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內地IPO重啟,也同時重啟了外企登陸A股市場的想象空間。
“一旦開閘,我們將夜以繼日爭取。”6月25日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香港最大的獨立本地銀行――香港東亞銀行(香港交易所代碼:00023)中國副行長林志民再次表達登陸A股的強烈意愿。
“東亞積極準備成為中國監管部門制定相關法規框架后,首家在內地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外資銀行。”林志民說。
東亞銀行的公司制結構改革也低調進行,而且行長、副行長的高層管理稱謂悄然變更為總裁和副總裁。
“這被東亞銀行(中國)內部視為A股上市前哨準備。”一位相關東亞銀行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對于東亞銀行上市準備母公司或者東亞中國子公司,林志民委婉表示“這取決于政策安排”,A股上市準備工作很多,希望政策盡快開閘。
上市,兩手準備
“我們肯定第一個申請A股上市。內地上市讓東亞中國在內地的發展空間更大。”林志民表示,從長遠發展來看,在內地上市和內地市場的聯系勢必更為緊密。
由于香港市場已經接近飽和,東亞銀行對內地市場的增長貢獻寄予厚望。年報顯示,其內地業務對整個集團的貢獻率超過15%。目前,作為內地網絡最龐大的外資銀行之一,東亞銀行正積極擴充在中國內地的業務及網絡,內地分支行數量于2008年已增至68間,2009年目標是超過80間。
A股重啟IPO,為外企上市努力帶來了曙光。林志民說,從今年第二季度開始,股市已經有了復蘇的強勁反彈,這證明信心已經回來,而更多的IPO上市有利于信心恢復。
林志民說,東亞銀行內地上市除自身能提高資本金外,也給內地投資者提供了國際化投資渠道。
而對于上市資產,林并沒有給出肯定說法,只表示是把內地業務在內地上市或整體在內地上市,取決于政策的開放。但林表示即使按照內地設立的法人銀行連續三年盈利標準選取上市資源,預計東亞明年也將滿足盈利要求。
2008年東亞銀行(中國)貸款總額達857.41億港元,較2007年的625.18億港元,增長37.08%。但野村證券銀行分析師Grace Wu認為,由于內地政府刺激經濟而本地銀行受益最多,間接減少外資銀行的貸款增長。她預期,未來幾年,東亞銀行在內地的貸款增長速度會下降至15%-20%水平。[page]
傾向異地上市
“和外資銀行相比,我們對中國市場更了解,我們的文化和內地更為接近。”林志民相信東亞銀行能成為內地第一家上市外企。但林志民認為,“在相應條款出臺,以及上市試點選擇和輔導完成,起碼還要等一年時間。”
“我們同時知道相關外企機構每一家都在積極努力準備著相應工作。”林志民表示,東亞銀行正積極準備,目前還需要相關法律法規的配合,包括外管、銀監、證監等相應法規,具體法規出來后,才可以判斷是否采取中國存托憑證(CDR)或者其他形式來實現在內地的上市。
但東亞銀行傾向異地上市模式,林說:“就目前內地投資者的接受能力來看,倘若發行CDR將不利于投資者交易的流動,希望在香港上市的東亞銀行可以在上海實現異地上市。”
在定價上,目前A股與H股間存在巨大價差。如果東亞銀行內地上市,按照何種定價方式?林志民建議,可參考招商銀行和浦東發展銀行的定價。
“由于現有外匯管制,異地上市的溢價問題,需要利用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突破溢價障礙。”林志民說,定價問題同樣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吸納外匯能力的考驗。
由于東亞銀行在內地擴張迅速,資本金壓力倍增。東亞銀行(中國)已獲準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發行金額為30億元人民幣,面向散戶投資者發售的部分將超過人民幣10億元。
但根本上解決資本瓶頸有賴于其股權融資計劃,也許時間不會太久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