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給我們的聚光燈太亮了,其實我們一直認為,達晨目前還談不上成功。”11月5日,剛剛結束與投資對象會面的達晨創投總裁劉晝在接受記者的電話采訪中依然保持著平日的冷靜。
隨著10月30日首批28家企業集體登陸創業板,一批潛伏的本土風投身影開始凸現出來,其中以獨中三元——億緯鋰能(300014.SZ)、愛爾眼科(300015.SZ)和網宿科技(300017.SZ)——的達晨創投最為耀眼。以10月30日上市首日的收盤價計,達晨在上述三公司的投資已博得近15倍的平均回報率,而投資億緯鋰能的回報率更是高達43倍。
有趣的是,創業板籌備了十年,達晨成立至今也正好十年。這家最初資本金僅1億的小基金,過去十年來在動輒幾億美金的外資VC“陰影”下艱難成長,曾經巨虧,還一度“差點關門”。而如今,就在達晨創投資產跟隨著創業板瘋漲的股價飆升的同時,與之構成強烈反差的是,華平基金等幾家寥落的外資VC身影。
舉杯相慶,集體狂歡的時刻到了嗎?
“顯然外資風投的落寞是暫時的,我們已經注意到了外資風投最新的投資動向,隨著外資風投卷土重來,國內風投面臨的競爭將更加激烈。”達晨創投的投資總監傅哲寬和劉晝一樣,保持著理智和冷靜。
達晨的投資收益表
記者做過粗略統計,達晨創投于2007-2008年在億緯鋰能、愛爾眼科和網宿科技三家公司累計投資為4295萬元。10月30日,這筆初始投資為達晨帶來了6.35億元的浮盈,平均回報率為14.78倍,其中投資億緯鋰能的500萬元回報率已經超過43倍。
加上登陸中小板的同洲電子、拓維信息、福建圣農,達晨從這6家已上市公司獲得的利潤回報累積已經超過了22億元。
然而,無限風光背后,是達晨過去9年成長中的命運多舛,以至于作為創始人的劉晝都不愿意再去回憶那些艱難的歲月。
“我們一直在堅持,而且一直在說服達晨和電廣傳媒的股東,做風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獲得回報的。”劉晝說。
1999年3月,中國證監會第一次明確提出“可以考慮在滬深證券交易所內設立高科技企業板塊”,當時創業板有望年內在深圳開板的消息不脛而走,于是一批本土風投企業相繼在深圳出現,其中就有注冊資金1億元的達晨創投。
劉晝告訴記者,“時任電廣實業董事長的龍秋云的資本嗅覺非常敏銳,達晨創投就是在他的建議下建立起來的。”
當時外資風投是中國風投市場上絕對的主角,新浪、搜狐、網易等門戶網站先后登陸納斯達克,外資風投從中獲得的超額利潤令本土風投艷羨不已,并且奮不顧身地沖了進來。
但2001年互聯網泡沫的破滅和創業板推出時間的無限期推遲,讓包括達晨創投在內的眾多本土風投陷入了危機。100多家風投相繼倒閉,不過在大股東的全力支持下達晨還是活了下來。
劉晝向記者回憶:“其實當時大家都缺乏專業風投公司的運作經驗,說到底就是不知道如何使用這1億元資金,最初在電廣傳媒的建議下投資了兩家廣電行業內的企業,即同洲電子和拓維信息,但這兩個項目當時并沒有帶來利潤回報。”
艱難的日子才剛剛開始,2003年達晨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投資項目,這讓電廣傳媒董事會內部的分歧越來越大。
“雖然龍總依然支持達晨的發展,但是由于其他股東對于達晨的前景感到悲觀,甚至認為可能會拖垮上市公司。”劉晝告訴記者,“一度董事會曾通過決議要把達晨全部撤掉,只留一兩個人來善后。”
2004年A股短暫的牛市還是讓達晨活了下來,但在2004-2005年,達晨依然處于虧損的狀態,而且已經影響到了電廣傳媒的業績。當時很多媒體就以“電廣傳媒深陷多元化陷阱”、“電廣傳媒6億元扔進無底洞”來形容。
[page]
記者得到的一份資料顯示,到2005年底,達晨創投的凈資產從成立初的1億元下降到-3882.88萬元,這意味著成立5年,達晨累計虧損額約在1.39億元左右。
2003年加盟達晨的傅哲寬告訴記者:“其實當時我們已經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因為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開始,以及中小企業板的開啟,我們看到了本土風投盈利的機會。”
