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我不是你們所想的‘創二代’

2009-10-12 17:37:21      張凱鋒

  用8億元和自己的名聲作賭注,李開復試圖創造一個集天使投資、VC、軟件公司、獵頭、孵化器為一體的新模式。

  “我不是你們所想的‘創二代’,我做的事情跟世界上任何人都不一樣。”

  這是9月10日下午,48歲的李開復帶著自信十足的微笑,用一種溫和卻不容辯駁的語氣,回答了《創業家》拋出的第一個問題。

  就在三天前,這位中國最著名可能也是最成功的職業經理人高調從Google中國離職,結束了其19年的外企生涯。他的新計劃是一個名為“創新工場”的獨特公司,在他身后,站著一群如劉宇環(美商中經合集團董事長)、郭臺銘、柳傳志、俞敏洪、陳世駿(Youtube創始人之一)這樣的強力支持者。

  一個相當大膽又堪稱精巧的商業設計。按照李開復的計劃,創新工場將在1年內建立一個110人規模的團隊,有志于創業的人帶著自己的獨特技能和想法,——而不是商業計劃書——加盟(當然,前提條件是有幸被他看中),這些想法將在創新工場中得到討論驗證的機會,經過投票排序等類似谷歌內部的篩選方式,決定是否為之正式成立項目、組建團隊、進行開發,但李開復擁有最終的決定權。

  創新工場每年產生的20個項目中,有10個將獲得50萬美元甚至更多的天使投資,李開復希望其中會有5個項目可以發展為獨立的公司,并拿到A輪風險投資(來自外部)。而創新工場和這個項目的團隊成員也會獲得相應的股份。

  李的目標是,5年內用8億元的投入,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電子商務等幾個領域創建出25家創新企業。請注意,他使用的是“工場”,而非“作坊”或者“工廠”,它“同時代表了批量和精致”(李開復語)。

  “烏托邦”

  “我們不是孵化器”,李開復拒絕了這一標簽。

  “在中國,孵化器幾乎等同于房地產,我可不希望別人說李開復去搞房地產了,在我們這里誰說孵化器就會被罰一塊錢”,他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強調。

  “我們跟‘聯想之星’不一樣。”后者是柳傳志眼下最看重的一個項目。利用聯想控股的管理和投資資源,對中科院和社會上的一些有志于或正在創業的科學家進行為期一年的CEO培訓。“它們是努力把一些科學成果轉化成商業,而我們的項目從一開始就有明確的商業導向”,李認為自己的成功概率會更大。

  他更愿意用“創業平臺”這個模糊的稱呼來定義創新工場:提供辦公場所、申辦營業執照、租用服務器帶寬、起草法律合同等后勤服務;內部對項目進行篩選評估;為一個項目招募匹配最合適的人才;各個項目開發的數據庫、技術將會積累下來,全公司共享,以降低其他項目的開發成本;李開復以及他的合伙人將會“細膩地”指導創業團隊;最終還將幫助項目引入風險投資。“我們把天使、VC、獵頭、軟件公司、孵化器5個東西的精華融合在了一起”,李開復說。當然,目前這一切還僅僅存在于紙面上。

  在他看來,中美兩國的創業環境有著天壤之別。后者已經是個優勝劣汰的自然生態系統,所有人都相對成熟、信息通暢、人際網發達、資本自由流動,在這里進化論決定一切。而創新工場則希望在中國這個嚴酷的環境中搭建一個培育創新企業的“溫室”。

  “這聽起來像是一個烏托邦?”《創業家》問。

  “你可以這樣理解,”李開復并不反對這個通常被認為有著“空想主義”內涵的稱呼。

  “我做的每一個工作都是烏托邦,微軟中國研究院是當時全中國的跨國公司中唯一真正的研究環境;谷歌中國做到了像美國總部一樣20%的從下到上的創新,我最自豪的是,它們都在小范圍成功了,我最失望的是它們都沒能擴張到外面去。因為當時周圍都是競爭對手。創新工場也是一個烏托邦,但我希望它有擴張的能力,因為現在我的周圍都是朋友。”

  [page]

  Leader?Founder?

