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超報道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提出的大華北經濟圈即將浮出水面。
2009年5月10日,由京津冀晉蒙五省市自治區政協討論并簽署了《京津冀晉蒙政協區域經濟發展論壇共識》。共識將涵蓋華北地區開展經濟合作的有利條件和戰略目標,深化區域經濟合作的主要任務和實現途徑等重要內容。
上世紀80年代初,廣東省深圳市從漁村變身為全國首個經濟特區后,京津冀晉蒙經濟圈就曾被經濟界寄予厚望,可是結果總是不盡如人意。那么,此次又提出華北經濟圈,是否能夠實現?
“大華北概念值得期待?!?月12日,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張孝德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做了如上判斷。
張孝德說:“區域經濟合作能否成氣候,與區域人的愿望和經濟發展的集體性推進有關系。當地區經濟發展還沒有形成外溢和對外需求時,區域間的合作很難形成。此前大華北經濟圈未能形成就是這個原因。自2002年出現新一輪經濟增長以來,華北地區發展勢頭非常好。如今,再次提出大華北概念是值得關注的?!?/p>
發生金融危機以后,珠三角、長三角眾多的外資和私營企業紛紛向內陸遷移,京津冀晉蒙的優勢再次顯現出來,成為了投資北上的主要聚焦點。即使在金融風暴的影響下,天津仍然能一枝獨秀,工業發展也保持在20%左右的增速。
“大華北區域的傳統工業基礎比較好,經濟結構層次也比較高,既有資金密集的重化工、也有知識密集的高科技產業和現代化的服務業。我國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所涉及到的鋼鐵、船舶、裝備制造和石化等行業與這個地區的產業結構非常符合?!敝袊鐣茖W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布局與區域經濟研究室主任陳耀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河北、山西、內蒙古有豐富的礦產和農業資源作為支撐,又有天津港這樣的大港口作為通道,再加上北京的人才資源和科研力量,在整個北方,這五省市區有著巨大的優勢?!标愐f。
不過,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陳秀山并不這樣樂觀。他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五省市區各自的前景固然很好,但是大華北的區域有些過大,環渤海經濟圈一直未能成氣候也是這個原因。而且,蒙晉兩省與京津冀之間的經濟關聯性和互補性也略顯偏弱?!?/p>
但是,陳耀并不這么認為。他說,五個省市的經濟聯系已經越來越密切。北京的大部分電力都是來自于內蒙古和山西。內蒙古農業和畜牧業產品,在北京和天津等大都市也將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
山西雖然地處東部,但是與京津冀地區的聯系也十分緊密。除了能源供應以外,山西已經加入到了京津冀地區的中心消費市場,對周邊地區市場起到了很大的帶動作用。
“真正的擔憂來自于長期困擾區域經濟發展的行政區劃壁壘。由于此前行政區劃觀念過強,適應市場經濟的京津冀晉蒙合作機制還未形成,在實際的合作過程中,京津冀晉蒙各省市區的行政意識遠遠強于市場意識。尤其體現在跨省市的要素流通和資源合理配置上?!标愐f。
陳耀認為,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從體制上入手,建立一個協調機構,推動大華北的進程,可以消除各種壁壘。具體的操作可以學習珠三角地區的成功經驗,先從交通、生態共建、旅游、通信方面開始,一步一步來推動一體化進程。
張孝德也表示,各省市區要加快區域間的合作,“區域經濟合作也可以解決很多小行政區域內解決不了的問題。通過合作,大家找到新的發展空間和發展環境的支撐。區域經濟合作最怕的就是為了趕時髦,一年一年總停留在口頭上,總也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各省市區應該坐下來細細研討一番”。
張孝德還建議,各省市區不妨在制度層面上、區域經濟管理上以及目前出現的國土功能區的規劃上嘗試一些實質性的突破。
最后,陳耀指出,五省市區的重化工業和養殖業較多,對環境的危害十分嚴重,而華北地區又是一個水資源極其缺乏的區域。隨著該區域重化工業的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如何保證可持續發展,將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