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包:網絡社會的社會生產

2009-05-20 10:11:49      林永青

  這不只是一場互聯網的變革,而是整個商業的變革;這也不只是一場商業的變革,而是整個社會的變革。

  林永青/文

  過去十年,世界各地的人們顯示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社會行為:人們集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任務,有人甚至分文不??;而這些任務曾經是由某個專業領域的企業雇員完成的。簡單地說,“眾包就是社會生產”。眾包的出現,始于開源軟件。Linux操作系統的開發證明,一群志趣相投的人能夠創造出比諸如微軟公司等商業巨頭所能夠生產的更好的產品。

  網絡社會中的數字移民和數字原住民

  “數字移民和數字原住民”的概念,由Mark Prensky在2002年率先提出?!皵底衷∶瘛笔侵笍某錾_始就生活在“有”互聯網的一代人;而“數字移民”則是指成年后才開始接觸互聯網的一代人。數字移民也許本能地抵觸變化,而數字原住民在社交媒體的影響下長大,長時間在線、用手機拍照、看游戲電影,他們雖然與數字移民居住在“同一個星球”上,卻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他們可以同時做很多事,能隨時和素未謀面的人融洽合作,最重要的是:過去幾代人消費媒體的熱情,現在變成了創造媒體的熱情。這就是眾包的一代,他們完全能夠適應網絡社區取代傳統公司的未來;這場革命將由孩子們發起。

  不要問大眾能為你做什么,問問自己能為大眾做什么。網絡2.0的經營者們大多意識到了,成功的大眾參與,就是網絡版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最高層次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實現。社會中的人們總是需要滿足一些心理、社會或者情感上的需求。如果這些需求沒有被滿足,他們就不會參與了。這意味著企業必須轉變一般雇傭關系中的思路。如果iStockPhoto建立社區的目的是創造廉價的業余攝影師勞動力,它可能會失敗。好在創辦人利文斯通的初衷是創造一個網上家園,熱心的人可以在此分享作品,給其他人的作品提提意見;當然,還可能順手賺上幾美元。

  大規模的業余化:“多樣性打敗超人能力”

  眾包植根于一個平等主義原則:每個人都擁有對別人有價值的知識或才華。眾包作為橋梁將“我”和“他人”聯系起來。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特質,每個“我”都站在眾包的中心,這不是人類最近百多年來商業社會的思維習慣?!匀粍撛炝巳祟悅€體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存在于一大群人中時,構成了多樣化。

  另一方面,群體的定義是“一群因共同特點結合在一起的人”。如共同點太多,會削弱集體智能;而集體智能的活躍程度和一群人中多樣化的程度,及人們表達個人意見的能力成正比。多樣化要想戰勝超人能力,必須滿足一些限定條件。首先,這個問題必須真的很難解決。其次,大眾必須具備隨時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參與者必須來自一個足夠大的人才庫,以確保各種方法都有。另外,他們表達自我個性(即他們局部的“隱性知識”)的能力必須沒有受損。群體的智慧因此勝過其中最聰明的人。

  虛擬組織既是公司,更是社區

  管理大師德魯克所認為的“下一個社會” ,“既是一個知識社會,也是一個組織社會,因為只有通過組織化的實踐,知識才能夠產生效用。而且,這個知識社會中的企業更像一個社會化和網絡化的非營利機構?!北姲膶嵺`,驗證了德魯克20多年前的預見:其一、眾包的知識組織也是一種類學術機構。同樣早在1983年,MIT的電腦專家理查德·斯托曼就決定一個人對蓋茨開創的軟件工業宣戰,他還為黑客團體模糊的偏好下了“專業團體”的定義?!斑@是偉大革命的第一槍,但在當時幾乎沒有人聽到”。其二、就是本節的主題:組織更像一個個NGO和社區,而不是公司。不要想當然地認為公司制就是人類最好的生產方式。管理大師查爾斯·漢迪也認為,“公司制不過是人類社會近150年來選擇的一種生產方式”。

  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VISA信用卡:這家世界最大的公司,其實是一家虛擬企業。迪伊·霍克,VISA的創始人及CEO,于1992年被美國《金錢》雜志評為“過去25年間最能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八大人物”之一。他非凡的商業思想使VISA成為了一家由所有信用卡持有者共同擁有的虛擬企業。迪伊認為:商業和金錢并不是人們生活的全部;應當盡力地消除企業內部的等級制;企業要與用戶共同經營、擁有;要建立商業生態系統;用東方的整體論、而非西方的還原論來思考商業;研究虛擬組織中的復雜性科學等等?!恢遣皇乔珊?,VISA公司成立于1969年,與互聯網在同一年誕生!

