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價格觸底養豬業機會再現
“有一家上市公司說要投資1個億,我拒絕了。因為我不缺錢。”廣東天地食品集團董事長陳生近日告訴記者,最近兩年,有很多外來投資者前來接洽,想通過投資進入集團的生豬業務,“有風投,有大公司,還有一些有錢人。”
天地集團的故事并不是個案,目前國內養豬業正成為投資者眼中的“香餑餑”。最近,復星集團郭廣昌就以1.6億元進入江西國鴻集團,正式切入中國養豬行業;擁有高盛背景的河南雙匯投資發展股份也發布公告稱,計劃出資5250萬元,養殖20萬頭的商品豬……截稿前記者獲悉,包括凱雷基金、日本株式會社等眾多國際游資也正在國內急切尋求豬產業項目。
這么多外來資金進入中國豬產業,是熱錢涌入尋找產業機會還是養豬業到了抄底的好時機?
現象
凱雷投資等八家企業尋找養豬機會
最近,養豬業再次成為關注熱點,不過不是“跌跌不休”的豬價而是大家都開始爭當“豬倌”。與前些年不同的是,這兩年進入豬產業的資本已不僅僅是外資,國內本土風投、國內上市公司及有閑錢者也在尋找進入的門路。
記者昨日從深圳市松禾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獲悉,該公司剛剛投資了一個“克隆豬”項目,首期投資額為1000萬元。據介紹,該資本投資公司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共同設立一家合資公司,而該合資公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研究改良豬品種的技術。
廣東本土養豬企業天地食品集團也向記者透露,今年計劃追加投資8000萬元在養豬業務,其中投資方向將用于在湛江擴建豬場,在江門新建一個面積達8000多畝,年出欄20萬—30萬頭豬的現代化養豬場。該公司預計,年底有望建成,然后開始飼養第一批豬。
放眼全國,投資養豬業正成為一股熱潮。上月,復星集團與江西國鴻集團簽訂了股權投資協議,斥1.6億元涉足養豬業;河南雙匯投資發展股份也發布公告稱,計劃出資5250萬元,用于雙匯牧業年出欄商品豬20萬頭的商品豬養殖廠項目,布局上游原料基地。今年3月份,中糧集團投資過百億的生豬養殖項目上馬。另據消息稱,泰國正大集團的十幾萬頭商品豬項目已經到了建設時期。
此外,記者昨天從中國肉類協會旗下中國肉業網看到,從6月16日至今,發布有8條尋求合作、投資項目的消息,包括美國凱雷投資集團尋求肉類行業投資、中國投資公司尋求肉類投資項目、日本株式會社尋肉類行業貸款等。
據中國肉業網一位負責人介紹,凱雷北京辦事處的相關人士早在去年就已經找到肉業網并表達了投資想法,凱雷的目的是對肉類行業相關企業或者項目發放貸款,收取回報。據透露,凱雷傾向于與大型企業合作,而貸款規模在5000萬元人民幣左右。
事實上,外資對中國豬產業的關注由來已久。2005年,高盛與幾家PE參與到雨潤食品上市前的融資之中,其中高盛3000萬美元、鼎暉2200萬美元、PVP1800萬美元。2006年,高盛和鼎暉共同以20.1億元人民幣控股雙匯發展。
[page]
分析
大型跨國資本著力點在戰略布局
相比2007、2008年的豬價高位時掀起的一股“養豬熱”來說,現在的這波進入潮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現在養豬基本不賺錢,豬價在盈虧線附近。”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表示,從行業周期來看,目前還不是底部,抄底之說也令人有點費思量。
業內人士指出,在全球流動性泛濫之時,熱錢洶涌不可避免,但放在以前也存在。對于一些大型的跨國資本集團,更多的是“風物長宜放眼里”,看重的是中國龐大的生豬市場所帶來的機會,長遠著力的是對肉類產業鏈的整合,從而謀取定價權。但無論從行業周期還是從其發展前景來看,中國養豬業無疑是一片投資熱土,現在的確是“抄底”好時機。
成本之低:“養豬場已經貶值一半”
經歷了2008年的價格狂歡之后,豬價開始下行,在今年4月時四川等地養豬業已經提前進入虧損。6月,在國家收儲政策拉動下,豬價有所回升,但供大于求的局面仍未改變,下行壓力開始增大。
相比去年豬價高位時,養豬暴利所引發的爭當“養豬倌”熱來說,現在還并不是一個抄底的好時機。“但是從行業周期來看,雖然還不是底部,但時機還不錯。”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表示,因為生豬跟農產品一樣有一個生長周期,現貨產出跟投資進入會有一個滯后期,即使在去年高利潤階段時進入,也并不能馬上獲利。
相反,在去年豬價高位進入的眾多“新豬倌”目前正面臨著套牢的困境。據業內人士介紹,豬肉價格2007年時達到高峰,當時也吸引許多散戶和中小養豬企業大量養豬,也正是從那時起,有部分外來資本已在接觸、觀察欲進入豬產業;在去年清明后,豬價一路下跌,一些中小養豬場資金鏈緊張而倒閉。記者在各大養豬網站上看到不少轉讓豬場的信息,“這些大部分是2007年、2008年剛建的新豬場,沒趕上賺錢,倒碰上賠錢了!”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
