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Buffett earned 1000% profi t
文/張曉英
2008年9月,巴菲特通過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 Inc。)旗下公司的中美能源(Mid American Energy)收購了汽車制造商比亞迪公司10%的股份共2.25億股,當時的收購價格是每股8港元,投資金額是18億,此后比亞迪的股票價格扶搖直上。
在“帶頭大哥” 巴菲特的示范效應引導下,比亞迪股價出現了超常規的暴漲。截至2009年10月19日,比亞迪股票的收盤價為82.9港元,巴菲特投資比亞迪的賬面收益已接近180億港元,收益率逾1000%。而比亞迪的第一大股東王傳福的資產更是達到366億港元,成為中國內地首富。
半世風雨,半世傳奇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上世紀60年代買下了一家名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控股權,當時該公司還是一家業績不斷下滑的紡織品公司。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目前伯克希爾·哈撒韋已經發展成為一家具有深遠影響的投資控股公司,同時也造就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家巴菲特。2008年財務年度,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攤薄后的每股收益高達3224美元,每股凈資產70532美元,每股現金流量16439美元,并長期保持著美國股市第一高價股的地位。
巴菲特倡導的價值投資理論現在已經是風靡世界?!皬亩唐趤砜?,市場是一架投票計算器;從長期看,它是一架稱重器”,雖然這些理念已被投資者們廣泛接受,但很少有人能像巴菲特那樣數十年如一日地把這些理念堅持下去。
“價格是你付出的、價值則是你所擁有的”,“要知道價格背后的價值”,巴菲特總是選擇購買自己熟悉公司的股票,因此他只買一些傳統行業的股票。而對自己不熟悉的哪怕再絢麗的公司,巴菲特也不去購買。就像2000年的高科技股,當網絡泡沫埋葬那些瘋狂的投機者時,巴菲特再一次向世人展現了其穩健的投資大師風采。
巴菲特豐富的人生經歷和充滿了扭力的人格,簡單質樸而又奧妙無窮的投資哲學和投資策略吸引著全球無數的投資者。在40多年的時間里——從艾森豪威爾時代到奧巴馬執政,無論是股市行情牛氣沖天抑或疲軟低迷,無論經濟繁榮抑或是不景氣,巴菲特在市場上的表現總是非常出色。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主要股票的年均收益率在10%左右,巴菲特持有股票的收益卻達到了21.10%的水平。如果一個投資者在巴菲特職業生涯開始時就投資巴菲特公司1萬美元并且堅持持有,那么到今天這名投資者的財富將超過1億美元。
今天的國際資本市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你還認為具有良好增長前景的盈利企業的股價應該上漲,而像通用汽車(GM)這樣的破產企業則會消失,或是只值幾毛錢,這種觀念已經過時了。
如今,用量化公式投資數十億美元的一只對沖基金就能夠阻止某只股票的上漲;兩三只對沖基金的配置就能讓一家盈利的公司成為道瓊斯指數中的滯漲股。今天對沖基金的交易量已占紐約證交所總成交量的比例高達35%,占信貸延伸產品交易量的比例為55%,對市場的主導作用超乎想象。
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是不是過時了?目前還不能下結論,不過全世界的投資者都喜歡評論巴菲特的投資行為。但是巴菲特并不是擔心短期得失的人,如今的市場再低迷他也不相信標普500指數能跌穿15年或20年前的點位,半個世紀的市場歷練給了巴菲特絕對的氣定神閑而等到最后翻牌。
眼光是這樣煉成的
2009年的世界經濟總體來說混亂不堪,各種信息撲簌迷離,“兩面性”的觀點充斥各大官方機構,對同一個問題的判斷不同的機構時常是南轅北轍。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投資者就像誤入羽毛球比賽場館的小鳥驚惶無助,不過巴菲特卻始終對美國充滿信心,稱美國從來不缺乏挑戰,市場的混亂反而為其收購交易行為提供了助力。
巴菲特的老師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被稱為華爾街教父,23歲時已經名揚天下,在出道的3年內就做到了600%的投資收益率。格雷厄姆的投資智慧深邃悠長,推崇逆情緒而行,就是在股市投資中保持一種超然感,不受投資者集體情緒的影響。他說自己對文學、數學和哲學的浸潤有助于以永恒而非日常的觀點去看待市場,心境“靜定超然”,“心如止水”。正因為如此,格雷厄姆才幾乎不變地將其他人的狂熱視為警示信號,而在別人的哀嘆中看到希望之光。
