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C會錯過好項目
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BVP)是美國一家創辦有近100年歷史的著名VC,他們已經成功幫助100多家企業在納斯達克等全球各地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Forbes 2006年排出的100名高科技投資人當中,BVP占有4個席位。即便如此成功,他們卻錯了Google、Intel、蘋果電腦、Lotus、Compaq等一大批知名公司,而這些公司間接成就了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KPCB等全球VC標桿的地位。BVP的合作人在蘋果電腦上市前的Pre-IPO融資中,認為價格“太貴了”;說eBay是“只有沒腦子的人才會看上它”;對于聯邦快遞,有7次投資機會都沒有投;對于Google,他們當時租了BVP一個合伙人的朋友家車庫辦公,BVP的合伙人聽了這個朋友的推薦后,說:“除了從車庫走,我還能怎么離開你們家?”
國內最知名的本土VC——聯想投資也有錯過好項目的經歷。騰訊QQ的團隊曾找到剛剛成立的聯想投資,結果,投資經理看不太懂,就把他們給打發走了。再后來,因為種種原因,他們又錯過了百度、盛大、藥明康德等項目。
事實上,VC界這樣看走眼好項目的事情并不罕見,不過卻很少有VC敢于像BVP、聯想投資一樣公開出來,有少量VC至多也只是在公司內部討論或者檢討自己的過失,“成功的案例才是賺錢和炫耀的資本”。歷史上很多成立比BVP晚好多年的VC早就沒了蹤影。為什么BVP能夠一直活下來,還活得不錯?其實,優秀的VC并不是永遠都不錯過好項目、不投資壞項目,而是犯的錯誤比別人少一點,抓住的機會比別人多一點。
既然連成功的VC都會看走眼、放過好項目,下一次創業者在被VC拒絕的時候,就沒有必要妄自菲薄,喪失繼續尋找VC的信心了。
2、VC競爭激烈
VC,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光鮮亮麗的行業,很多剛走出校門的學生想加入VC公司,一大批成功的企業家和創業者轉變成了VC,大量創業者的目標是“公司上市了,轉頭做VC”,很多大型企業設立了專門的VC投資部門及子公司,一批券商已經和正在投身VC,甚至連很多江浙富商、山西煤老板也拿錢做VC。
但光鮮的背后,VC行業的競爭其實非常激烈,甚至用“慘烈”來形容也不為過。
VC之間的競爭,其實主要是項目的競爭,畢竟只有把錢投資到好項目中去,才能獲得好的投資收益,才能給基金的出資人好的回報。這有這樣,他們才能繼續募集更多的自己,繼續從事這個行業。挖貝網wabei.com:所以,做得好的VC,不斷在募集新的基金;而很多做得不好的VC,默默地消失掉了。
VC競爭項目,或者叫“搶”項目,主要有這么幾種方式:第一種是價格,對企業的估值高,別人投500萬,你投1000萬,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基本可以勝出;第二種是品牌,有些VC投過很多知名公司,在資本市場有很大的名氣,他們通??梢栽谙嗤?,甚至略低的價格條件下勝出;第三種是速度,有些VC從第一次接觸項目,到最后簽署投資協議,中間需要6個月,甚至1年的時間,他們這樣花時間做詳細的項目調研是可以降低風險,但有些膽子大、動作快的VC,他們可能3個月就搶先投進去了;第四種是關系,通常VC喜歡廣交朋友,通過朋友的網絡,拓寬項目來源。有些地方性的VC,對于當地的項目,會有很多信息來源和人脈資源。有些政府背景的VC,通過項目所在地的政府施壓,可以搶在其他VC的前面。還有些VC,通過跟大牌VC搞好關系,跟著他們玩。
所以,當你的公司那一天做到幾億銷售額、幾千萬利潤、并且還在高速成長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公司門口排隊要求跟你見面的VC打起來了。[page]