  文化的改變:更為平等、開放的商業文化

  平等的創造者?!氨姲迸c福特主義是對立的,后者代表著主宰工業時代的流水線精神。而眾包提供了一種假設:我們都是創造者——藝術家,科學家,建筑師,設計師……或者他們的結合。它帶來了希望,探索創造性表達的新途徑,釋放出一種潛力,即每個人都能在不止一種職業里追求卓越。眾包所包含的這種潛力,換句話說也是種威脅,它提供給某個職業一種思路,就像在工業時代提出了手工制品——互聯網上大規模的個性化,成為了可能。

  社會人而非企業人。另一點文化上的轉變,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在感情上,不再狹隘地屬于某一個公司的企業人,而成為屬于整個行業的社會人-- 職業人更是社會人。又是德魯克,他說,“公司也是社會政治的機構” ——經理人的決策依據,并不是“什么是對的”,而是“什么是公司可以接受的”。經理人既不能做出犧牲公司利益的決策,也不能做損害消費者的事情。這是從道德上的自我判斷,從感情上也是如此。

  教育過度的副產品。西方中產階段面臨的一個新問題是:受到的教育過多了。美國大學委員會的統計,“從1940年起,25歲~29歲完成4年或超過4年大學學業的人口比例翻了4番”。這也是一件好事。教育是推動信息經濟向前發展的引擎,從金融服務到市場營銷,它滿足了日益增長的需求。盡管近年來的趨勢是,讓學生傾向于取得比如工程、商業、通信等能盡快謀生的學位,但可以看到,大學生的課程中選修課占了大半。因此,“即使是最專心致志的商學院學生也可能愛上藝術、歷史;即使最專心致志的人類學的學生,也可能發展出對氣象學的喜愛”,學生們可能在上課時學到攝影或播客(視頻分享)之類的技能,但會迅速地將這些所學運用到生活中。開始是選修,逐漸成為興趣,畢業后便成為副業。特別是如能輕易在BBS上找到許多志趣相投的人,一起互動交流,這種可能性就更大。眾包利用了一個事實:我們的興趣比名片給人的遐想更多樣化。

  消費者的創新權力。2005年,麻省理工大學斯隆管理學院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團體的領導人,里克·馮·希貝爾出版了《民主式創新》,討論消費者如何慢慢地獲得創新權——生產的權力也決定了分配的權力(林永青語)——“富有創新精神的用戶能自己將真正想要的東西制造出來,而不是讓制造商代為完成(大多數時候不盡如人意)?!瘪T·希貝爾寫道。眾包并無一系列固定的規則,有時最好的戰略就是運用才華即興創作和創新。

  眾包也需要領袖。對眾包的誤解之一是,大眾是分開工作的。事實上最成功的眾包都是由大眾和指導他們的某幾個人合作完成,這些人在開源軟件中稱做“仁慈的獨裁者”。2006年,計算機科學家杰龍·拉尼爾在網絡雜志《邊緣》上發表文章,名為《數字毛澤東主義》。他有一些精辟的總結——“在我所知道的(運用)集體智慧的每一個實例中,都有一些善意的個人,他們指導和鼓舞著群眾。這些人把注意力放在集體身上,在某些應用中,他們也糾正了一些人云亦云造成的錯誤?!睋Q言之,就像在開源軟件計劃Linux中林納斯·托瓦茲的作用一樣,我們需要一些決策者,社區也需要領袖?!?/p>

  (作者為價值中國網CEO,此文是《眾包》一書序言的節選)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