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以CEO曹國偉為首的新浪管理層宣布組建新浪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并以1.8億美元的價格回購公司9.4%股份,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此役不但結束了新浪長久以來相對分散的股權結構、令管理層得以真正執掌企業的治理大權,也作為國內互聯網行業的首例管理層收購案例,使MBO重新出現在資本市場的視線里——自從2007年軟銀賽富、弘毅與IDGVC出資1.2億美元、支持郭為執掌神州數碼之后,國內還鮮有類似的大交易出現。
節日長假前夕,往往是新浪爆出收購的時間節點。2005年春節期間,盛大突襲新浪,終因管理層祭出“毒丸計劃”而未能成行;2008年圣誕節前夕,新浪宣布增發股票收購分眾傳媒旗下的戶外數字廣告業務,也由于難獲商務部批準而流產。
而此次收購計劃的發布時間,既是曹國偉入職新浪的十周年紀念,又恰逢國慶長假,故可給諸君留出長久的閑暇時間,對為新浪管理層提供資金支持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進行一番有趣的猜想。
公開報道指出,目前參與新浪MBO的包括三家不同于新浪現有投資者的私募基金。有媒體言之鑿鑿,將對象指向方源、TPG和中信資本;也有猜測指出,參與者包括先前入股新浪意愿極強的江南春及郭廣昌。個人的投資意愿,往往出于信息不對稱的因素而難以令外界預測,而新浪此番通過管理層實施收購,主要出于改善公司管理結構的考量,似乎也并沒有引入新的強勢股東、干預其未來發展戰略的意愿。如此看來,筆者更傾向于將目標鎖定于資本市場上活躍的私募機構投資者。
今年以來,搜狐與盛大已先后對網游業務暢游和盛大游戲進行分拆上市,受到美國資本市場的熱情追捧;新浪也已將旗下的房地產網絡業務與易居中國的房地產信息咨詢業務合并,謀求在美國上市。在短期無法將網游、電子商務開拓成新的利基業務的現況下,重新審視自己在媒體及廣告領域的優勢,并通過融資和收購做大規模,無疑是新浪展開戰略布局的基礎。
以這種思路分析,外資投行或投行背景的私募基金團隊無疑更容易與現有的新浪管理層達成共識,摩根士丹利、高盛等與新浪有過合作歷史的投行將是目標之一。方源、TPG與中信資本雖然部分團隊具備投行背景,但目前主要關注于消費品領域,在互聯網領域均未有太多投資記錄,參與的可能性較低。
與此同時,作為國內互聯網媒體的領軍企業,新浪的價值會更多地得到長期關注媒體行業的私募基金認可,其也將更愿意為管理層的運作提供資金與支持。1.8億美元的并購規模,平均到每家機構上的出資或許將高達3000-5000萬美元,已非外資PE及產業資金莫屬。
國內較為低調的貝塔斯曼與涉足中國不久、曾長期專注媒體行業整合的Providence,或許能夠以財務投資者的身份,為新浪未來的擴張提供資源與經驗;在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日益明晰的背景之下,具備充足的電信運營經驗與資本市場地位的日本軟銀也是合格的備選對象。
可以預見的是,三家投資者中包含外資投行、外資PE基金與傳媒產業資本的可能較大,新浪管理層也將使用此番募集的1.8億美元資金,更多地展開收購和新業務線的整合與擴張,類似暢游和盛大游戲的分拆上市舉動,在新投資者的支持之下指日可待——但愿新浪MBO的參與者謎題,答案也能早日水落石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