3、VC的傲慢與無知
我有很多認識的或合作過的VC,他們大多很出色,對待創業者也很友善。當然也有許多并不怎么樣,無論是做人還是做投資。他們有各種各樣的缺點,但基本都有一個傲慢自大的共性。這些傲慢的VC認為自己無所不知,通常在各種會議、論壇里高談闊論、指點江山。他們在跟創業者見面的時候,還沒有聽明白創業者說的是什么,就開始對創業者進行批判,“指導”他們應該怎么做。見過最離譜的VC是半躺在椅子上,斜著眼,揚著下巴跟創業者“交流”,期間還要拿著“黑莓”手機收發郵件、打打電話什么的。
這些VC多數是那種想要顯示自己有多聰明的年輕VC,他們其實沒干過什么,只是讀過MBA、在國外投行干過,然后想辦法混進VC公司,對行業沒有多深的了解,對企業的運營可能一竅不通。
另外一種VC也很討厭,他們以前是成功的創業者。因為他們通常有豐富的創業經驗,覺得自己可能給創業者很多幫助,于是就忽視自己作為VC和創業者之間的界限,不是去全力支持創業者,通過董事會來解決企業出現的問題,而是參與到企業的日常運營中去,干預創業者對企業的掌控,他們可能認為創業者是為VC打工的。而真正優秀的VC,他們知道不管自己曾經多么成功、經驗多么豐富,投資之后,他們就需要信任和依賴創業者。
還有一類比較初級的VC,他們把創業者當作免費的老師。想要了解哪個行業和領域,就以VC的身份、投資的名義,找一批這方面的創業者過來聊,創業者通常會受寵若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一圈聊下來,VC成了半個“專家”,創業者們做了免費的培訓。如果創業者能夠提供詳細的商業計劃書,并且在商業計劃書中進行詳細的行業分析、競爭對手分析的話,VC就更喜歡了,這樣他們不但了解的行業,還掃描了一遍這個行業的項目,還跟創業者交上朋友(以后持續學習、幫忙評估項目、推薦項目等都用得著),一舉多得。
4、VC不會投資有風險的公司
VC被稱為風險投資是不太合適的,更好的叫法是“創業投資”,是針對初創和成長期的創業企業進行投資。在美國,VC主要投的是商業模式有比較大的爆發力和擴展性、比較輕資產、跟新經濟相關聯的初創公司,比如TMT領域、替代能源、環保和生物科技。
中國的VC也確實投資過一些TMT領域的項目,比如最早的新浪、百度等,2003年Web2.0之后,更是有一批拷貝美國的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公司拿到大把的美金,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2006年底,好像哪家VC沒有投資1、2個web2.0的項目就喪失了一個巨大金礦一樣??墒敲绹J皆谥袊缓檬?,中國終究沒有出現Youtube、Myspace、Facebook一樣級別的公司。
于是中國的VC開始尋找新的投資去向,從2006、2007年開始一大批在成熟的VC市場無人問津、已經過氣的行業,在中國突然成了香餑餑,比如種茶種菜的、養雞養豬的、剪頭洗腳的、制衣制鞋的、賣水餃賣火鍋的,等等企業成為VC追逐的一個趨勢。這些被投資的企業的共同特點是:傳統生產服務行業、企業規模很大、企業處于成熟期、短期內(2-3年)有上市的可能。VC的單筆投資額度也越來越大,很多外資VC對于二、三百萬美元一下的項目根本不看,有些VC甚至只投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甚至Pre-IPO的項目。
VC被稱作風險投資,并不是他們愿意承擔風險,恰恰相反,他們的最根本原則是通過前期的盡職調查,以及投資后的協議控制,要盡量規避和降低投資風險。投資更為成熟的項目,也是一種規避投資風險的方式。說實話,中國的VC稱為Very Conservative(非常保守)可能更為恰當,因為他們的大部分都在做PE的工作,而不太愿意投資偏早期的項目。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國內的成熟好項目實在是太多了,不投白不投;另外,這種風險小的投資,容易讓VC獲得成功案例,揚名立萬,這對于他們在VC圈生存是很有幫助的。