隨著全流通時代的到來和中小板走出低谷,特別是2006年7月同洲電子正式登陸中小板,達晨的命運開始改變。電廣傳媒2006年的年報顯示,2006年1至8月,達晨創投實現凈利潤543.80萬元,這是達晨成立以來第一次實現盈利。
隨著同洲電子上市,達晨迎來了第一個通過上市的方式成功退出的投資案例,這也是中國本土風險投資公司在國內資本市場退出的第一個成功案例。
同洲電子近30倍的高回報讓此前對達晨創投不信任的股東態度有了根本轉變,達晨這個昔日的包袱甚至成為了電廣傳媒主要的利潤來源之一,而在股改催生的牛市中融資也變得容易起來。
在短短的三年內,達晨通過與湖南財信控股公司等合作成立了5只基金,到2008年底其資金規模已經達到了20億元,2009年初又新成立了8億元的兩只新基金。
達晨不斷擴大的投資團隊開始馬不停蹄地考察項目。2006年達晨投資了4家企業,包括現已成功上市的福建圣農;2007年則投了12家;2008年投了18家;2009年上半年就新投資了包括煌上煌在內的9家企業,而它們已經成為創業板“達晨軍團”的種子選手。
回報率不如中小板
據透露,目前正排隊的近100家創業板“預科班”中,有5家達晨投資的公司,而2010年中期,達晨還計劃一次性批發10多家公司掛牌創業板。
首批創業板公司高達100倍的市盈率現在成了眾矢之的,而達晨更成了眾機構艷羨的對象。“從目前我們投資的幾家公司來看,創業板的回報率不如中小板高。”傅哲寬告訴記者,“因為我們投資這些創業板公司的成本和PE比以往高了很多,而且創業板目前的高市盈率能否維持還是個未知數。”
按照傅哲寬的分析,目前創業板的火爆是國內資本市場炒新習俗的延續,目前創業板市場的市盈率已經偏高,所以未來一段時間不排除創業板會出現中小板初期深幅調整的可能性,達晨等風投目前的投資浮動盈利還不能保證能轉換為實際回報。
事實上,外資風投之前看淡創業板也正因為此。漢能投資集團董事長兼CEO陳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創業板給外資風投進入中國資本市場提供了機會,但是我目前最主要的擔心是定價太高,因為越早期風險越大,A股上市那些企業已經比較成熟了,所以如果創業板一些公司做不好掉下來,會讓大家失去信心,投資者也是。”
過去幾年,達晨在創業板的布局也冒了很大風險。由于達晨創投2006年才開始大規模投資項目,而當時整個A股包括中小板的市值都偏高,這使達晨的投資規模比以往都有很大提升,高PE也意味著其高風險。
傅哲寬表示,“風投的操作本來應該是市場低迷的時候進入,但是我們當時大規模進入時整個A股資本市場的估值已經比較高了,而且中小板也曾經出現連續8個月的深幅調整,創業板的推出時間也沒有確定,這些都是潛在的風險。”
記者了解到,與2001年投資同洲電子和拓維信息千萬元左右的投資規模相比,2007年達晨與深圳創新投聯手投資網宿科技時,其投資規模已經達到4000萬元,而第二年達晨又與其他創投機構聯合對網宿科技增資4000萬元。記者了解到,達晨在網宿科技的投資回報率已經下降到8.77倍,這已經遠低于當初投資同洲電子的回報率。
“達晨選擇投資上述三家創業板公司的最主要原因是基于創新和行業地位。”傅哲寬稱,無論是醫療行業的愛爾眼科,互聯網行業的網宿科技,還是全球第5大鋰亞電池供應商億緯鋰能,都是一些細分領域的領導企業。
據他介紹,達晨2006年開始和愛爾眼科接觸,當時這家醫院現金流很好,一直不要達晨的投資。外資看好這家企業,但苦于政策限制一直沒能進入,而國內的本土投行則壓根還沒看懂這個行業,“我們剛好在他們缺錢的某一個階段介入了進去”。
“其實首批上市的幾家企業并不是我們最為看好的,達晨創投目前也不能算是成功。”劉晝告訴記者,接下來達晨投資的恒泰艾普、煌上煌、博世科也許會表現更好,包括正在排隊的藍色光標和茁壯網絡,后者歌華有線也有參與。
2009年,達晨創投已經投資了包括江西煌上煌食品、西安達剛路面機械、廣州瀚信通信、電子商務平臺金銀島網、太陽島游艇公司等10多家公司,涵蓋了新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奢侈品消費、3G、大宗商品電子商務等熱門概念,顯然成為國內風投新貴的達晨正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加緊圈地。
