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報記者 鐘慧文
據《人民日報》報道,從各地高校公布的2009年高考招生計劃顯示,許多高校已經開始減少了在本省市的招生計劃并擴大了在外省市的招生規模,這被視為高校教育去本地化邁出的實質性一步。筆者認為,高等教育去本地化是教育公平的體現,同時它將有利于合理分配教育資源。
“有教無類”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名言警句,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提出對待被教育者應當不分國界、出身和貧富,給予其相同的教育權利?!坝薪虩o類”思想的實施,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對于全體社會成員素質的提高無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教書育人的目的是要傳播知識、提高人的素質,因此受教育的人越多、范圍越廣社會文明進步就越快、社會發達程度就越高,這些作用使得教育天然地具有廣泛性和開放性。
當時孔子3000弟子來自魯、齊、晉、秦、楚等不同國度,2000多年的人尚可忽略國界,為什么到了今天我們的高等教育還要受到省界的制約呢?
中國如今的高等教育要做到“有教無類”還存在難處,孔子開著私塾招收學徒,上無主管部門管著,下無地方政府干預,完全自負盈虧,所以可以做到“有教無類”。然而我們今天的高校卻沒有有教無類的“底氣”。好在教育部已經認識到了高等教育去本地化的重要性,命令要求部屬高校要壓縮本地生源比例,爭取逐步控制在30%以內。
高等教育去本地化還將有利于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公平。中國高等院校分布的密集區主要在發達省市,例如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地,而中部和西部地區的高校教育資源則相對匱乏。這就導致了欠發達地區學生享受教育資源的不公平,他們需要用高分去競爭比發達的區少得多的名額,這些欠發達地區不乏一些人口大省,這給這些地區的考生造成了巨大的升學壓力。
教育資源是一個人人有權平等享有的公共資源,公共資源的一個特性就是受益者是全體公眾。高等教育資源也理應由全國學生共同享有,如果高校所在地省市招生規模高于其他地區無疑是將這種公平打破了。這不但有悖于教育的初衷,也有悖于教育資源的公平性。
高等教育去本地化還將能夠更好地選拔出優秀的人才,在高校云集的地方優先招生可能使得更多的其他地區學生分數線大幅提高,同等情況下其他地區優秀的學生因為招生比例受到限制而與好的學校失之交臂。如果高等教育去本地化,將會為高校換來更好的生源。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