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創新”本來就是很沒有創新的事情。“中國創新”被討論多年但是遠遠沒有像“中國制造”那樣讓人看得見摸得著。
中國的企業發育時間要比國外晚幾十年,時間上的鴻溝導致了我們在技術和創新方面的落后,這已經是不能否認的事實。因此,我們經常聽到創新是“某方面的突破,打破了國外技術的壟斷,實現了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有人為此不屑一顧,“還不是抄人家的?原創含量有多少?”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航對此有不同的看法。“韓國、日本的車不也都是抄的嗎?創新要有一個基礎,從模仿起步,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礎上再談創新才是理智的。”
美國在發射航天飛機之后,前蘇聯緊跟其后也發射了航天飛機,而且外型很像美國的。于是,美國懷疑前蘇聯竊取了他們的軍事情報。馬上就有人回擊:“空氣動力學是沒有國界的。”這也值得我們思考,在已經成熟的領域,吸收國外的技術、借鑒人家的模式,可不可以理直氣壯?“當然可以,專利保護的實效過期以后很多技術就成了人類共有的財產,變成了無國界。”趙航回答。
葉朋對此也深表贊同。他所在的互聯網領域在國內以完勝的姿態笑傲江湖,QQ壓倒了MSN、百度,并把Google壓在了身下,開心網在中國的熱度超過了SNS的鼻祖Facebook。為何只有在互聯網領域才出現如此蔚為奇觀的景象?這些在國外悠哉游哉的互聯網模式為何到了中國就氣短?“中國互聯網行業的興起和國外幾乎同步,而且這個行業是充分競爭的,中國的企業也更懂中國的用戶,所以才有了互聯網的全勝。”但是,在互聯網的經驗能復制到其他領域嗎?
中國社會很長一段時間是沒有企業家族群的,這個巨大的斷層是中國經濟發展必須要面對的現實。“所以坦白地說,我們在那么短時間通過模仿迅速地縮短和國際上跨國公司的差距,做到今天已經很不容易了。”蔣蜀革對此頗有感觸。
模仿的同義詞是山寨,2008年“山寨”驟然升溫,各種山寨產品的流行讓大家重新討論中國創新的模式和方法。“創新”是不是山寨的反義詞?中國創新路在何方?中國式創新是否必須從模仿開始?這是一種常態,還是只是某個階段的產物?經濟危機對中國的企業創新是一個機會還是挑戰?各種關于創新的討論不絕于耳。
本期中歐觀請到的4位嘉賓,分別來自互聯網、軟件、汽車、廣告4個領域。他們將以多年從業的經驗闡述他們對于上述問題的看法。
從山寨到去山寨化
各個行業怎樣界定創新?創新和山寨是什么關系?山寨為何迅速躥紅?山寨現象能否一直持續下去?
李善友:創新這個詞我們經常談,去百度、Google一下,企業創新方面的消息層出不窮。創新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卻不那么容易。各位怎么看待創新?
趙航:因為行業的關系,所以我關注的創新還是技術創新。汽車是工業的集成產品,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所以現在汽車的技術創新是很難的,因為對汽車廠商來說運用傳統的原理將工業產品集成在一起的技術已經很成熟。技術創新有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中國的汽車技術更多的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單從創新的動機和創新的熱情來說,中國是最高端的;但是從創新的水平和創新的基礎來說是相對比較低的。很多人說我們的汽車創新侵犯了知識產權。但是日本、韓國不也是從模仿這個階段走過來的嗎?如果你一對一的抄叫模仿,如果你們一對十的抄叫借鑒,如果你能一對五十的抄就是創新。把五十個車型的優點集中在自己車里,這就是創新。我們的創新需要一個基礎,從模仿起步是前提,但同時要尊重國際通行的保護規則。
蔣蜀革:軟件創新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如何能夠讓企業管理系統本身成為面向服務的架構,從而更好地支持企業各種創新的業務。因為軟件會固化很多流程,做得好,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率;做得不好,就會成為限制企業創新的方式。所以我想,軟件業不要成為企業創新的阻礙?,F在軟件的交互模式因為互聯網的廣泛使用也發生了很大改變。傳統方式是客戶自己購買軟件包,自己來實施?,F在變成了通過互聯網來交付的模式。所以,對軟件企業來說,不僅要在產品設計理念、應用模式方面做創新,更應該順應互聯網的在線服務模式,這是軟件業現在面臨著創新的重要方向。
王奕:我認為創新必須是能應用在真實商業環境里,必須具有真正的商業價值,進而帶來經濟價值。否則,那就不是創新而是創意:廣告公司有很多創意,但不是每一個想法都能被商業應用。在廣告行業里,會把創新分為兩類:一類完全是新元素的應用,另一類是舊元素的翻新。前者是以技術或者原創性為基礎,后者以用戶和市場為基礎。舉個例子,在手機行業,第一類新元素創新做得比較好的是iPhone和諾基亞,而第二類應用得比較多的是山寨手機。比如他們在手機上加了一個USB接口,里面有儲存卡,可以把手機臨時當作U盤來用。這是很低的技術,但是可能會給使用者帶來很大的便利。
李善友:去年“山寨”是互聯網上的熱詞,不僅有山寨手機,還有山寨晚會、山寨新聞。大家怎么理解山寨文化?以手機為例,它對摩托羅拉、諾基亞手機制造商有什么樣的啟發?