只有發明專利、創意想法的創業者們,就不要勞神費力去找VC了,你們離VC的距離還有十萬八千里呢![page]
5、VC不會提供什么增值服務
國外的VC大部分都是四、五十歲的人在運營,有很多做得極為出色的VC都超過六十歲了。合伙人級別的VC、甚至是投資經理大部分都是在某個行業浸淫了很多年,已經對一些對行業非常熟悉、理解非常深厚。與此不同的,中國的VC機構大多是由一些30、40歲左右的人在管控,甚至出現了很多80后的VC合伙人。
優秀的VC公司由于其合伙人有廣泛的行業關系和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確實能夠為被投資企業提供很多增值服務,但是也有很多VC公司的增值服務流于口頭上的空談。
VC常常宣稱的增值服務有這么幾種:
“幫助企業進行市場拓展。”要提供這項增值服務,VC必須對市場營銷有很深的體驗,可事實上絕大多數VC合伙人并沒有市場營銷的工作經驗和背景,他們更多的是財務、投行、技術等背景,真正做市場營銷出身的VC非常少。
“提升公司品牌。”媒體對VC的關注跟普通老百姓對VC關注還有巨大的差異,VC投資了公司,可能對于公司在資本市場上有一定的“被認可”的效應,但對于消費公司產品或服務的老百姓來說,還不如在電視或報紙上做個廣告來的有效。
“物色高級管理團隊。”挖貝網wabei.com:VC通常有非常廣泛的人脈資源,但事實上他們找來的職業經理人未必稱職,他們可能對VC更忠誠,他們可能有大企業的經營管理經驗,但未必適應創業企業,他們空降到公司之后可能導致無法服眾,他們進入公司很可能引入新的矛盾而且會增加經營成本。
“規范公司的財務管理。”的確,在VC投資之前,絕大多數公司的財務管理是比較混亂的,但這基本上不會影響公司賺錢,否則VC也不會投資。VC聲稱可以協助企業規范財務管理,可實際上絕大多數VC合伙人并不熟悉財務管理工作,他們最多也是幫企業聘請一位CFO。如果公司真的需要規范化財務管理,他們完全可以自己請一個有經驗的會計師或者請財務咨詢公司幫忙。
當然,VC還可以很多其他增值服務,比如“戰略”、“上市”等等。有些VC公司只有那么3、5個合伙人,一年要投資10多個項目,平均每個合伙人需要在10多家公司做董事,他是如何給公司提供增值服務的,估計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實話實說,大部分VC只是在被投資的公司做得非常好或者非常糟糕的時候,才會出來摻和一下。
6、VC也需要企業的增值服務
分眾傳媒的上市及上市后收購框架傳媒、聚眾傳媒、好耶、璽誠傳媒等公司,讓眾多VC收益頗豐。不僅如此,由于分眾傳媒可能是國內涉及VC最多的創業企業,也是讓最多VC賺到錢的企業,因此,分眾傳媒也是被VC用來作為品牌宣傳用得最頻繁的案例。
都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個好女人,其實好VC的背后也一定要有一些拿得出手的好案例。這些成功案例,不僅僅給予VC必要的資金回報,同時,按照VC的話來說,也給VC帶來了增值服務——品牌影響力。這一方面有利于VC去募集資金,說服出資人投資,另外,也有利于VC樹立行業地位,在爭奪好項目的時候,有些競爭優勢。
VC通常會在自己公司的網站上,列出投資項目清單,當然,最重要的是那些已經成功退出的,行業知名度高的公司。至于哪些已經死掉的項目,通常是一概不提的。也有些VC會為每一個投資案例做一個精致的牌子,統一掛在公司“業績墻”上,這樣初來乍到的創業者就很容易被唬住了。就連最近出事的紅鼎創投,也把子虛烏有的投資項目放在網上,作為忽悠的資本。
除了VC圈之外,那些成功的企業,知名度通常要比VC要高很多,所以,在很多行業會議、資本論壇、電視節目等場合,VC在介紹自己的時候,通常會這么說:“我是某某VC公司的某某,我們的基金有N億美元,我們投資過百度、盛大、分眾、等公司,…...”。
不僅僅是VC公司需要借助成功公司的影響力,VC的投資經理和合伙人也需要。很多VC合伙人就是靠著在一、二個成功案例的投資過程中起到主導作用,從而樹立在VC界的影響力,要么跳槽到更大牌的VC公司,要么另立門戶。但也有很多VC投資人還躺在5年、8年前的案例上吃老本,卻再也投不到一個好項目,他也就慢慢淡出了創業者和VC圈的視野了。
