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曝出的“賄賂門”讓跨國公司再次成為眾矢之的。
一家被簡稱為CCI的美國控制組件公司(Control Components Inc.)披露:從2003年到2007年,曾在30多個國家行賄約236次。在美國司法部公布的CCI賄賂名單中,中石油、 中海油、東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中國公司位列其中。另一家名為艾利丹尼森的美國不干膠巨頭則承認,曾向中國地方官員多次行賄以獲取項目,被美國當地法院處以20萬美元的罰款。西門子、德普、朗訊……近幾年來被卷入賄賂丑聞的跨國公司名單越來越長。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跨國企業在華行賄事件一直呈上升趨勢,中國在10年內至少調查了50萬件腐敗案,其中64%與國際貿易和外商有關。
當媒體驚呼跨國公司陷入集體性“墮落”時,那些被列入賄賂名單的中國企業卻在連聲喊冤,忙不迭地把自己和賄賂事件劃清界限。已經承認賄賂事實的CCI、主動投案接受處罰的艾利丹尼森尷尬地發現,受賄的對象忽然間“消失”。
與中國企業面對“賄賂門”時的矢口否認與緘默不語相比,身陷丑聞的跨國公司們卻顯得很“主動”。他們很主動地清查、監管自己分公司的賄賂行為,甚至還主動向美國證交會檢舉、投案自揭家丑。有分析認為,這些跨國公司之所以如此“主動”,是因為美國《反海外賄賂行為法》非常嚴厲。一旦被查出公司在海外有賄賂行為,其所有集團整體都會受到法律追究,會被取消政府訂單采購資格,甚至會失去生存的合約。按照這樣的思路,媒體輿論開始紛紛反思中國法律監管在商業賄賂方面的缺失和薄弱,需要制定一部完備的《反商業賄賂法》,并加大懲罰力度來凈化商業環境。
嚴格的法律、嚴厲的處罰確實能夠規范企業的行為,但是很難讓企業自覺遵守商業倫理,真正主動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一位長年研究跨國公司的學者說: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開始關注企業的“合規”經營問題。所謂“合規”(Compliance)是企業對社會的承諾,除了遵守法律法規和監管規定,還必須遵守企業倫理、社會規范和道德行為準則。而反商業賄賂則是企業“合規”經營的重要內容。除了完善的法律監管與制度監督,更重要的力量來源于企業內生的價值觀,這樣的價值觀是公司的“軟競爭力”。
跨國公司并非一生下來就是有社會責任、“合規”經營的好企業,正如那些尚未成年的中國企業。萬通集團剛剛舉辦了一場企業歷史陳列館的揭幕儀式,馮侖將陳列館戲稱為萬通的“祠堂”。祠堂里不僅“供奉”著創始者們的“牌位”,更記錄著企業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歷程。馮侖說,民營企業犯過的所有錯誤,萬通都犯過,但經過18年發展后,萬通還算是一個好人做的好公司。
一直努力“學好”的萬通,企業價值觀的關鍵詞“守正出奇”被稱為是萬通永續經營的根本戰略原則。參加揭幕儀式的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將“守正出奇”解釋為:“出奇”可以讓企業短時間內獲得成功,“守正”才能保證企業的長久經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