葉朋:山寨手機之所以能受市場的歡迎,是因為它滿足了很多消費者的需求。這點上,作為品牌廠商應該吸取經驗和教訓,在手機更新換代以及手機設計制造方面,確實要反應速度更快一些。山寨手機的壯大,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實際上是更快地普及了中國市場。中國創新更多是在滿足消費者需求基礎上的創新,比較缺少的是在技術上或者更高層面的創新。如果山寨手機不在品牌和質量上面持續投入的話,可能也僅僅是一陣風。如果一個廠家單純靠模仿,永遠也不會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很難持續地發展下去。很多企業在生存階段做了低層次創新或者非創新的模仿,但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會自覺地走回到真正意義上的創新這條路,我們把它叫“從良”。我觀察到,一些中國企業已經開始這樣做,像天宇朗通、奇瑞等等。在我看來,知識產權是對創新的保護,只有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創新的動力問題,才能促使中國企業持續地發展。
李善友:任何創新都不是從零一下子蹦出來,總是在學習別人或者模仿別人,甚至抄襲別人,經過這個過程以后再走上“從良”的路。
互聯網的全勝經驗
中國互聯網行業和國外的互聯網行業是同輩的,不像其他的行業要么是兒子輩、要么是孫子輩。因為年輕,所以它才如此有活力。
李善友:中國互聯網領域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當一個新的產品出來以后,投資人總會問:“國外有沒有成功的模式?中國有沒有人做這個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他們就會砸進一筆錢。我們說搜狐、新浪模仿雅虎,百度模仿Google。從互聯網行業怎么認識模仿和創新?
葉朋:互聯網在中國發展時間很短,百度目前為止也是只有十年歷史的公司。但是很有趣的現象是,中國的互聯網產業是惟一一個中國公司在與國外公司交手后取得完勝的行業。即時通訊、門戶網站、電子商務,無一例外都是本土公司完勝。這說明中國互聯網確確實實是相對來講比較開放的行業,另外互聯網確實是一個很創新的行業。
李善友:拿你所在的百度公司和Google比較。百度跟Google的競爭當中,有沒有創新,有沒有模仿人家的東西?
葉朋:我自己認為,所有的創新從某種程度上都是創造性的模仿。在百度成立初期,不可否認在搜索方面某種意義上有借鑒Google的做法。但是在后期,百度相對Google更扎根于中國的本土,更從中國網民的習慣考慮來開發適合于中國網民使用的中文搜索引擎。與此同時,我們發現中國的網民對社區交流平臺需求很大,所以我們就開發出了貼吧、知道、百科,這些產品Google都沒有。
李善友:我們在互聯網行業取得完勝的原因是什?么?
葉朋:中國互聯網崛起的時間和發展速度正好和國外互聯網保持了同步,這是最關鍵的。我們的互聯網不像汽車行業,比人家晚起步了幾十年,跟人家都不是在一個起跑線上。很多領域我們起步晚,還處在嬰兒或者是少年階段,跟成年人競爭的第一步就是要模仿成年人。
李善友:互聯網的全勝經驗能否復制到其他行?業?
葉朋:這個很難。因為有時間上的斷層,知識和經驗都需要過程的積累。我們可以快一點來縮短這個時間,但是不可能跨越。
李善友:以你的經驗來看,跟其他國家相比較,從模仿到創新是中國獨特的,還是后發優勢國家必然的途徑?
葉朋:所有的國家和所有的行業從某種程度上說都是從模仿到創新。中國企業有三四十年的斷層,中國真正意義上的企業是80年代打開國門之后才有的,面對實力強大的跨國公司的競爭,走到今天相當不容?易。
我們在去往贏的路上
除了互聯網,中國還有沒有其他行業可以讓我們如此理直氣壯地說“我們贏了”?
趙航:如果說互聯網已經贏了,那么我國的汽車業正在贏。廣義的汽車業也包括摩托車,中國是摩托車最大的生產國和銷售國,已經超過日本、美國、德國,現在我國每年大概生產2000多萬輛摩托車,銷售六七百萬到國外。四個輪子的我們大概每年銷售到國外80萬~100萬臺,今年前5個月我們的汽車產銷量都領先于美國,要知道在“二戰”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汽車產銷量在月度上能夠超過美國,我們中國做到了。我國的汽車從模仿開始,現在已經開始走向創新之路,但是我們的產品、技術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所以我說中國汽車產業正在贏。
蔣蜀革:我的觀點是中國軟件業也正在贏,也一定會贏。我們看到SAP是全球最大的管理軟件公司,它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成為全球領先的軟件企業,它立足于那個時候歐洲的經濟增長;美國Oracle公司,90年代以后因為全球經濟中心轉移到美國帶動它迅速崛起。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大陸這個板塊上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的軟件業基于龐大的客戶群會不斷根據用戶需求來創新。第二,我們的軟件業可以通過并購快速地獲得一些產品和技術,也可以通過跟國外企業合作來獲得最新的技術。所以我覺得只要我們牢牢抓住廣大的市場需求,整合全球的研發力量和開放式的創新模式,中國軟件業一定有機會贏。
趙航:巴菲特投資我們比亞迪,占其10%的股份,不僅是看好我們龐大的市場,還是看到我們國家未來汽車市場的巨大潛力。
李善友: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這期間企業最主要的目的是生存下來。隨著這二三十年的發展,很多擺脫生存壓力的企業開始嘗試創新。但是我覺得無論創新還是模仿都不是目的,而是一個手段。早期的時候,我們不必顧忌,我們要向最先進的技術學習,向同行學習,向國外學習;走到現在,一定要在模仿的基礎上自主創新,這才能形成我們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尤其是今天我們有這么巨大的市場,有中國非常好的經濟形勢,因此我們更有機會把創新變成我們中國企業、中國社會往前走的一個非常好的契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