說到底,VC公司和VC投資人的立身之本還是投資到好的項目。[page]
7、VC的社會貢獻沒有想象中那么大
目前,工商部門注冊的中小企業數量有500萬戶左右,他們貢獻了GDP的60%左右,上交的稅收超過總額的一半,還提供了全國80%左右的城鎮就業崗位。但VC每年投資的企業數量是多少呢?據統計,最近幾年國內VC的投資案例數量最多也就每年400、500家左右,這還要算上一半左右的投資是針對同一家公司的后續追加投資,每年的投資總額也就30、40億美元左右,換算成人民幣不到300億。這樣的蜻蜓點水般的投資,只是讓VC挑中那些鶴立雞群的優質企業,并給他們錦上添花一下。
通常的看法是VC可以促進科技創新,這也是無稽之談,基本上國內的VC沒有幾家會投資研發型的公司,相反,對于抄襲國外現成商業模式的項目、拿錢可以快速復制的項目,他們卻是一窩蜂撲上去。所以,我們看不到幾家VC投資的公司研發出了什么芯片、新藥、精密儀器、等等,卻看到他們把幾十億美元投進一大堆這樣的公司:盜版猖獗的視頻網站、大打擦邊球的交友網站、無處不在并造成視覺污染的廣告牌、等等,VC的這些投資已經造成了某些行業的虛假繁榮。
對VC來說,他的唯一目的是獲得投資回報,所以,為了到達目的,有時會投資一個卑鄙無恥的混蛋或者是一家沒有社會公德的公司,只要這個混蛋或公司能為他掙錢。于是我們就可以看到這樣的一些公司得到VC的投資:做流氓軟件的互聯網公司、有環境污染的化工企業、用醫療垃圾加工化妝品的公司、可以提煉出毒品的醫藥中間公司、.......。
有時候天使投資人倒是愿意通過支持和幫助創業者的方式,來回饋社會。所以,他們經常愿意投資那些初創的、風險更大一些的、有一定社會意義的項目。我也認識很多優秀的VC,但是還沒有任何VC有回饋社會的動機。
8、VC也差錢
VC的基金通常是10年左右的生命期,VC公司可能在前面的4-5年要把錢全部投出去,后面幾年把投資的項目退出,實現投資回報。通常,GP會把1半左右的資金用于新公司的初次投資,另外一般用戶后續追加投資。比如,一個1億美元的VC基金,5000萬左右會用于對新項目進行初次投資,如果這些項目中的一些發展不錯,另外5000萬左右就用于追加投資。從這個角度看,對于初次向VC融資的創業者而言,VC基金的規模比實際數字要小一半左右。
另外,對于占國內主流(有限合伙制)的VC基金,其資金主要有兩個來源:機構和非常富有的個人,機構包括公共養老基金、公司養老基金、保險公司、富裕個人、捐贈基金/基金會等。根據全美風險投資協會(NVCA)的報告,機構投資者(VC出資人)自身的資產配置中,有50-60%是投資于上市公司的股票,20-30%是投資于債券,投資給PE和VC這類私募股權的比例都很小,通常是5%左右。這些出資人并不是在VC基金設立之初就投入全部資金,而是采取承諾制,就是說按照基金的投資進度(4-5年),分期分批出資。在2008-2009這次金融危機中,全世界股市跳水,很多VC出資人的上市公司股票資產嚴重縮水,相對而言,他們承諾給VC基金的資金就占據了更多的比例,這就違反了他們自身的資產配置原則。于是,很多VC出資人被迫違約,放棄對VC基金繼續出資,導致很多VC基金實際可以投資的資金,要小于號稱的基金規模。比如聲稱1億美金規模的VC基金,可能最后只分期到賬8000萬美元。
還有一點,VC公司管理VC基金是要收取管理費的,通常管理費是基金總額的一個比例,每年2%左右,管理費在基金存續期內每年收取。由于有一部分錢VC公司以管理費的形式花掉了,所以能夠用于投資的資金是會小于VC基金總額的。比如1億美元的VC基金,每年的管理費是200萬美元,10年生命期就是2000萬美元,所以,真正能夠用于投資就只有8000萬美元。
所以,實際上VC公司可用于投資的資金是比看起來要小很多,他們是差錢的。挖貝網wabei.com:對于VC公司的合伙人,他們拿著豐厚的管理費,似乎不差錢。但這也有例外,比如國內人民幣的合伙制基金,有些出資人是按實際出資額給管理費,1億規模的基金,如果第一年出資人只給VC基金出資1000萬,VC公司的管理費就只有1000萬的2%——20萬,那VC公司的合伙人就差錢了。更有甚者,有些出資人是按實際投資額給管理費,如果哪一年VC公司沒有投資一個項目,那就沒有管理費,VC公司更是差錢了。[page]
