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0年前,市場上充斥的免費品還都可以歸為經濟學家們所謂的“交叉補貼”(cross-subsidy)產品——你免費獲得一件產品的同時,為另一件產品或服務付費。然而過去10年間,一種新的免費策略開始出現,這種新模式并非基于交叉補貼,而是基于產品自身的成本正在迅速下降的事實。
當企業的主要成本正加諸于“硅”之上,免費也就成為一種必然宿命,而非是一種選擇。20世紀是從牛頓力學過渡到量子論體系的世紀,我們在“原子標度”效應(atomic-scaleeffects)方向上的探索才剛剛起步,它們都來自于革命性的新材料——半導體(微處理器)、鐵磁混合物(存儲器)以及光纖材料(帶寬)。在歷史長河里,這三種物質都還是新生事物,它們還有很多值得探索之處。我們尚處在對一個 新世界 漫長的發現之旅中最初的那幾十年里。
不過現在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被互聯網技術浪潮所席卷的所有事物都在走向免費,至少與我們消費者相關的那些產品是這樣。先是存儲器,然后是帶寬(免費的YouTube),再到處理器(免費的Google)。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在充分競爭市場,商品價格將趨于邊際成本——沒有哪個行業比互聯網產業的競爭更充分,每一天,數字信息的邊際成本都在下降,并趨近于零。
其結果便是,如今我們擁有了兩大力量在推動免費商業模式的前行。其一是吉列式的交叉補貼模式正應用于越來越多的產業;其二便是任何與數字網絡相關的事物,都將很快感受到極速下滑的成本所帶來的影響。技術的廉價化并沒有什么新奇之處,真正新奇的是,一切產業都以如此迅猛的速度邁向數字化,實現規模經濟。
免費商業模式到底有多少種呢?雖然可能有上百種,但可分解為如下六種模式:
●“免費增值模式”
免費品:網絡軟件和服務,部分內容。免費對象:普通(簡版)用戶。
該模式由風險投資家FredWilson提出,是媒體訂閱模式的基礎,也是最廣為人知的互聯網商業模式之一。它又可分為如下幾種形式:從免費到付費的內容分級,或者一個額外的比免費版帶有更多特性的“專業”版網站或軟件。傳統的免費派送,比如給母親贈送嬰兒尿布,制造商都得花錢,僅能免費派送極小數量的產品,以此誘惑消費者。但就數字產品而言,這種免費品與付費品之比卻倒了過來。一個典型的網站通常遵循1%法則:1%的用戶支撐起其他所有用戶。這種模式的可行之處在于,服務其他那99%的用戶的成本幾乎為零,甚至完全能夠忽略不計。
●廣告模式
免費品:內容、服務、軟件等等。免費對象:所有人。
基于互聯網的廣告模式正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包括雅虎按頁面瀏覽量付費的橫幅廣告、Google按點擊率付費的文本廣告、Amazon按交易付費的“會員廣告”。這一切僅僅只是開始,接著興起的是下一波廣告模式:付費的內置搜索結果、付費的信息服務清單,以及對某些特定人群的第三方付費。
●交叉補貼模式
免費品:能促使你去購買其他互補品的任何產品。免費對象:每一個終將進行購買的人。
沃爾瑪的最新熱門DVD僅售15美元,它靠提供低于成本價的DVD誘惑你進去,在你進去之后他們可以再賣給你一臺洗衣機。在圣保羅的一個喧鬧角落,攤販們拋售著最新的當紅樂隊BandaCalypso的CD,這些CD未烙上任何唱片公司的標簽,但它們并不是盜版。Calypso將自己的CD主盤和海報派發給鎮上的攤販,他們允許攤販拷貝這些主盤并出售它們,同時獨得所有的收入。這是因為賣唱片并非Calypso的主要收入來源,他們的主營業務是商業表演。Calypso在各鎮之間來回巡演,由于事前超便宜CD的宣傳造勢,演出場場爆滿,讓他們有錢買下一架私人飛機。
