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結構前途未明

2009-09-18 15:48:29      張暉明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多地還是期待看到實際的行動

  張暉明/文

  8月25日,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關于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情況”的報告中,明確要從5個方面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包括:加快推進相關領域改革,繼續削減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推進資源型產品價格改革;繼續完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把自主創新作為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中心環節;把節能減排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把縮小城鄉、地區差距作為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著力點。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發展已經走出低谷,且呈現出逐月回升的勢頭,今年1-6月GDP增長達到7.1%,全年“保八”的預期目標能夠實現?;趯φw經濟形勢“基本回穩,但基礎仍不鞏固”的判斷,中央政府進一步明確既已出臺的各項宏觀經濟政策不變,以期進一步推進經濟運行構筑更加穩固的基礎。

  難以為繼的增長方式

  一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較為明顯的結構不合理問題,尤其在經濟增長發展動力機制方面存在問題,現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主要依靠資源推動和投資推動。近年,這兩種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已難以為繼。

  毋庸諱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順應全球化潮流,抓住了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機會,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相對豐裕的資源稟賦優勢,逐步嵌入全球產業分工鏈條,成為制造業大國。伴隨這一進程,資源能源環境問題日益凸顯。

  伴隨著經濟增長和資本的積累,政府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經濟必須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通過積累形成自主創新能力,朝著國際分工產業鏈條的上游和高端移動升級,解決經濟增長與能源資源消耗之間的矛盾,走節能減排的經濟增長道路。

  另一方面的問題,是投資推動的模式。投資推動存在著投資主體結構和投資數量結構上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因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投資主體主要是政府自身,或者說在推動經濟增長的總量投資規模以政府投資為主。這種長期依靠政府經濟增長方式實際上已經弊病叢生。比如壟斷、尋租、大量浪費、擠出民間財富等。

  政府的工作精力應當主要是社會服務的公共職能,而不是直接參與經濟活動。這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民間資本的準入范圍,使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回到民間和社會。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政府在社會公共事務領域所投入的工作精力和財力。

  隱患重重

  因這兩者帶來的后遺癥是,經濟增長進程中產業結構不合理。

  在產品結構方面,包括供求結構、產品的技術結構等方面不合理,一些產業領域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導致資源配置不盡合理甚至是資源的閑置浪費。在企業組織結構、產業集中度、市場結構方面也存在大量的不合理現象:一方面是產業的開放度不到位;另一方面,大量重復建設,投資過于分散,產業經濟運行的規模競爭能力沒有充分到位發揮。

  以鋼鐵行業為例。30年來,我國鋼鐵產業產能增長了5—6倍,但是,鋼鐵產業的集中度反而有所下降。鋼鐵產業資金密集、資本密集特點所體現的對規模經濟的要求,從而規模經濟要求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規模經濟效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應當承認,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有體制的歷史的原因,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化解了既已存在的產業結構問題,但是,與發展相伴隨的結構優化能力依然沒有得到充分發育,體制環境的不合理仍然十分明顯。說到底,結構調整還是要依靠改革發展,在發展中調整塑造形成市場化自我調整的機制,輔之于政府力量的引導。

  更加嚴重的是,GDP的內在結構已非常不合理。根據數據,我國GDP產出中,居民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各自所占份額比例為40%、50%和10%。從這一數字分析,現階段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是投資,消費在GDP中所占份額相對偏低,因此可以簡單地說,經濟增長的成果主要還不是來自消費和為了消費。正是這樣,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國民收入分配中初次分配所占份額,提高工資水平。這也是在討論結構調整問題時,一再被引起關注和充分強調的工作內容。

  再說我國經濟運行中外貿依存度達到67%左右,也就是說,對于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GDP產出,主要是與外部世界相關聯的,因而經濟自身的穩定性容易受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聯系一年前爆發的華爾街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影響,我們正是迅速啟動擴大內需的宏觀調節措施,抵御危機造成的外部影響。從已經推出的擴大內需的舉措而言,主要是擴大投資需求。

  但從國民經濟平衡關系考慮,擴大內需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提高老百姓收入水平,從而擴大居民生活消費在GDP中的比重份額,由此走向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居民消費,這是由于中國作為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經濟穩定性所要求的,也是符合經濟發展根本目的,符合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要求的。

  前景不明

  雖然圍繞保增長與調結構任務,朝野上下已有清醒的認識,也有大量的理論探討和文獻積累,有不少會議布置任務和領導人講話強調,還有專門文件規定和政策條文。但現在更需要強調的是落實,需要強調在執行力上下功夫。

  解決調結構的工作落實或執行力,需要有執行主體,需要不同的主體之間有分工合作和相互制約;需要有執行主體的工作責任和工作熱情,需要有刺激鼓勵工作主體的體制環境和考核評價標準;需要有社會監督機制,需要有目標階段的科學設計和安排等。歸結起來,各類執行主體的行動積極性取決于體制條件。

  一句話,從大局出發,保增長不忘調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多地還是期待看到實際的行動。否則,毫無意義。

  現在既沒有看到方案也沒有任何指導意見,5方面的調整仍只停留在紙面上,或許這只是政府的一種姿態。再加上,長期以來的增長方式已讓政府和企業產生依賴和慣性,轉變并不容易。調整結構的前景非常不明晰。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