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謙
先和山東鋼鐵集團簽訂重組協議,然后“明目張膽”地把日照鋼鐵部分資產借殼上市,杜雙華與國資的博弈,彰顯著民營企業一定程度上作為“棄兒”的無奈
開源控股(01215.HK)2009年5月19日公告,股東大會以100%的贊成票通過了以52億港元的總代價,收購香港譽進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間接擁有日照型鋼和日照鋼鐵公司各30%股權、日照鋼鐵軋鋼公司25%的權益),該交易5月29日完成。杜雙華,這位生于1965年的日照鋼鐵集團董事長、實際控制人,因此成為開源控股最大股東,日鋼集團也實現借殼上市。上述3家被收購公司剩余的股權由京華創新集團及其全資子公司日鋼集團持有,杜雙華持有京華創新集團67.90%的權益。
于是,關于杜雙華“對抗重組”的說法再次喧囂塵上。6月11日,國家環境保護部發出通知,日鋼建設的熱軋板帶配套技改項目不符合《鋼鐵產業發展政策》,未經環評審批,責令該項目停止建設。這更讓情況復雜起來。杜雙華何許人也,是什么讓他擁有與山東省政府叫板的底氣?
“一場小魚吃大魚的怪戲”
2003年杜雙華來到日照投建鋼鐵集團。由于產品適銷對路,日照又有沿海港口優勢,從2003至2007年的短短5年間,日鋼以“爆炸式”的增長速度發展。2007年公司實現1100萬噸鋼的產能,銷售收入228億元,利潤超過50億,就單廠產能來說,已成為山東最大的鋼鐵廠。杜雙華本人也以350億元身家,排名胡潤百富榜第二名,被譽為“鋼鐵黑馬”。
正當“鋼鐵黑馬”意欲繼續馳騁之時,山東省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快鋼鐵工業結構調整的意見》,山東省鋼鐵行業重組大幕拉開。意見確定,“今后將嚴格控制鋼鐵總量規模,全省煉鐵、煉鋼、鋼材生產能力均控制在4500萬噸水平。其中,新組建的山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產能3160萬噸,占全省的70%;青(島)鋼保留400萬噸;其他鋼鐵企業保留940萬噸。2008年至2012年,山東將通過兼并、重組、聯合等方式,提高鋼鐵產業集中度,重點集中在日照建設臨海鋼鐵基地?!?/p>
2008年11月5日,山東鋼鐵集團宣布與日照鋼鐵集團簽訂重組協議。同樣是采用區域整合的模式,但與鄰省河北相比,山東省鋼鐵行業的重組事宜似乎更引人關注。因為如果成行,這將開創國企跨所有制收購大型民營鋼企的先例。
時至今日,這樁交易并未如想象中那般順利。有人評價說,正是由于杜雙華的千般阻撓,才使得山鋼的重組之路困難重重。但山東省《關于進一步加快鋼鐵工業結構調整的意見》首選省內重組的模式,不也是變相對抗國內鋼鐵巨頭的“來犯”嗎?這與此前國務院通過的《鋼鐵產業振興規劃》的大方針并不相符。根據振興規劃,未來我國鋼鐵行業的發展將以控制總量、淘汰落后、聯合重組、技術改造、優化布局為重點,推動鋼鐵產業由大變強。其中特別指出,“發揮大集團的帶動作用,推進企業聯合重組,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和特大型鋼鐵集團,優化產業布局,提高集中度”。
早在籌建之日起,收購日鋼、在日照投建精品鋼鐵基地就是山鋼組建的最主要目標。于2008年3月掛牌的山鋼集團由濟南鋼鐵集團和萊蕪鋼鐵集團整合而成。2009年第一季度,日鋼凈利潤超過8億元,主營業務收入超過78億元;同期萊鋼股份虧損5.83億元,主營業務收入60億元,濟南鋼鐵虧損7.95億元,主營業務收入60.7億元,對比明顯。截至2009年4月底,日鋼總資產已達350億元;而2009年一季度,濟鋼、萊鋼總資產分別為266億、166億元。
參照以上數據,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學院教授許中波直言,山鋼重組日鋼是“一場小魚吃大魚的怪戲”,難道僅僅因為它們國企和民企的不同身份嗎?政府用行政手段強制干預企業重組,在市場化已經相當發達的今天,似乎并不是一招妙棋。
金蟬脫殼:繞道開源控股上市
重組協議簽訂后不久,日照鋼鐵大規模裁員的消息不脛而走。有評論認為大規模裁員是杜雙華與山東省政府博弈的“精密武器”。但也有人士認為,這是山東省政府為了進行大整合,實現全省的“宏偉規劃”,通過給日照鋼鐵斷貸,致使不愿被重組的日照鋼鐵在資金鏈斷裂情況下就范所致。