[page]
據悉,達晨創投還將計劃成立一支規模在8億-10億元的基金,將投資重點放在其最擅長的文化傳媒、消費服務、現代農業、節能環保這四大領域,同時在達晨自有資金慢慢退出原來投資的創業板企業后,考慮增強在創業初期的優質公司的投資。
“我們更加關注在細分領域的高成長性企業。”傅哲寬說,“雖然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與美國企業有一定差距,而且很多新商業模式的企業也已經被外資風投拉到了納斯達克上市,但是中國企業的升級空間和市場都很大,只要自身現有技術的提升,就能為本土風投提供投資的機會。”
外資風投會卷土重來
“達晨目前還算不上成功,以往取得的成績有些運氣的成分。”對于在創業板以及中小板的出色表現,劉晝始終保持著清醒的認識。
在劉晝看來,達晨創投真正的成功是2007年開始的轉型,按照專業風投公司的模式進入了很多細分市場投資領域,而隨著其他對手越來越關注這種模式,并且開始重視達晨,達晨面臨的行業競爭將更加激烈,其中外資風投的卷土重來更是值得關注。
劉晝表示,“有關部門此前頒布的10號文和46號文也限制了外資風投在中國本土市場的滲透,這也給達晨等本土風投提供了成長的空間,但是如今這些對外資風投投資中國本土資本市場的限制正在逐步取消,這意味著國內風投將可能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
“其實去年這些針對外資風投的限制已經取消,外資風投可以以中外合資的方式來搶奪國內創業板和中小板的種子企業,我們已經注意到了外資的投資動向。” 傅哲寬告訴記者,“在廣東河源的一個農業項目,我們在跟了一段時間,一家外資風投出了更高的PE搶走了這個客戶,顯然這只是個開始。”
一位外資風投的高管表示,“以往中國資本市場有著非常典型的人民幣和境外資金的區別,外資過去投的都是外資結構,沒法在創業板上市,但是現在局面改變了,我們下一步投的很多案子包括現在看的很多項目都是針對創業板上市的,或者在A股,不是在國外上市。”
其實眾多本土風投在創業板資源爭奪中大展拳腳時,外資風投從2008年開始卻因為全球金融危機壓縮了投資,包括紅杉、賽富在內的美元風投似乎都錯過了進入創業板的黃金時期。
“外資風投從根本上是立足于境外資本市場的,他們在中國尋找投資對象,一定是看這些企業是否能占據全球創新型行業的至高點,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對中國的創業板市場持懷疑態度是很正常的。”傅哲寬說:“但是本土風投的成功只是暫時的,給我們慶祝的時間并沒有多少。”
劉晝也認為,外資在看到創業板的火爆后,考慮到資本的逐利性,在未來的創業板前期投資中一定會參與進來,到時本土風投面臨的規模和經驗都強于自己的外資風投,壓力一定會更大。
未來國內風投領域的中外競爭將更加激烈,而創業板更是最重要的戰場。傅哲寬表示,“創業板目前設置的利潤門檻是比較高,這是管理層出于為創業板打牢地基的目的而設立的,但是在長期來看,在創業板達到一定規模后,一定還是會主要關注‘兩高六新’的企業。”
據記者了解,外資風投更加關注的也是“兩高六新”企業,由于創業板還處于起步階段而且還存在很多不規范的地方,所以外資風投在投資上依然存在一些疑慮,隨著創業板步入正軌,外資風投的優勢也將逐步體現出來。
此外,以往中國最好的創新型企業都希望到美國上市融美元,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喜歡在中國上市,人民幣風投也越來越受歡迎,外資風投也開始在中國建立人民幣基金,例如漢能就設立了總規模為10億美元的重慶基金。
對于外資風投的提速,達晨創投等本土風投也在做積極的應對措施。傅哲寬表示:“我們必須采取差異化的戰略,找到我們最擅長的投資領域,并且提高我們的投資決策效率。”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