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批QDII基金出海已滿一年,最初發行時的火爆成了曇花一現,現如今,雷曼兄弟的破產令QDII本就尷尬的處境雪上加霜。
首批QDII發行遭搶購
2007年9月12日,南方全球精選發行,成為國內首只股票型QDII基金。其發行之火爆遠超想象,一天之內,募集規模就接近500億元人民幣,遠超預定的150億元上限,國家外匯管理局不得不再追加特批20億美元的額度,最終南方全球精選以約62%的比例進行配售,以300億元人民幣規模正式成立。
此后幾只QDII基金的發行延續了南方全球精選的發行盛況。華夏全球精選、嘉實海外中國、上投摩根亞太優勢等3只QDII基金在隨后的一個月內紛紛開始募集,均是在首發日當天募集資金就超過預定額度,而且首日募集額節節攀升,分別達到600億元、700億元、1100億元。上投摩根亞太優勢受到千億元資金的追捧,帶來QDII基金發行的狂熱巔峰。
事實上,當時美國次貸危機已經爆發,但國內基金業界顯然并沒有對這場次貸風暴給予足夠的重視。相反,在“港股直通車”試點即將推出的預期下,南方全球精選發行時還被認為生逢“海外市場黃金期”。上投摩根當時的海外市場視點還認為,由于國際流動資金依然充沛,對亞洲新興市場的投資機會維持樂觀判斷。
盛況短暫成曇花一現
QDII基金給市場帶來的興奮并沒有持續太久。美國次貸危機對股市的影響開始全面顯現,美國經濟步入下行通道,從去年10月底開始,全球主要股票市場隨美國股市聯動下挫,尤其是香港市場的調整幅度較大。由于首批4只QDII基金在香港市場的投資比例較高,其凈值開始陸續跌破1元面值。到去年11月底,QDII基金海外投資損失額已過百億元。
原本希望通過QDII獲利的投資者,卻在短短2個月內就遭受了巨大損失,這使隨后第二批QDII基金的發行變得艱難。
今年1月3日,工銀瑞信全球配置開始發行,發行態勢已經非常冷清。在接近1個月的發行期里,工銀瑞信全球配置的凈認購金額僅有不到32億元人民幣,與首批4只QDII基金300億元上下的募集規模相比,僅是十分之一。
此時,QDII基金雖然已開始正視次貸危機,但對其影響仍未能有全面的估計。工銀瑞信全球配置基金經理郝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還表示,盡管全球股票市場有較大跌幅,但從投資時機的角度分析,面對的是一個相對調整后的市場,不管從基本面還是從估值角度來說,都是比較好的市場機會,投資管理人能夠以相對較低的建倉成本,為投資者創造更多的收益。上投摩根當時的判斷也是“亞太股市將逐步回穩”。
華寶興業海外中國、銀華全球核心精選、海富通中國海外、交銀施羅德環球精選等等,也在工銀瑞信全球配置之后陸續發行,然而發行情況越發冷清,平均募集規模不到5億元。
QDII頹敗海外市場
次貸危機愈演愈烈。雷曼兄弟申請破產、美林被收購,一夜間世界兩大投行券商銷聲匿跡,這讓更多投資者相信次貸危機遠未結束,更令QDII基金的持有人產生恐慌。
雷曼兄弟申請破產直接威脅到國內首只試點QDII——華安國際配置的存續狀況。華安基金在獲知雷曼兄弟將申請破產的消息后,第一時間在網站發布公告,向持有人提示風險。而其余幾家已發行QDII的基金公司則紛紛在網站發表聲明,撇清自己與雷曼兄弟的關系。南方、華夏、上投摩根等基金公司均表示,旗下QDII基金未持有雷曼兄弟公司發行或擔保的任何金融工具,不會受到任何相關的負面影響。而嘉實基金則稱,雷曼兄弟是嘉實海外基金的經紀交易券商之一,但雷曼兄弟進入破產程序,對嘉實海外基金的投資運作也不會產生任何直接影響。
此時,國內QDII基金全線潰敗,凈值均跌破1元面值,首批4只QDII基金已經虧損過半。截至9月19日,嘉實海外中國和上投摩根亞太優勢的單位凈值已跌破0.5元,華夏全球精選和南方全球精選的凈值也已分別跌至0.60元和0.638元。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