不管是哪種說法,日照鋼鐵的經營遭遇極大困難。2008年11月10日,杜雙華以“我們每個月虧損幾個億”,“現在的市場已經看不到任何短期能夠好轉的跡象”,“與其到時全盤皆輸,不如現在斷腕求生”為由,宣布“壓縮產能,瘦身減員”,并稱,日鋼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這多少顯示了命運不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民營企業家的悲涼。
然而杜雙華也應該反省,5年多時間既然可以造就輝煌的日鋼集團,產能的快速躍升也必然帶來企業更多的資金需求,日照鋼鐵高達80%的負債率便是最好的證明。
經歷了最初的博弈之后,不管內心是否愿意,杜雙華知道重組是大勢所趨。套用一句俗語,那就是胳膊擰不過大腿。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干嘛要對抗呢?這不是單純的企業與企業間的重組,是山東省鋼鐵業總體布局,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政府督導。山東省一直想在沿海搞大鋼,但下手晚了,晚了也要彌補是不是?這也是做買賣嘛,有什么不可以的?我有什么好煩惱的?再說現在蓋子都沒有揭呢,怎么能判斷是商業行為還是政府行為?!?/p>
話雖如此,但并不代表他不去抗爭屬于自己的權益。面對“阻撓重組”的質疑,杜雙華曾表示,并非不想去重組,而是想去尋求民營鋼企之間的合作。這表明他仍有著長遠的發展規劃,并不想趟國企這趟渾水,他清楚民營這種相對靈活的體制在企業快速發展道路上的巨大作用。
2008年11月12日,重組意向公布僅一周后,杜雙華通過其控股的Happy Sino International Limited,以場外增持方式,購入開源控股4.4億股。同年12月1日,杜雙華以相同方式增持到9.92%,成為開源控股最大股東。2009年1月7日,日鋼董事兼副總經理薛健被任命為開源控股非執行董事。1月16日,開源控股宣布,將以52億港元的總代價收購香港譽進發展有限公司。
重組或許不可避免,但杜雙華無疑已經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經歷了最初的斷貸事件不得已選擇妥協之后,“鋼鐵黑馬”用輾轉騰挪的方式將了重組方“一軍”。
民企“棄兒”:
無奈的唯有杜雙華?
重組是中國鋼鐵企業走向國際的一條路,但是唯一之路嗎?恐怕不見得。很多地方政府實施區域重組戰略,看似是在擁護中央政府的大方針,實則是推行一種地方保護主義,實現“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如意算盤。如果從重組的初衷來看,山鋼目前的局面不僅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有點適得其反。
杜雙華面對的不僅是一個企業家的遭遇,事件的背后是,盡管國家提倡要支持為社會創造了巨大財富的民營企業,但這并不能改變民營企業在目前的中國經濟體系中所處的弱勢地位。如同無所不能的孫悟空孫大圣,可以折騰幾下,但始終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因此,才有了蘭世立民營企業是“棄兒”的嘆息。
在《財富》雜志7月份公布的2009年全球500強企業排行榜上,位于江蘇張家港的江蘇沙鋼集團以208.97億美元的年銷售額排名第444位,成為唯一一家上榜的中國內地民企。沙鋼入圍世界500強,說明經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中國民企不僅在國內站穩了腳跟,甚至有能力走向世界、成長為世界級的大型企業。這算得上是對那些力推“中國鋼企重組才能走向世界”的人士的莫大諷刺。
看著同為“非嫡系”的沈文榮和沙鋼集團的冉冉升起之勢,杜雙華也許會有一種壯志未酬的感慨。面對不可逆轉的重組之勢,除了選擇“無奈”地抗爭,他別無他法,這種無奈難道僅屬于杜雙華?而山鋼在大舉推行省內鋼鐵重組,實施山東省政府的宏偉計劃之時,是否也應該反思一下——在把日鋼攬入懷中之時,也已將其成長為“世界級日鋼”的可能性完全扼殺,留給旁觀者的只有惋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