而也正是在此行情下,包括風投、大型企業等外來資本趁機進入實質性收購、擴張時期。“如果采用收購的話,目前是一個比較好的時機,因為豬價大幅下跌,很多豬場已經貶值近一半。”馮永輝說。
利潤之誘:最高達80%平均在15%以上
“搞房地產還不如養豬!”在2008年初的豬價頂峰時,賣一頭豬能獲利1000多元,“平均每頭的利潤率至少在70-80%之間”,馮永輝表示,也因此吸引了大量資金進入,也為目前的行情埋下了“伏筆”。但是到現在,“這些資金可能就有的在虧錢了”。
“養豬業基本沒有暴利。”廣東溫氏集團副總裁黃松德對記者表示,從長期來看,考慮到行情高峰與低谷,溫氏集團生產一頭豬的平均凈利潤在100元左右,成本投入需要600元。按此計算,利潤率也在15%之上。“風險不是很大,不過我們看重的是長期收益。”
馮永輝對此表示認同,“養豬有賠有賺,但從一個行業周期來看,養豬業的平均凈利潤率也在15%以上。”他給記者列舉的數據顯示,從2006年2月到2009年4月,平均每頭豬的凈利潤是306元,最高的時候是在2008年1月到4月,平均達到720元/頭。
“當然,加上虧損期,整個周期里行業平均利潤率也是相當可觀的。前提是要把豬養好,不出現大規模的疫病。”在馮看來,養豬業較高的利潤率是吸引外部資金進入的一個關鍵因素,他還向記者表達了他的一些猜測,“目前大量資金涌入,可能說明現在錢多,在其他領域找不到合適投資機會。”
對于熱錢進入養豬業問題,著名農業經濟專家、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溫思美昨日對記者表示,“熱錢的問題也不是現在才出現,以前也有,還不用過于擔心。”[page]
前景之廣:巨頭布局5億頭生豬市場
“外資看到了中國生豬市場的巨大前景。”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溫思美表示,目前我國每年的生豬存欄數就在5億頭左右,未來市場規模還會有所增加。中國肉類協會秘書長鄧富江也認為,中國豬肉類市場很大,中國豬肉生產量占世界的29%,而中國老百姓對豬肉的需求占整個肉類的65%,外資企業正是因為看到中國的這個大市場才來投資。
在溫氏集團副總裁黃松德看來,國內的豬肉需求量還大有潛力可挖:目前國內人均肉類消費量是40公斤/年,離中等發達國家100公斤/年的平均值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肉類需求會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而大幅增加,“未來20年豬肉都會處于供需平衡、略顯不足的狀態。”
從行業發展來看,溫思美指出,目前我國養豬業正在發生歷史性的轉變,從分散家養朝著規?;?、集約化、產業化的方向轉變。“這也將給擁有雄厚資本實力的大公司帶來巨大的機會。”
行業集中度低,讓眾多擁有雄厚資金者看到“有機可乘”。據農業部統計,2000年以前,年出欄50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比例僅有23.1%,絕大多數生豬出欄為農民散戶養殖。2007年,年出欄50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比例已經飆升到48.5%,去年這一養殖規模的比例已經突破50%。
黃松德認為,外資選擇在此時進入中國養豬,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基于看好中國的長期發展以及對中國養殖業規?;l展趨勢的判斷。據他介紹,美國的養殖業從散養到規?;穆烦逃昧?0年。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有幾萬家養殖企業,發展到現在只有幾百家,而排名在前十幾位的企業就占據了80%以上的供應量。中國正在走著同樣的路。
深圳市松禾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則認為,對于投資者來說,生豬產業是新興的投資熱土,實際上,不止是豬,整個中國農業都是投資熱點。該人士分析,目前中國農業正處于轉型期,從過去的小農經濟轉型向大規模發展的工業化階段,在這個階段對于投資者來說,空間大、機會多,“越早進入則越有利可圖”。
影響與應對
警惕“食用油悲劇”重演
越來越多有實力外來資本,尤其是跨國集團紛紛將觸角伸及中國養豬業,是否會使這塊對中國有著獨特意義的領域最終又淪為“殖民地”?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從短期來看,還大可不必高呼“狼來了”,因為養豬業低集中度的特點以及龐大的市場規模,使得外資無法在生產源頭實現壟斷;當然對外資的行為也不能坐視不理,需要在總量上對其進行一定控制。同時要警惕其通過整合產業鏈來實現對終端市場的控制,避免“食用油悲劇”重演。
