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底,臺灣地區公布了第一階段開放大陸地區資金直接赴臺投資項目名單,其開放投資的產業包括制造業、服務業與公共工程三大類共192項。這一舉措開啟了兩岸雙向投資時代。
《第一財經日報》與臺灣《遠見》雜志隨即展開兩岸上市公司調研,分別針對大陸成規模上市公司和臺灣地區上市公司,發放調研問卷。這一調研首次真實呈現大陸企業和臺灣企業面對雙向投資的態度。
調研顯示,雙方在投資的大環境、側重領域以及雙方的優劣勢上均有較為深入的思考。臺灣地區企業對自身優勢認識清晰,對大陸企業接納程度尚待提高;大陸企業則對臺灣地區企業頗有好感,不過他們并未如人們印象中的那樣,覬覦臺企的技術,而是看重臺灣地區市場到海外市場的“跳板”作用。
大陸企業聚焦貨幣清算
從2001年起,臺灣當局就曾經討論過是否開放陸資赴臺,但時間過去8年,該政策千呼萬喚始出來。只有15.4%的大陸企業認為臺灣當局的開放速度令人滿意,與此同時,40.5%的臺灣企業感到滿意。雙方企業在此選項中達到了驚人的一致,即均有22.4%的企業認為,開放速度令人不滿意。除此之外,有超過37.1%的臺灣企業和57.7%的大陸企業選擇了不表態。
由于赴臺投資名單公布時間不久,對很多大陸企業而言,并不了解臺灣當局對促進該項措施的實施所作的努力,有六成以上的大陸企業沒有對此表態滿意與否,只有13.4%的大陸企業表示滿意;相比之下,臺灣企業中有近四成未對此表態,同樣也有四成的企業表示滿意。
對于大陸企業而言,赴臺投資首要關心的政策是什么?有近七成的企業聚焦于貨幣清算機制。對于企業而言,若以美元進行結算,難免產生匯兌損失,從而影響企業利潤。
此外,大陸企業關心審查流程的速度,以及是否會增加赴臺投資項目,他們也關心臺灣地區對大陸資本的認定標準,以及員工在臺生活的配套設施情況。不難看出,經過近幾年來大陸企業大規模赴海外拓展,大陸企業已經積累了較為完善的投資經驗,他們對細節的關注,反映出其對自身的評估和投資所在地的考察已經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
大陸企業取道進入海外,臺企力捧自身技術優勢
一半接受調查的大陸上市企業表示,因為臺灣地區市場太小,而缺乏投資意愿。其次,對當地相關規定的不了解、勞動力成本高企等,都成為阻礙大陸企業赴臺投資的“門檻”。
此前,在評估臺灣地區市場為何吸引大陸企業投資時,產業技術是一項相當關鍵的因素,不過,此次CBN與《遠見》雜志的調研則顯示出了完全迥異的結果。調研顯示,有55.6%的大陸企業認為,開拓臺灣地區市場和將其作為“跳板”,從而布局國際市場,是其投資臺灣地區的主要原因。
出現這一結果,原因在于,在臺灣地區頗有技術優勢的產業,如電腦與電子產品制造業,并未出現在首批開放名單中。此外,也與近年來大陸企業紛紛進行海外擴張有直接關系,在這一過程中,大陸企業急需積累海外拓展的經驗,而臺灣地區市場向外拓展時間較早,開放程度相對較高,這些都使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恰恰對大陸企業形成了強烈的吸引力。
對大陸企業而言,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政策鼓勵、市場開放和產業技術等,也是促使他們愿意向臺灣地區投資的重要原因。此外,不容忽視的是,臺灣地區市場基礎設施完備,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也對大陸企業頗具吸引力。
調查顯示,臺灣地區企業對自身優勢的評估相當清晰,有63.9%的臺灣企業稱,電腦與電子產品制造業是最值得投資的產業,此外,有超過六成的企業認為,金融投資服務業具投資價值,四成企業認為,旅游觀光業值得投資,而35.5%的企業認為,生物科技產業值得投資。
這與大陸企業的投資意向稍有不同。調查結果顯示,逾三成的大陸企業最想投資臺灣地區的旅游觀光業,這與近期來大陸觀光客赴臺帶來的巨大商機頗有關系。
此外,在臺灣地區發展相當成熟的百貨批發零售業、金融投資服務以及電腦與電子產品制造,都是大陸企業愿意投資的重點領域。
早前大陸房地產企業赴臺參觀,以及大陸房地產市場的投資熱潮,都讓臺灣地區市場對大陸企業赴臺投資房地產業,從而出現炒房熱憂心忡忡,但這次調研的結果則顯示,這些擔憂可能是不必要的。無論是臺企還是陸企,都顯示對這一產業的興趣不大,僅有2.7%的臺企認為,陸企可能會青睞房地產行業,僅有5.3%的大陸企業稱,自己有興趣投資臺灣的房地產行業。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