雖然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對中國銀行業的直接影響有限,但業內人士認為,由此引發的政策調整和經濟轉型將影響國內銀行的利潤及未來業務發展模式。
國泰君安金融業研究員伍永剛認為,央行不對稱降息增加了投資者對政策不確定性的預期。“考慮到本次央行非對稱降息帶來的影響,我們將2009年銀行業凈利潤增長下調至13%。”此前他預測2009年銀行業凈利潤增長20%,而今年上半年上市銀行凈利潤同比增幅達64.38%。
“我們可以通過創新來彌補利差損失,例如加強對貸款企業的議價能力,提高中間業務占比,加強成本控制等。”光大銀行副行長解植春表示。
新華財經資信評級部門日前發布的報告對銀行贏利前景不樂觀。報告稱,在14家上市銀行中,2008年6月底房地產開發貸款(包括建筑業貸款)占貸款總額的12.53%。但銀行對房地產企業的信貸風險管理主要依靠資產抵押,對企業的日常財務管理并沒有很有效的約束力。房地產開發商通常利用高財務杠桿經營,負債率高,一旦無力償還貸款,就會把巨額風險轉移到銀行。
新華財經認為,在此次金融危機中,金融風險迅速蔓延,我們必須對金融業的綜合經營模式重新審視。目前,中國各金融機構正嘗試向綜合經營方向發展,平安集團、中信集團和光大集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金融控股公司。雖然綜合化經營能夠提供一站式服務,有效整合客戶資源,促進資金在不同金融市場間的流動,但綜合化經營會將銀行風險擴展到其他領域,如證券、保險等,也會將其他領域的風險擴展到銀行體系,從而增大了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金融控股公司內部也有可能存在過度運用資本杠桿的風險,并產生一定的道德風險。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