生產源頭難壟斷
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多位業內人士均表示,從生豬生產領域來看,由于市場規模龐大以及我國目前仍以散養為主,外資很難在短期內控制生產源頭。與中國龐大的豬肉需求市場相比,出欄500頭以下的養豬場仍是中小型企業,“溫氏是中國最大的養豬企業,該集團年出欄豬為100萬頭,但比例占中國生豬行業的1%都不到。”廣東天地集團陳生如是說。
業內人士認為,從目前來看,中國豬產業需要外來資本支撐并助其成長,離行業被外資壟斷與控制的階段還有一段較長的距離。
陳生認為,現在國內豬產業過于分散,市場集中度很低。況且,“目前外來投資者對該行業的涉足,大多是試探性的,投資幾千萬元,看看反饋,還談不上掌控。”
中國肉類協會秘書長鄧富江倒覺得現階段有必要引進外資,他指出,我國在豬品種培育、改良、管理經驗等方面,都比較落后,這就需要引進外國品種,吸收國外經驗,實現多元化競爭。同時他認為,中國養豬業最大的問題是資金問題,養豬需要高投入,風險也大,像防疫、銷售等都存在風險,“養1萬頭豬就需要1500萬的成本,而一個北京一年就有800萬頭豬的需求”。
黃松德坦言,外資養豬有其優勢:一是資金;二是育種;三是管理,“歐美的養殖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培育和積累了一些好品種,這不是國內企業短期內可以解決的。”但是國內企業也有自己的長處,除了更加本土化、與市場更貼近、對農村(戶)更熟悉,20多年來在養殖方面也積累了不少經驗。[page]
外資緊盯產業鏈
并不滿足于只做“豬倌”,外資養豬企業正向著完整的產業鏈進軍。
從“預混料生產商”變成了“預混料商+生豬生產供應商”,美國艾格菲國際集團通過在福建、廣西、海南和江西收購養豬場,已經成功轉型。擴張產業鏈讓艾格菲嘗到了甜頭。2008年艾格菲銷售收入將近1.44億美元,不到兩年的時間實現企業經營規模增長7倍以上。雖然其一再聲明“是貨真價實的中國企業”,但其背后也不排除有外資活躍的身影。
此外,美國深南控股集團公司也在山東省利津市建設100萬頭規模的養豬場,由美方獨資建設,包括生豬養殖場、種豬繁育場和飼料加工廠等子項目。
飼料原料—品種—養殖場—屠宰加工—零售,外資養豬企業正向著完整的產業鏈進軍。
“醉翁之意不在酒”,著名農業經濟專家、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溫思美認為,外資看到了中國肉類市場的前景,現在開始進行戰略布局。“他們雖然對養豬很感興趣,但他們更多的是想進入肉類貯藏加工等環節。因為我們的下游產業更不發達,也比較容易控制。”
中國肉類協會秘書長鄧富江對此表示認同,“一旦外資控制了下游產業,我們想賣豬都沒處賣那就麻煩了!”
此外,在進入養豬行業的外資企業中,不少企業選擇了以種豬育種為突破口。全球最大的種豬育種公司美國PIC在山東擁有龍大、萬福等幾家祖代豬場,后又在東營通過美國深藍集團投資建設3000頭母豬的曾祖代、祖代豬場。荷蘭TOPIGS將中國總部放在青島,另在齊河、壽光等地積極布點。加拿大海波爾集團也在煙臺海陽建設了原種豬場。
有專家表示,外資如果控制了中國的種豬或者育種,就基本控制住了養豬業的上游。而飼料、養殖、加工這種更長產業鏈的整合將會產生規模效應。中國養殖企業尚未形成產業化發展,普遍未成規模。“外資在中國養豬業的優勢主要在于資金實力雄厚,容易整合上下游,產生規模效應,形成壟斷。”
“食用油命運”隱憂
對于外資大舉進軍中國生豬養殖業,廣東溫氏集團副總裁黃松德表示,不讓外資進入中國養殖業是不可能的,而且國外養殖技術進入中國后,也可以帶來良性競爭。但溫氏呼吁政府有關部門應對外資進入和控制的規模密切關注,“要保持在一定的比例內,否則將會對中國的豬肉產業構成威脅”。
廣東信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梁皓儀認為,短期內外資養豬對中國沒有威脅,但如果不控制,十年、二十年后可能就會淪為第二個大豆產業。
“國際大資本集團看重的并不是一時的利潤高低,他們是從戰略上布局。”著名農業經濟專家、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溫思美指出,相比發達國家,我國肉類產業規?;?、產業化程度還遠遠不夠,這也便于外資進入、整合,他們主要是想通過控制產業鏈,最終實現對終端市場定價權的控制。
“就像10多年前的食用油市場一樣,當時國內沒有特別重視,大家都認為只是市場行為,但是時至今日,食用油市場已經基本被外資和外資參股的企業所控制了。外資進入(生豬及肉類市場)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政府要從戰略上加以考慮,避免此類事件的再次出現。”溫思美強調。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