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的創業板,在經過“十年磨一劍”后終于開閘在即。然而10年來香港創業板卻從創辦初期的備受追捧,到如今變成了“一潭死水”。
本刊記者 樓方芳
“當初我們的申報材料通過了香港方面的審核,并且接到可以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電話時,我們歡呼雀躍,都興奮得像個孩子?!币晃灰呀涬x開了某電子上市公司的相關人員,依然清晰地記得當初獲得在香港創業板上市資格那刻的情景。
10年前,香港創業板在備受矚目中誕生,可謂意氣風發。那時中國內地的創業板卻一直在希望與失落間反反復復。內地眾多創新型的優質企業紛紛搶灘有著國際金融中心之稱的香港,并在其創業板中尋得一番天地。
然而10年后,年輕的香港創業板,在經歷了科網股泡沫后卻一蹶不振。從創辦初期的備受追捧,到如今猶如“一潭死水”。與此相對應的是內地的創業板,在經過“十年磨一劍”后終于開閘在即,數以千計的優質企業蜂擁而至,熱火朝天地爭搶有限的上市席位。此番情景,正可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無奈的股價
據香港創業板有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25日,上市公司數為175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為894.5億港幣,比去年同期下跌了15.69%;而去年7月,創業板總市值1061億港幣,比前年同期下跌了38.32%,公司市值逐年縮水,交投冷清。
不僅如此,香港創業板的新上市公司數量也持續減少,從2004年至今,香港每年的上市數量分別為21家、10家、6家、2家、1家和1家。在香港創業板最為輝煌的2000年和2001年,新上市公司分別達47家和57家,最近6年的新上市公司的總和還不及2000年和2001年的任何一年。
當初抱著夢想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諸多企業肯定沒有想到在若干年后卻是這番光景。
目前,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40家內地企業,股價高于1港元的卻屈指可數:只有重慶的長安民生物流、東江環保、中生北控生物科技、物美商業、研祥智能、三寶科技、海王英特龍、浙江世寶、濱海泰達物流、羅欣藥業、同仁堂科技、常茂生物化學工程12家。其余大部分股票縮水嚴重,浙江寧波的屹東電子(8249.HK)首發價為0.5港元,目前的價格為0.095港元;北大青鳥環宇(8095.HK)更是由11港元的首發價跌至0.355港元。
據北大青鳥環宇公司有關人士透露,他們當初選擇香港創業板上市的原因之一,就是認為創業板能為不同行業及規模、且具有良好增長潛力的公司提供融資機會。如今0.355港元的股價,每天幾百元的清淡交易額,不得不令其大失所望。
“本來想借香港市場的號召力募集資金,吸引更多國際公司的眼光,擴大業務范圍?,F在客戶一看我們的股價已經所剩無幾,有時候一天都沒有成交量,大大降低了對我們公司的印象分,還不如不上市呢!”一在香港創業板上市公司的高管頗感懊惱。
香港創業板大量的低價股,對投資者而言已經失去了其現實投資價值。一些股價被低估的優質企業也被投資者忽略,對公司而言也缺乏了基本的融資功能。
業內人士認為,香港創業板亟需解決市場認同、流通性、成交量、市場規模等問題。
尷尬的窘境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香港創業板在去年對規則進行了第26次修改。去年7月1日,由香港聯交所上市主管簽字,《創業板上市規則》進行了修訂:創業板上市公司轉往主板,不用先在創業板除牌,可直接“由創業板轉板上市”。轉板申請人的主板首次上市費將減免50%,轉板時公司還可以公告取代以往的招股章程,并且不需要重新聘請保薦人或財務顧問。顯然,香港創業板希望能通過此次修改,簡化、降低轉主板的門檻,來吸引更多優質的內地企業以擺脫眼前的窘境。
然而,事與愿違。從去年7月至今,在新規出臺長達一年的時間里,香港創業板新上市的企業只有一家。相反,新規反而促使了一些優質企業加速流失。
去年8月18日,美聯集團旗下附屬公司——美聯工商鋪有限公司,成功由香港聯交所創業板轉往主板上市;8月29日,前年排在創業板總市值第四位的浪潮國際正式由創業板轉至主板上市。
隨后,捷豐家居、長江生命科技、鳳凰衛視、錦恒汽車安全、中軟國際等公司先后轉往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這些公司皆為香港創業板公司市值排名靠前的優質公司。
這些優質公司的流失,無疑讓香港創業板的處境越發尷尬。
痛苦的抉擇
“當初選擇香港創業板是因為香港國際化的市場,與國際接軌,能吸引更多投資者的目光。而且其市場各法規比較規范,可以為企業的管理帶來新的突破?!闭憬缹毧偛弥韯云教寡?,“但是目前我們公司的股價被嚴重低估也是事實,而我們需要更多的融資資金投入新的科研項目?!?/p>
浙江世寶于2006年5月16日在香港創業板上市,首發價為1.50港元。而據世寶的年報顯示,自2006年至今,世寶毛利潤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長,而反映在股價上卻是被嚴重低估——8月25日,浙江世寶的收盤價為1.09港元。
北京一家會計事務所的工作人員告訴《浙商》記者,在他所接觸的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一些中小企業,對于市場交投冷清、市盈率低(部分公司的市盈率為2—3倍)、股價偏離公司正常估值等問題不滿,使得這些企業難以透過資本市場再融資。在收益不敷成本的情形下,一些中小企業很無奈:轉香港主板,還沒有相應的實力;選擇退市又不甘心,也怕影響公司的享譽度;如果維持現狀,那就只能慢慢煎熬。
一方面公司的研發、開拓市場等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另一方面,作為主要融資手段的資本市場由于創業板市場的低迷,股價被嚴重低估,募集到的資金遠遠抵不上公司所需要的發展資金。很多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內地企業“同病相憐”。
與一些中小企業痛苦選擇退市的想法不同的是,劉曉平向《浙商》記者表示,他們正在向轉香港主板的方向努力,目前也在向專業人士打探轉板的相關事宜。劉曉平說,能在香港上市實屬不易,他們還是會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殼”,并往好的方向發展。畢竟境外的資本市場比內地早得多,內地的資本市場遲早要與國際接軌,既然已經跨出了那一步,還是會堅持走下去。況且內地的上市申請時間較長,他們暫時不會考慮跳回內地。
資深財經評論員陸成淵認為,香港是自由港,是一個金融高度發達的城市,但其本身的技術力量非常薄弱,因為幾乎沒有什么制造業。所以第三產業這樣發達的城市怎么可能產生出在技術上有高度風險性、高度創新性的創業板?而由于香港創業板上高新技術公司太少,制造企業發展的不確定性以及投資者對制造業的不了解,導致這些企業不被認可。所以大量的香港普通投資者把注意力放在了業績穩定的藍籌股上,包括內地的國企以及香港本地的和記黃埔、長江實業、匯豐銀行等。所以,很多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內地企業得不到想要的效果,無非得到一個虛名。而今有消息說內地的創業板即將在10月份入市,一些香港創業板上中小企業只要是符合內地創業板上市要求的,回歸也未嘗不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