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analyse massive credit shot in ChinaHow to analyse massive credit shot in China
文/徐諾金
至今年6月末,我國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28.5%,M1同比增長24.8%,全部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4.4%,新增人民幣貸款7.37萬億元,同比多增4.92萬億元,創改革開放以來歷史最高水平。
貨幣信貸的這種快速增長,引發了人們對通貨膨脹的擔憂和下一階段貨幣信貸政策去向的爭論。正是在這個關鍵時候,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了宏觀經濟政策取向不變,繼續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中央的這一決定對堅定人們的信心、穩定經濟增長預期非常必要。事實上,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今年以來貨幣信貸增長的結構性特點,就會發現當前貨幣信貸的高速增長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貨幣信貸高增長的必要性
(一)今年的貨幣信貸高增長是金融機構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號召,積極應對金融危機的必要之舉
當前的經濟危機是百年一遇的,更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從未遇到過的困難。在危機時期,人們由于經濟前景不明,信心不足,消費投資雙雙收縮,市場交易陷入停滯,經濟呈萎縮衰退之勢。這時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政策投入填補市場萎縮后的需求,經濟下滑之勢將難以挽回。黨中央國務院正是看到這種情況,及時提出了“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的16字應對策略,迅速推出了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在這4萬億投資計劃中,由中央財政直接安排1.18萬億,其余資金由地方財政和銀行信貸資金安排,其中信貸資金投入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今年上半年的信貸投放,相當一部分就是配合4萬億投資計劃的。在全部新增的7.37萬億信貸投放中,約70%與此有關。由于政府投資項目中基礎設施建設比重較大,表現在信貸投放上就是中長期貸款、特別是以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基本建設貸款的大幅攀升。16月全國人民幣中長期貸款新增3.78萬億元,是去年同期新增額的2.6倍。其中,基本建設貸款新增1.65萬億,占中長期貸款新增額的43.7%。這些貸款的增加對落實4萬億的投資計劃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在固定資產投資貸款大幅增長的同時,上半年消費貸款的快速增長也是貨幣信貸投放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6月末,全國消費信貸余額4.39億元,同比增長24.2%;上半年新增消費信貸6508.0億元,是去年同期新增額的2.52倍。這對擴大內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外需低迷的情況下,政府主導的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一極,而消費的增長成為促使經濟企穩向好的另一極,信貸資金有力地支持了消費的增長。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家電、汽車和住房成為消費重點,這都和消費信貸的積極作用有關。
(二)今年的信貸大投放具有去年信貸規??刂迫∠蟮姆磸椥再|,它反映了商業銀行回歸市場化經營的需要
2007年針對當時經濟可能出現過熱的形勢,人民銀行實施了信貸規??刂?。2008年10月這一政策取消之后,各商業銀行回歸到成本利潤核算的市場化經營,紛紛采取措施搶占市場份額,在放貸總量上呈現出一定的反彈。一是在年初用票據融資做大貸款數量。票據融資一方面具有期限短靈活便利的特點,另一方面保證金的存在可以幫助銀行規避經濟下行時期的信用風險,因此在今年一季度商業銀行通過票據融資做大數量的現象非常普遍。上半年全國新增票據融資占全部貸款新增額的23.1%,而去年同期這一比例只有0.2%。二是表外項目表內化。在人民銀行實施信貸規??刂频那闆r下,商業銀行將大量存量貸款通過信托等理財產品轉出表外。在取消信貸規??刂浦?,銀行開始反其道而行之,將大量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并轉為企業貸款。這在資產負債表上表現為貸款增加而存款不變,這也構成了貸款沖高的一個因素。取消貸款規??刂浦蟮馁J款數量反彈是商業銀行回歸市場化經營的客觀需要,對此應該有較為清醒的認識。
(三)從實體經濟需要的貨幣流通總量上來看,經濟低迷時期我們有必要加大貨幣信貸投放力度
根據傳統的貨幣數量論公式,經濟體系中需要的貨幣數量由M=PQ/V決定,其中M為貨幣供應量,PQ是社會生產的商品和勞務的貨幣價值,V為貨幣流通速度。貨幣主義的代表學者弗里德曼研究認為貨幣流通速度V一般比較穩定,這樣在經濟衰退時期,由于生產萎縮導致Q下降,因此經濟體系中需要的貨幣總量也應相應下降;在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則相反。但是我們對比一下今天的現實就會發現,貨幣流通速度V不但不穩定,而且呈現順周期變化的特征,即在經濟衰退時期顯著下降,而在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又會明顯上升。正是由于這種不同的特點,貨幣供應與經濟增長速度之間會出現不對稱。因此,在經濟衰退時期,一定要采取大大超過經濟增長的貨幣信貸投放才能填補貨幣流通速度下降而帶動的流動性不足。因此我們有必要采取適度寬松的貨幣信貸政策刺激貨幣的增長,這樣一方面可以通過流動性的釋放防止經濟出現過度萎縮,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政策信號的表達給市場正面信息。
(四)今年上半年的信貸大投放中,現金流通(M0)與廣義貨幣(M1和M2)的增速出現了較大的反差,這說明實體經濟回暖的基礎尚不牢固
