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冉,易凱資本CEO
中國電信市場上似乎呈現3G光環照耀下的聯通、電信、移動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嚴格來說,目前還不能說是三足鼎立,只能說是一足加兩只小短腿。在我看來,聯通也好,電信也好,要想縮小同移動的差距,還有很多事需要做;但是如果它們想在三年內就大幅縮短這個距離甚至趕超移動,可能只有一件事會真正有幫助,那就是開出天價收購騰訊。
聯通并購騰訊,乍一想,怎么都覺得毫無可能:
一邊是依靠牌照力量當老大當慣了的電信運營商,一邊是依靠平臺優勢牛慣了的中國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雖然兩家都是已經上市的公眾公司,但一邊是國資委主導,一邊是創始人團隊主導。兩家企業都沒有太多真正市場驅動的大型并購交易經驗,因此可能都還沒有足夠開放的并購心態。兩者的公司文化也很可能格格不入,乃至水火不容,最后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方,但在中國可能只會是東風壓倒西風。
可是鉆進去再想一想,又會反問自己為什么不可能呢?
兩家企業都面臨3G帶來的改寫整個電信互聯網,乃至傳媒娛樂業的歷史契機。一家急于追趕自己強大的競爭對手,一家需要把自己在有線互聯網版圖造就的神話延伸到無線互聯網版圖。兩家公司合并后,將形成一家市值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收入達到2500億元、利潤接近400億元的橫跨電信和互聯網的電信和新媒體集團。雖然這同中國移動4000多億元的收入、1000多億元的利潤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但是畢竟已經開始向一個量級逼近。
另外,兩家企業都在香港上市,收購在法律上并不復雜。最重要的是,騰訊現有的橫跨即時通訊、門戶、社區、在線游戲、電子商務、無線增值服務的多元業務群組和龐大的用戶群將有可能成為聯通WCDMA業務的火箭發射器。
騰訊4億多忠誠的用戶已經使它變成了“中國最大的網上公園”。如果聯通在并購之后能夠大刀闊斧地通過號碼捆綁、價格歧視、免費手機等方式把這4億多“公園里的人”中的相當一部分變成“大街上的人”,并且是“聯通大道”上的人,讓他們能夠在聯通專門定制的“Q機”上自由交往、娛樂和交易,那么至少在未來無線互聯網的用戶增長中,聯通的增長曲線一定會比移動更加陡峭。與此同時,在聯通未來可以提供的手機支付平臺上,目前只占騰訊總用戶7%的付費用戶的比例一定也會大幅度提升。
但是再繼續往深處想想,剛起來的那點興奮勁又冷卻了下來:
馬化騰這樣的創業家有可能考慮加入一個聯通這樣的國企嗎?讓聯通用自己十幾倍的市盈率去收購一家二十幾倍市盈率的公司,會不會有人想當然地認為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特別是相對于騰訊的所謂“凈資產”,其價格更將會是“比天還高”。
馬化騰、另一位團隊成員加上南非的MIH持有騰訊50%左右的股權,如果騰訊在收購后占到聯通總市值的30%~40%,上述三家股東就占到了聯通的15%~20%,再加上現在市場上流通的30%左右的股份,國家有可能允許這么高的股權比例游走于國有控制之外嗎?
最重要的是,在現有階段,聯通的文化和騰訊的文化有可能很好地融合起來嗎?騰訊的優秀人才有可能在并購之后選擇留下來嗎?
想到這,這似乎是一件短期內基本不太靠譜的事。不過,再轉念一想:
很多今天看起來不靠譜的事到了將來的某個時候未必一定不靠譜,如果兩年前我告訴你雷曼兄弟會倒閉或者通用汽車有可能會破產,你會覺得靠譜嗎?
表面上,這件事的主動權在馬化騰,實際上,真正的主動權還是在聯通。能做多大的事取決于夢想有多大。對聯通、電信和移動這樣的國企以及統領它們的國資委來說,還取決于是不是敢于把一些有形或無形的圍墻和桎梏徹底鏟除,讓市場的春風真正吹進那些通常占據城市黃金地段卻疏于管理,一個簡單流程可以走上3個月,個人和部門利益可以優先于整體利益、空氣里彌漫著介乎企業和政府機關之間氣息的高大而威嚴的辦公樓里?!?/p>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