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投顧問
國內廠商若不在技術領域尋求突破,整個光伏產業的發展會受到國際巨頭的牽制
豐富的太陽輻射能是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污染、廉價、人類能夠自由利用的能源。中國太陽能資源非常豐富,理論儲量達每年17000億噸標準煤。太陽能資源開發利用的潛力非常廣闊。
中國(僅指大陸地區)光伏發電產業于20世紀70年代起步,90年代中期進入穩步發展時期。太陽電能池及組件產量逐年穩步增加。經過30多年的努力,已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在“光明工程”先導項目和“送電到鄉”工程等國家項目及世界光伏市場的有力拉動下,中國光伏發電產業迅猛發展。
制造大國面臨整合壓力
到2008年年底,全國光伏系統的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40MW,從事光伏組件生產的企業近400家。而2008年中國的光伏產能首次超過德國,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全世界太陽能電池總產量達6850MW,中國太陽能電池總產量達1780MW,占全球總量的26%。其中,國內太陽能電池龍頭廠無錫尚德2008年產量約為500MW,排名全球第三。
從企業發展看,目前全國涉及太陽能的生產企業已達3000多家,有500多家光伏企業和研發單位,其中多晶硅材料企業近20家,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中國已有11家境外上市和12家國內上市光伏企業。
而在光伏設備領域,2008年中國太陽能電池設備總銷售額達17.66億元,增長迅速。其中,太陽能級硅單晶生長和加工設備銷售額達12.26億元,占太陽能電池設備銷售收入的69.4%;太陽能電池芯片制造設備銷售額為5.4億元。
目前,中國光伏產業經過爆炸式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已初步形成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五大板塊??傮w上看,中國光伏產業正處在產業重組和戰略布局階段,目前國內有28個省市都把光伏產業作為新的主導產業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面臨著巨大的產業整合壓力。
解決四大問題
1、“兩頭在外”的畸形產業結構
2008年中國光伏系統安裝量為40MW,占全球總安裝量的比例僅為0.73%。與系統安裝量極少相對應的是,近年來中國光伏產品的產量已經穩居世界頭把交椅,2008年光伏電池產量達1.78GW,占全球總量的26%。終端市場在外且主要其中在歐洲,已經使得中國光伏制造廠商在金融危機中遭遇到了極大地打擊。
與終端市場相對應的是,上游的多晶硅產業的提純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國外七大廠商手中,包括美國的Hemlock,挪威的REC、美國的MEMC、德國的Wacker、日本的Tokuyama、Mitsubishi Material和Sumitomo Titanium。他們壟斷了全球的多晶硅料供應,獲得了太陽能產業最豐厚的利潤。
2、微利下的多晶硅投資狂潮
2006年以來中國多晶硅項目累計投資已達440億元,而且這種趨勢還有愈演愈烈的傾向。國內兩大光伏龍頭企業天威保變、江西賽維累計8000噸的多晶硅項目正在建設。目前中國在建項目多晶硅項目總數逾20個,總投資額逾700億。
在國內企業不斷掀起的多晶硅投資熱潮中,2009年國際多晶硅遠期合同加權平均價格比2008年下跌30%至107美元/公斤,現貨價格則在2009年5月已跌至60-70美元/公斤。國內的多晶硅成本普遍在每公斤50美元至70美元。這也就意味著,國內多晶硅企業的利潤已經相當微薄,甚至出現虧損經營的狀況。
3、原料產地對多晶硅價格沒有發言權
長期以來,多晶硅產業的“弱勢”始終困擾著中國光伏產業,最大的原因就是無法突破國際大廠的技術壁壘而導致成本高企。
多晶硅上游原料冶金硅80%的主要產地來自于中國。但中國不但沒有把優勢轉化為勝勢,反而完全受制于國際大廠。根本原因在于沒有形成類似于鐵礦石領域的“三巨頭”那樣的規?;瘍瀯?,而是一些中小企業各自為戰,且存在惡性競爭。
4、政策拉動效應有限
到目前為止,國內甚至全球光伏產業都還是明顯的“政策市”階段,從國外光伏產業的發展經驗來看,在政府出臺相關財政補貼或電價上網政策后,行業基本都出現了爆發性的增長,比如德國、西班牙等。
而中國在2007年以前光伏產業的政策基本上是空白一片。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出臺作用也是相當有限。
進入2009年之后,中國政府相繼出臺了“太陽能屋頂計劃”、“金太陽工程”等政策,但中投顧問能源行業首席研究員姜謙認為,光伏產業要正常發展,最重要的還是解決上網電價的問題。也就是說,發出來的電電網公司有積極性去購買,終端用戶樂意去用才是最關鍵的因素。而中國三部門此次聯合頒發的“金太陽工程”,補貼的重點則是集中在安裝,并未解決上網電價這一實質性問題。
投資前景廣闊而曲折
伴隨著太陽能投資熱潮在中國的興起,中國的太陽能產業已經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著名投資銀行拉扎德資本預計,2011年前中國太陽能產業規模能達到1-1.5GW。2012年前該行業規模將達到2GW,2020年前則會達到20GW。另外,預計中國太陽能光伏行業有望吸引逾100億美元的私人投資,并有助中國未來三年成為全球主要的太陽能設備市場。
姜謙認為,雖然到目前為止全球太陽能產業的終端市場仍然集中在歐洲,但隨著金融危機后各國太陽能政策的轉變,中國等新興市場有望取代西班牙、德國成為全球太陽能產業的主要增長點。
2009年6月24日浙江溫州大展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牽手”沙特阿拉伯巴格山集團,巴格山將以資金入股在溫州投資太陽能項目,該項目總投資5.3億元。6月22日江蘇響水縣與美國新能源技術公司簽訂太陽能光伏產業基地項目協議書。該項目一年內建成一條生產線,年產1000噸多晶硅,三年內建成7條生產線,年產7000噸多晶硅,總投資約50億元,六年內投資完成光伏產業基地,將發展成“多晶硅—硅錠—硅片—光伏電池—組件”完整的太陽能光伏產業鏈。6月16日四川甘孜州政府與西班牙維拉米爾集團在西班牙正式簽訂協議,總投資8.2億歐元的硅產業合作項目落戶康定。
姜謙指出,短短幾天之內,多家國際企業紛紛選擇投資光伏產業,這并非偶然。說明在中國政府強有力的政策引導下,中國的光伏產業不僅讓國內企業看到了機遇,而且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已經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姜謙同時認為,以上國際企業的入主應該只是一個開端,未來應該會有更多的海外資本選擇涉足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這不管是對國內光伏產業來說,還是對中國的整個能源產業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機遇。
雖然說中國光伏產業的前景一片廣闊,但是發展歷程并不會一帆風順。一個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前提必須是涉及產業鏈上中下游的相關行業同步發展。而這種發展已不僅僅是簡單的產能獲得提升,更重要的是在掌握核心技術前提下的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如果說先前的終端市場集中在海外是國內光伏制造企業發展的最大瓶頸的話,那么后金融危機時代,內需市場逐步開啟的情況下,國內企業卻將面臨因成本高企而導致產品缺乏競爭力的尷尬。若國內廠商不盡快在技術領域尋求突破,那么,未來受影響的將不止單個企業的利益,整個國內光伏產業的發展或許都會受到國際巨頭的牽制。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