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恩奶粉所引發的風波遠未結束。
近日,施恩奶粉深陷“質量”、“奶源”、“身份”三重質疑,在業界引發了軒然大波。
對于施恩奶粉曾三聚氰胺含量超標百倍、在2008年以國產奶源為主、是一家境外注冊的空殼公司的種種說法,施恩的官方回應輕描淡寫,“從2009年開始才是100%進口奶源,而企業的性質也是華人擁有。”在施恩發給《中國經營報》記者的董事會公告中如此描述。
“品質一般、卻賣出洋奶粉的高價、然后用廣告來拉動銷量,這是施恩的慣用手法。”知名乳業專家湯志慶對記者說,而在他看來,在如今的中國奶粉市場類似施恩假外資企業絕不在少數,只是更多的屬于區域品牌而沒有被發現。
“在剛性需求之下,我國國產嬰兒奶粉市場已恢復了接近8成,但施恩事件是雪上加霜,國產奶粉可能再次面臨全線淪陷。”中國奶業協會原常務理事王丁棉對記者說。
施恩的身份
最近施恩董事長張利鈿出面“致歉”,施恩的假外資身份開始明朗。
“施恩的身份雖然有些神秘,但在廣東業界大家是心知肚明的,這其實就是雅士利注冊的一個子公司,全部的生產和銷售都由雅士利來完成。”廣東一位業界人士對記者透露。
據記者了解,施恩公司成立于2002年,法定代表人張利鈿,他的另一個身份是雅士利集團的總裁,施恩的股東分別為雅士利集團公司、美國施恩國際有限公司、施恩營養品國際(新加坡)公司,商標持有人為“美國施恩國際有限公司”。
而據公開資料顯示,雅士利集團創建于1983年,原名為“愛群食品廠”,1996年起開始生產奶粉,開發生產奶粉系列產品,從2002年開始,張利鈿便開始執掌雅士利和施恩兩家公司。
一位曾與施恩有過生意往來的知情人士說,在最初雅士利是由張利鈿一家三兄弟投資8萬元做的企業,曾經在1994年和2006年,該企業的產品曾兩次被當地工商部門評為不合格產品,而施恩在美國也是沒有任何銷售的,因為根據美國法律要求只有制藥企業才有資格生產嬰兒奶粉。
“在最初,張利鈿只是想利用國家在稅收等方面的優惠,來做另一個奶粉品牌,賺取更多的市場份額,但后來這個思路轉變了,因為他發現利用外資的身份可以在這個市場上獲得更多的利潤。”上述知情者說,在他看來,配方和質量與雅士利并無多大區別的施恩卻賣出了遠高于雅士利的價格。
而由此,施恩也開始了飛速的發展,每年保持著30%以上的發展速度,在2006年施恩奶粉的銷售額達到了7億多元,而到了2007年已經超過了10個億。
對于相關問題,施恩方面并不愿接受記者的采訪。
“施恩事件只是揭開了黑幕的一角,業內有無數個施恩。”湯志慶對記者表示,據他透露,如今業界像施恩一樣的山寨洋奶粉企業仍然很多,更多低價劣質的假外資存活于眾多二三線城市。
據湯志慶介紹,在去年的三鹿事件之后,更是假外資品牌大行其道的時機。“因為很多偏遠城市的消費者知道了國產奶粉出事之后,都開始盲目地選擇了國外品牌,不過像惠氏、美贊臣等又因價格太高而消費不起,所以便開始購買很多山寨洋奶粉,一般來說,這種洋奶粉的價格只有正品的一半,很受低收入消費者的歡迎。”
一位江蘇地區的奶粉經銷商對記者透露,山寨洋奶粉肆虐背后是因為巨大的利潤空間。“普通的嬰兒奶粉的利潤大多在100%以上,而假洋奶粉都能達到200%,這主要是因為很多類似的產品不做廣告,而只通過渠道進行銷售,通過給予銷售人員豐厚的利潤空間,來與其他產品進行競爭。”
奶源安危憂思
“施恩事件得以曝光,還是出在了奶源的問題上。”王丁棉對記者說,施恩的奶源有一部分來自國內,而并非是其所宣稱的完全是進口的。
“實際上,在去年施恩確實有進口的奶粉,而且是合格的。”廣東海關一位人士對記者說,“但后來這些奶粉被高價賣給了國內的其他企業,而后施恩又從山西雅士利奶源基地低價進了批本地奶粉,一進一出之間又賺得一筆利潤。”
據王丁棉介紹說,很多企業在進口奶粉時候,都是大批量進口,遠超出企業實際需求量,這樣的好處就是,可以獲得較低的進口價格和貨運價格,而到了國內又可以轉手加價格轉讓,這在業內已是潛規則。
不過對于混亂的奶源管理。按照我國政府在2008年11月頒布的《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到2011年10月底前,乳品企業的基地自產生鮮乳與加工能力的比例達到70%以上。
在此背景之下,眾多乳品企業走上了自建牧場的道路。
“現在,我們已經完全不向散戶收奶了。”光明新聞發言人龔妍奇對記者表示,據她介紹,目前光明的奶源結構由規模牧場和承包租賃的養殖小區牧場組成,其中自營規模牧場210個,合作規模牧場近500個。
而近期,蒙牛也決定再投30億元參股或合作20多個超大型牧場,伊利則將農戶、政府、企業組織起來,推行“奶聯社”的奶源建設模式,以達到70%的自有奶源標準。
不過對此,王丁棉認為,在目前的環境下絕大多數企業都很難做到70%自有奶源的標準,他舉例說,一個1000頭左右奶牛的牧場,需投資3000萬元人民幣,目前的國內企業根本沒有那么多的錢來建設牧場。他認為,目前最好的方式,就是企業對牧場進行少量的參股,來增加對奶源的控制,參股的比例在10%到30%之間,以此來保證奶源的質量。
新聞背景
5月底,北京消費者郭利向媒體報料稱,生產日期為2008年3月17日的一款施恩奶粉三聚氰胺含量超過國家限量值的100倍。
市場曝出施恩的奶源并非其宣傳的“100%進口奶源”。施恩品牌部負責人楊萬洲后公開承認,施恩奶粉的部分奶源來自廣東雅士利公司的山西奶源基地。
對公眾廣泛質疑的外資公司身份,施恩(廣州)嬰幼兒營養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利鈿公開承認,“施恩公司、包括施恩品牌完全由華人擁有”。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