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苗/文
通過非生產性消費,把農民的儲蓄耗盡,從而拉動內需,直接目的其實在于財政的考慮
世界上平均的城鄉差距是1.5倍,超過2倍的國家很有限,中國現在比較公認的是6倍,居老大的地位。中國之外,世界上其他國家最高的,也就是莫桑比克3倍。
如此發展不平衡,不僅僅是制度上的城鄉二元結構,更是改革30年來市場化所大規模深化的結果。歷史證明,城鄉二元,也只有到了市場化改革,才變為僵硬強硬的制度。
最近非常推行家電下鄉,被當作激活農民購買能力,擴大農村消費,促進內需和外需協調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墒峭高^現象看本質,對于農民來說,家電并不是生產資料,不能帶來進一步的收入。通過非生產性消費,把農民的儲蓄耗盡,從而拉動內需,直接目的其實在于財政的考慮。
家電下鄉的真正目的,在于把農民的儲蓄也掏出來,這樣財政和稅收,就有了進一步的稅源。財政本來服務于經濟,可是如今倒過來,發生了異化和顛轉,經濟服務于財政,一切措施以擴大財政收入為目的。這是一種殺雞取卵,涸澤而漁,不計較政治后果,不考慮長期利益的短期行為。長期利益是真正拉動農民經濟,授人以漁,如此稅源才會不斷增加,獲得的稅收會更多。這就不應讓家電下鄉,而應讓可以拉動農民收入的生產資料下鄉。
更恐怖的做法,是促進土地流轉。讓農民把最后的保障賣掉,拿錢出來拉動內需。作為一個政府來說,這是在讓農民失去保障,是敗家子傾家蕩產的最后賭注。為了提高眼前經濟效益而不惜代價讓農民出賣命脈的做法,將給社會帶來災難、造成動蕩。
一些人說土地流轉有利于解除農民受到的束縛,而更加廣泛地開拓自己的生存空間,這種說法在30年前的中國改革之初是正確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民的境況已經發生巨大變化。30年后的今天,大量涌入的農民工讓城市變成了飽和市場,城市容納力已經達到了極限。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刺激農民放棄土地,事實上是讓農民陷入放棄賴以生存的根本、同時在城市又無以為業的艱難境地。
尤其在當前全球經濟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之下,中國城市正處于壓縮期,而非擴張期,所以對農民的態度更多的是擠壓和排斥,而不是迎接。因此農民離開土地的直接后果便是大量農民工的出現將迅速削低自身的商業價值。而“轉行”經商對于毫無經濟實力也無政治后盾的農民來說又是免為其難??傊耆鲇谙氘斎坏男膽B來把農民作為經濟開發的出路,是不現實的,不可操作的。
家電下鄉和促進土地流轉都是市場化改革。 市場化改革不可能去行政壟斷和政治壟斷,現已經折戟沙場。市場化改革通過巨大代價,已經獲得成就,已經到頭,市場化途徑或者市場意識形態已經是末日黃花。以城鄉二元結構為例,進一步市場化只可能繼續拉大城鄉之間的鴻溝,這也是為什么近幾年,有關部門所公布的城鄉差距達到6倍10年的主要原因之一。
市場經濟需要一個良好的政治條件。例如在英國,先有憲政制度作為市場經濟的政治前提。例如工資和利潤之間要相對平衡,取決于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共和均衡。同樣分享地租,也要政府與產權人之間的博弈能力均衡。當政治條件良好,就不會成為扭曲市場經濟的問題,會擱置起來,讓人覺得不重要,而經濟市場本身的運行成為重點,只要遵循經濟規律,一切就搞定。當政治條件不良好,那么經濟規律就不起作用,市場化改革會南轅北轍。
三農問題或者城鄉二元結構本來就是政治問題,解鈴還須系鈴人,必須作為政治問題解決,而作為經濟問題用市場方式解決,只會進一步惡化。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