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這次經濟危機的考驗,股權投資基金(PE)已經被證明是較為安全、高效的資產配置和管理工具。”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長謝建華10月13日表示,在經濟下行過程中,PE受影響相對較小,仍然保持著快速發展。
就在政府和PE行業對股權投資基金“高效融資”作用方面達成共識基礎上,而在PE的相關法規政策方面,監管部門、業界和學界卻產生了不同看法。
行業規范遲遲未出
與PE悄聲發展相對的,是被稱為“中國PE行業行為規范”的《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辦法》(以下簡稱 《辦法》)遲遲不出。
今年上半年,召開的PE論壇都在傳遞這樣一種信息:《辦法》草案已上報國務院,近期出臺。國家發改委財政金融司司長徐林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國家發改委會同其他有關部門制定的 《辦法》草案已基本成型,計劃上報國務院。
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協會(籌)會長邵秉仁稱,《辦法》總是在相關部門之間來回征求意見,卻毫無進展,必須由政府來推動。
“為什么政策喊了14年卻遲遲出不來?如果進行反向思考的話,就是說明,PE行業根本就不需要專門立法。”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主任何小峰教授表示。
與何小峰持相同觀點的是國內PE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他稱,“PE主要靠行業自律,在進行投資的時候各個方面都有法律規范,所以并不需要一個專門的法律來規范它。”
所謂的各個方面都有法律規范,何小峰舉例說,比如《公司法》、《基金法》等,PE發展除了遵守各種法規外,更多的靠“聲譽機制”,也就是自律機制來規范行為,因此沒有必要單獨立法,國外PE發展了上百年,都沒有專門的法規。
雖然學界和業界對PE法規并沒有多大希望,但是政府層面卻希望有成文的規范。謝建華表示,北京市政府領導特別重視股權投資基金的發展,許多事情親自過問,從政策方面將會進一步給PE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下一步市政府有關部門將在工商登記、財政支持、政府服務方面給予PE大力的支持,參照金融機構給予PE機構政策的優惠,支持外商投資股權基金業的發展,鼓勵境外投資資本在北京設立外商股權投資機構。同時要加大政府對股權投資基金的引導。
PE投資體或上演“公私”戲法
在PE“高效融資”方面,政府給予了肯定,但是這個肯定,在學者何小峰看來,在“公私”之間存在著微妙的戲法。
據北京PE協會的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從事股權投資業務的公司約近5000家,涉及國民經濟方方面面,投資金額達千億美元。
謝建華稱,僅北京地區,2008年北京地區的股權投資、創業投資案例數為184筆,占全國投資案例總數的24.2%;投資金額為34.42億元,占全國投資金額的24.9%,均居全國首位。自去年6月北京股權投資基金協會成立以來,到今年9月份,通過協會在京完成注冊的股權基金機構有27家,管理的資金規模達到了402億元。正在注冊過程中的股權投資機構38家,管理資金規模達1370億元。
目前由于受所屬領域監管政策的限制,銀行、證券、保險、大型中央企業的資金想進入股權投資基金還存在著障礙。但對于這個障礙,何小峰表示,銀行、央企慣用的手段就是以“私募”的名義行 “公募”之實,將募集的公眾基金進行投機行為,并沒有投到真正需要融資的中小企業等實體經濟。他舉例說,這種先“圈錢”再找項目的行為也普遍發生在國內某大型PE機構,“實際上是信托制的模式,并非真正的PE發展。”
何小峰提醒說,中國市場上不差錢,但要識別真假PE,不要被一些所謂的“私募”欺騙。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