9、VC不會控制公司
很多創業者在找VC之前最為顧忌的,是擔心VC投資之后會控股公司,以后創業者就無法對公司做主了。
但這種擔心是多余的,VC之所以投資某個公司,并不是想去控制公司的運營,而是看到這家公司、這個創業者能夠把公司做大,他們希望能搭搭順風車,跟著創業者一起賺錢。所以,他們也擔心創業者無法控制公司,無法對公司的發展做主,或者是沒有前進的動力。VC要降低這種顧慮,通常在第一輪投資的時候,只要求30%左右的股份,保證創業者還是大股東,即便經過后續1、2輪的融資稀釋,創業者還會持有可能超過50%的股份,這種他就有足夠經濟利益和公司的話語權,有理由埋頭拼命做好公司,否則他隨時都想著去找個高薪的工作,做個甩手掌柜。
當然,如果創業者在公司做大之后,發現自己能力的不足,愿意把公司管理權讓賢給VC認可的職業經理人,自己只做股東,VC也是可以接受的。
說VC不會控制公司,并不表示VC不監管公司。為了保證投資的安全,VC會通過簽署投資協議、進入董事會、派財務總監等管理人員的方式,對公司的運營進行監管。
投資協議可以看作是創業者和VC之間的“君子約定”,但創業者可以選擇不做君子,而做小人。中國的現狀就是人的法律意識淡薄,缺乏契約精神,同時違法成本非常低。另外更重要的是,國內的法律體系和政策并不支持美國VC那些常規的、對投資者進行保護的協議條款。比如,優先股的權利、投資人董事的否決權、動用大筆資金銀行需查看“董事會決議”、等等,這是造成大量創業者“出軌”事件的外因。即使這樣,VC也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誰叫他識人不善呢。曾聽到一個融資的創業者說過:“就怕他不投資進來!”后話不言而喻,“進來”就不怕你了!
10、VC不看商業計劃書
創業者在找VC融資之前,通常會辛辛苦苦地拼湊出了一份幾十頁、甚至100多頁的商業計劃書,有些人還會花錢找中介公司幫忙寫。但是,最近美國馬里蘭大學斯密斯商學院的2位教授和1為博士生做的一項研究,他們發現商業計劃書的好壞跟融資成功與否沒有關系,根據商業計劃書的內容,無法預知哪家公司能獲得VC的青睞。當然,這并不表示寫一份商業計劃書完全是浪費時間、沒有意義,因為它還可以作為公司日常運營的指導文件。但是,它并不能帶來錢。
如果商業計劃沒有用,什么才有用呢?VC不看商業計劃書,怎么了解項目呢?其實,創業者找VC融資,“關系”網絡才是關鍵。那些融到資的創業者要么在之前就認識VC,要么有朋友將他們推薦給VC,當然如果是VC找上門當然更好。創業者只需要先給VC看一份1、2頁紙的項目簡介,并在VC有興趣繼續溝通的時候,做一個PPT融資演示就行了,項目簡介和融資PPT文件都最好簡短些,VC太忙,不會看80頁、100多頁的長篇大論。如果VC被你打動了,那你需要準備的材料就不僅僅是100頁那么點兒了。
當然,有人會持懷疑態度:如果你找人要幾百萬、幾千萬的資金,他怎么能不花時間好好看看你的商業計劃呢?但是你想一想,如果要讓你在決定跟一個人會面之前,需要仔細看完100頁的商業計劃,你會怎么做?而且這個人你以前從來就沒有見過,或者是從哪里聽說過?再想一下,如果每天有5-20個這樣的人想見你,你要看這么多計劃,那又是個什么概念!這非常沒有效率,知名的VC每天會被各種各樣要錢的項目包圍,無數只要錢的手在眼前揮舞。所以,你要想得到VC的會面機會,就需要盡量簡短一些,而50頁的商業計劃顯然是背道而馳的。
你通常需要一個融資演示PPT,也可以叫做商業計劃書吧,大約20頁即可,這是VC的基本規矩。VC需要確信,與創業者的會面不會耽誤雙方的時間。
當然,對于很多成熟的、非常搶手的項目,創業者更是不用準備什么商業計劃書了,相反,倒是VC需要準備一份材料,說服創業者為什么要讓你投資進來。(桂曙光)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