根據我國的貨幣信貸投放規律,信貸大投放時期往往也是流通中的現金大投放時期,如歷史上的1984年和1992年。1984年是我國信貸投放大增長的年份,當年信貸增速達到32.8%,而同期我國現金凈投放262.3億元,是1983年的2.89倍;1992年也是信貸增長較快的時期,當年信貸增長23.4%,同期現金凈投放1158.2億元,比1991年多投放624.8億元。這種信貸大投放與現金大投放的同步現象說明信貸資金真正進入實體經濟,進入了交易過程,產生了實質作用。今年上半年的信貸大投放卻未帶來現金投放的大幅增長。從2009年3月開始,我國M2余額的同比增速已連續4個月保持在25%以上,遠高于通常十幾個點的增速,M1增速也從1月末的6.7%提高到6月末的24.9%;而同期我國的現金(M0)增速并未顯著提升,相反,卻出現了現金少投放多回籠的趨勢。上半年我國凈回籠現金578億元,同比多回籠639億元?,F金交易的活躍是經濟快速增長時期的標志之一,當前信貸大投放與現金少投放的巨大反差說明我國實體經濟仍未真正走出低谷,經濟的活躍仍有待恢復。
事實上,根據人民銀行調查統計部門的有關調查,全國空轉資金占新增貸款總額的比例在34%左右,這也從實際上支持了M0與M1、M2的增速反差現象。
當前的主要問題
盡管我們認為,當前貨幣信貸投放的高增長是必要的、合理的,不用過分擔憂,但我們也必須同時看到當前貨幣信貸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貸款投放呈現不均勻性
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實施以后,商業銀行積極貫徹落實政府“擴內需、保增長”的宏觀調控政策,加強對經濟復蘇的信貸支持力度。但由于商業銀行內部績效考核及信貸管理體系存在過于強調貸款對當年利潤的貢獻,“早投放、早收益”的經營理念導致貸款在年初出現集中大量投放,造成了年內信貸投放較大的波動性。全國前6個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分別為16527.2億元、10715.9億元、18917.1億元、5918億元、6645.3億元和15374.4億元。而且銀行機構季末突擊放貸的特征比較明顯,3月和6月單月新增貸款分別占當季新增貸款的41.0%和55.0%。貸款投放不均衡、不合理,既推動了投資和生產的波動,不利于經濟的平穩持續發展,也影響銀行機構資產的安全性及本身利益的實現。
(二)新增貸款過分偏向政府項目
上半年新增貸款大量投放是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號召的必要之舉,對我國經濟增長作出了很大貢獻。但同時也要注意貸款向政府融資平臺過度集中可能導致銀行信貸資產風險加大。以廣東為例,上半年,廣東省新增項目貸款2348億元,占全部新增貸款的27.5%,剔除票據融資則占到全部新增貸款的42.59%。隨著國家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和十大行業振興規劃的實施,各地方政府積極組建具有政府背景的信用平臺,如地方城投公司和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公司等,向商業銀行進行大量融資。上半年,珠三角七地市(不含廣州和深圳)新增市級信用平臺貸款501.1億元,增長65.8%。新增貸款過分偏向政府項目,將放大銀行信貸風險。單一項目存在多頭融資和過度融資現象,銀行為爭得項目競相降低貸款利率條件,貸款項目存在資本金不足或不能按時到位問題。地方政府通過信用平臺過度融資,提前大規模透支財政,可能造成一段時間內的還款困難。
(三)生產性企業貸款需求和投放仍顯不足
從貸款供給情況看,相對于基本建設貸款、個人消費貸款以及銀團貸款在上半年的大幅增長,工業企業生產性貸款增速相對較低,反映出我國投入生產性領域的信貸資金可能仍顯不足。從短期貸款來看,上半年,全國工業短期貸款新增2787.17億元,占全部新增貸款的3.7%,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7.8個百分點;從中長期貸款來看,上半年,受政策和房市回暖影響,基本建設貸款和個人中長期貸款新增額合計占到全部貸款新增額的57.8%,比去年同期上升22.1個百分點,這種一上一下的巨大反差反映了投入到生產性領域的信貸資金不足,影響經濟發展的質量和后勁。
另外,從貸款需求情況看,由于最終產品的需求仍顯不足,生產性投資仍然較為謹慎,因此生產經營性貸款需求仍然不足。根據廣東省2009年二季度銀行家問卷調查,二季度企業經營周轉信貸需求指數較上季和去年同期分別回落1.57和6.96。從行業來看,制造業信貸需求較去年同期下降2.69個點。除去外向型經濟的影響,全國情況要略好于廣東,二季度的貸款需求指數為68.2%,比上季小幅提高0.7個百分點,但仍沒有進入平穩增長的區間。
對策建議
(一)堅持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不放松,繼續保持一定的信貸投放力度
目前,保經濟增長、擴大內需和各種項目建設仍需要大量后續資金,實體經濟增長仍較弱、中小企業和民間融資依然短缺的情況下,下一階段仍應繼續堅持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不變。努力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平穩增長,滿足經濟發展對銀行信貸的合理需求。
(二)突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適度性”,把握好信貸投放的速度
根據市場條件變化和主體預期周期,適度開展微調,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管理銀行體系流動性,引導銀行機構貨幣信貸合理適度增長,支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引導金融機構樹立科學的經營理念,合理制定績效考核體系,確保信貸投放的均衡合理。
(三)引導銀行機構優化信貸結構,提高信貸支持經濟發展的質量
引導銀行機構保證符合條件的中央投資項目的配套貸款及時落實到位,加大對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三農”、就業等領域的信貸支持。針對行業、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變化趨勢,加強對信貸業務的分類指導,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企業的貸款。
(四)我國貨幣政策走向不能盲目跟隨美國,而應運用信貸手段促進儲蓄向投資和消費轉化
不同于美國的低儲蓄,中國面臨的是高儲蓄的約束。我們必須立足國內,通過擴大國內投資和消費來平衡國內儲蓄,最終實現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因此,我國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不能跟隨美國量化貨幣政策的退出而退出,而應該堅持一段時間,充分發揮貨幣信貸政策的寬松作用,運用信貸杠桿促進儲蓄向投資和消費的高效轉化,使國內的儲蓄資源真正為我所用,為民造福。
(作者為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副行長)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