  在短短兩天里,李開復收到了12000份簡歷。

  顯然,這與其多年來在中國青年學子心中樹立的良好形象有關。但這一次,李開復做的絕對不是一個大學生創業項目。

  “未來我想吸引的人,主要是那些大公司里真正的職業經理人,知道怎么做business,賺錢,做總經理,P&L(損益表),做產品。這種人是在過去的15年中慢慢出來的,到今天有一批三四十歲的居多,互聯網領域可能相對年輕一點,傳統領域年紀稍大一些。這批人是很容易培養成為創業者的,也只有他們能做創業領導者。”

  “創新工場的目的就是把職業經理人出來創業的門開得更廣一點,本來只有那些錢賺夠了,經驗資源很足,大旗一揮就會有很多追隨者(這正是《創業家》常說的‘創二代’),或者是干脆不要命的人去創業,而我這里100%能獨當一面的就不要來了,其他需要幫助的,不管要命不要命的我們都歡迎。”李開復笑稱。

  萬里挑一的標準是什么?“努力、聰明(夠聰明就可以,但不用天才)、會實踐(但不建議什么事都自己做)、熱情”,李開復自稱這些就足夠了。

  請注意,李開復反復提到的一個詞是“Leader”。這個人可以是Idea的發起者,也可能不是。他很可能長于銷售、產品,而非技術,甚至一開始也不是該項目的No.1,但被后來的投資者視為最適合當CEO的那個人。無論如何,在創新工場里,沒有純粹意義上的“Founder”。

  李開復認為美國的方式是對的,而中國的方式不幸有很多問題。“中國幾乎最成功的互聯網公司都是一個人的Business。第二,家族企業的文化傳統,第三,很難轉變成一個真正的公眾公司,你不能從創始人那兒拿走”。

  開復的角色

  事實上,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類似模式在硅谷出現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Bill Gross創辦的IdeaLab。但13年過去了,IdeaLab并沒有真正孵化出成功的公司。盡管有一些項目如eToys.com、Goto.com曾經在互聯網泡沫時上市,但很快不是破產就是賣給了Yahoo這樣的大公司。

  “Idealab要求每個項目都能夠改變世界,Bill一個人挑選所有的點子,這個我可做不來。”創新工場的資金主要來自VC機構,領投者美國中經合還將與李開復共同管理這個8億元的基金,這意味著創新工場對項目的商業價值會有更高的要求。“我們做的一定是能賺錢的,一個項目能夠獲得投資就可以成立公司,拿不到投資就死,只有2個可能。”

  那么在創新工場,李開復的角色究竟是導師還是老板?

  “我不想做導師,有時候最好的導師的作用是不要做導師。Learning by doing,我想設計一個環境就是doing,讓員工來做,做技術,做產品,做公司,然后我幫他們做這個公司做的更好。當然,看方向的更多的是我和我的資深的partner,我們會盡量看清楚,然后會對一個團隊說,你們就往這個方向走。”

  “我會因人施教,有經驗的團隊可能完全不需要我管,經驗不足的團隊可能需要我的幫助。”李開復說,“但是只要還在創新工場,就是我說了算,我不會做獨裁者,但有權力管死他們,因為有些創業者自覺還不夠,經驗也不足。在必要的時候我會做一些比較特殊的動作和決定,但大部分的時候應該可以無為而治的。我們的目標是幫他們長硬翅膀飛出去,會有一些機制來讓大家感到有足夠的空間,大家的股票還是蠻多的——也許沒有自己做那么多,但還是不錯的。”

 [page]

  紳士創業

  過去30年,中國最成功的創業家絕大多數出生草莽,偏執、拼命、不知死活,沒有經驗但依然去打拼,草根出生,運氣好加上執著、聰明、高潛力,某些意義上,這些人可謂是天生的創業家。但這些與李開復的形象顯然格格不入,人們不免心存疑慮:李是一個合適的創業者嗎?

  “為什么一定要偏執才能成功,創業者的時代已經改變,當每一個人都是光著腳的,就必須要偏執,現在的創業者不都是光著腳的,Google出去的周杰、郭棄疾、沈思,新浪出去的程炳浩,金山、百度出去的一幫人,他們都是職業經理人,他們是光著腳的野蠻人嗎?不是啊?,F在VC越來越多是投職業經理人創業了,大家都是紳士了,那么就用紳士的方法來競爭”。李開復說

  李開復初次回到大陸是1989年,但真正為國內IT產業所熟知始于其1998年在北京創建微軟中國研究院,2005年又創建谷歌中國公司,這兩次堪稱成功的經歷使得李不會太欠缺創業的感覺,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同。

  “我覺得我有創業的基因,但很多人認為創業是一種hunger,hunger這個詞我不反對,但我認為hunger是一種饑渴、激情,而不是一種貧窮、沒有退路,我不貧窮,也有退路,這個做不成,我也不擔心錢,但我更有激情。”

  李開復說,“如果這件事情徹底失敗——做了5年,25個公司全部都倒了,沒有創造價值——現在的名聲也就完全沒有了,大家會認為我這個人不行,我還能做什么?只能退休了,我有背水一戰的準備。”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