●零邊際成本模式
免費品:單位發行成本極低的產品。免費對象:所有人。
沒有什么比在線音樂更好的詮釋這一模式。在數字復制品和P2P傳輸方式的推動下,音樂發行的實際成本幾乎為零。這一案例中,音樂成為免費品與商業模式沒有任何關系,而純粹由于經濟重心轉移所致。這一趨勢是如此強大,以至于法律、道德規制、DRM(內容數字版權加密保護技術)以及其他所有的反盜版措施都紛紛落敗。一些歌手在線派發他們的音樂,并借此作為演唱會、正版唱片、播放許可證以及其他付費品的營銷方式;另一些歌手則欣然接受了免費的現實,對他們而言,音樂不再是用來賺錢的生意,而是另有其美好意義,比如從快樂源泉或創造力的表達途徑。
●勞務交換模式
免費品:網站和服務。免費對象:所有用戶,因為其使用行為實際上已經創造了某些價值。
通過在Digg或雅虎問答上的投票,或使用Google的411免費語音本地搜索服務(Google可以利用用戶的使用經歷改進其語音搜索技術,還可以通過成功連接查詢者與商業公司而獲益)。不管怎樣,使用這些服務的行為本身就能創造價值,或提升這種服務,或創造一些可能有其他用處的信息。
●贈予經濟模式
免費品:包括開源軟件或UGC(用戶生成內容)在內的全部龐雜資源。免費對象:所有人。
維基百科的成功證明,金錢并非唯一的驅動力,利他主義一直都存在,互聯網為其創造了一個平臺,在這里,個體行為可以引發全球性的影響。某種意義上,零成本分發使得共享成為一種產業。
大學教科書中的經濟學定義為“研究稀缺情況下的選擇的社會科學”,但信息經濟的主要要素——存儲、處理能力和帶寬正變得一天比一天便宜,導致傳統經濟學的兩大稀缺函數——生產與分配的邊際成本正飛速下滑。
貨幣并非世界上唯一的稀缺性,在其他方面,最有價值的部分是你的時間和注意力,感謝Google,使我們不費吹灰之力即可換算(convert)它們,從聲譽(頁面排名)到注意力(流量),再到收益(廣告)。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聲譽和注意力的供給都是有限的,它們都是新的稀缺性,免費世界的存在大多是為了獲得這些資產,它們隨后成為新商業模式的基礎。免費使經濟從局限于可用貨幣量化的范疇轉向更真實的衡量標準,后者涵蓋了當代視角下的一切有價值的事物。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視免費為標準而非異端的時代。這有多重要呢?讓我們推導一下:1954年,原子能時代曙光初現,原子能委員會主席LewisStrauss宣稱,我們正在進入一個電能將“太過便宜以至于沒必要去計量”的時代。顯然這沒有發生,主要是因為原子能的安全風險使其成本太高。但是,如果他真的說對了呢?如果事實上電能真免費了呢?答案是,任何與電能相關的事物,幾乎任何事物,都將被改變。所有的建筑物都由電力供能,不用擔心其熱量轉化率;我們所有人都駕駛電動車(通過新一代電池技術的開發,免費電能將足以維持它們的運行);大規模的脫鹽作業能將海水轉化為人人皆有所需的淡水,還可用來灌溉廣闊的內陸田地,沙漠變成沃野;與自由電子相比,化石燃料顯得昂貴和不清潔,碳能的利用將會減少,“全球變暖”的辭條將從我們的字典里消失。
如今,是數字技術,而非電能,變得太過便宜以至于沒必要去計量。幾十年過去了,那個認為計算機應當為極少數人所使用的假設頹然坍塌,只有到了今天,我們才開始自由揮霍帶寬和存儲,而這些都是我們之前無法想象的。然而,成長于免費互聯網樂土的一代人正在走向前臺,他們將找到全新的揮霍方式,并推動我們這個世界繼續前進。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