得益于逆情緒而行的傳承,巴菲特總是能發現價值投資的臨界點?,F在股指已經跌回了1997年時的水平,而且悲觀情緒正大行其道,似乎正處于格雷厄姆當初擔憂的那種情緒:戰戰兢兢的樂觀、不安全感以及幾乎無可救藥地相信某種判斷,比如市場已經觸底,就像四五年前幾乎每個美國人都認為房價會永無止境地上漲。格雷厄姆曾在1962年寫道,只有不屈從于過去伴隨股市起伏波動而交替變化的狂喜和沮喪,培養“堅定性格”即掌控自己情緒的能力,才能成為一個智慧投資者。
在席卷全球的拋售之風來臨時,巴菲特正在著眼于投資的長期盈利而逢低吸納,有時也會被股市的進一步下跌搞得灰頭土臉。巴菲特承認購買石油巨頭康菲石油(ConocoPhillips)的股票是“犯了一個重大錯誤”,因為去年國際油氣價格接近歷史峰值的時候,他還是花了70多億美元購買了康菲石油的股票,而如今這些資產的價值已經不到44億美元了;巴菲特增持了鐵路運輸企業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簡稱BNSF)的股票,已經擁有該公司已發行股的20%。由于BNSF運輸的是煤炭等大宗商品,對這些被運輸品的價格,乃至整個工業活動的景氣都非常敏感,其股價也和大宗商品市場亦步亦趨,2008年6月時BNSF的股價曾一度高達114美元,而現在則只能在55美元附近徘徊。
如果過度關注時機,對巴菲特投資紀錄的任何評估都可能會有失準確,在任何一個時點上評價巴菲特都可能有失偏頗。長期穩賺不賠的紀錄奠定了巴菲特在資本市場上無人企及的地位,他的投資經歷貫穿美國的黃金年代,出色的業績贏得了全世界投資者的關注和尊敬,而這反過來又給了他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道可道,非常道
巴菲特的神話無可復制,他的盈利之道也無從挖掘。金融市場千變萬化,各種信息錯綜復雜。盡管金融危機發生后,政治家、市場評論員和金融監管機構都呼喚增加“透明度”來解決復雜金融產品的問題。熟知資本市場的人知道,這對解決金融產品投資判斷無能為力,再多的信息披露也不能給出準確的風險描述。衡量龐大復雜的金融產品投資組合的風險只能來自感覺,這與描述一種藥品的副作用一樣,除了云里霧里最后只能讓你一無所知。
巴菲特的篤定很大成分來自對資本市場熟知所產生的信心。按很多標準衡量,巴菲特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損失不大,憑借龐大的現金儲備反倒搜尋了不少“物美價廉”的好買賣,包括斥資50億美元買了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的優先股,自巴菲特投資高盛以來,他買進的優先股已經飆升了約50%;緊接著他又買進了通用電氣公司(GE)的永久性優先股和權證。
在從事投資事業的40多年里, 巴菲特依靠自己非凡的能力打造了有史以來最出色的長期投資紀錄,特別是金融危機中當巴菲特的角色演變為一個救世主的時候,他的回報有時甚至來自于資本饑渴方信誓旦旦的利益奉送。
巴菲特絕對有資格達成私人投資者無法實現的交易。美國國國際集團(AIG)和XL Capital Ltd。兩家保險公司2008年苦苦挽留大客戶之時,巴菲特伸出了援手,由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旗下一家子公司與這兩家保險公司簽訂了所謂的直接給付條款,為一些特定保險客戶提供擔保,即在保險公司無法支付索賠的情況下,由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支付。巴菲特因此獲得了不錯的回報,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自“巴菲特溢價”,即巴菲特帶給公司的無形資產。
“巴菲特溢價”不是永恒的,現在已經開始失去一些光彩,市場對伯克希爾·哈撒韋的領導人計劃心存憂慮。8月,過了79歲生日的巴菲特仍牢牢地掌控著業務多樣、不斷擴張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接班人計劃一直處于高度保密中。盡管多年成績打造的巴菲特在資本市場上的標志性地位無人取代,但是巴菲特的知識和能力是可以取代的,“巴菲特溢價”的存在大體要歸因于巴菲特作為世界最偉大投資者的聲望,接下來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表現取決于投資者對“后巴菲特時代”的信心。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價目前已經下跌近半,現在公司股票的股價為2009年3月31日每股賬面價值的1.3倍,鑒于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保險和再保險這兩項核心業務以及該公司手中250億美元的緩沖資金,投資機會可能是多年來最好的。巴老也一直沒有采取足夠的行動來緩解這些損失,而是氣定神閑、繼續堅守“買進并持有”的策略。鑒于巴菲特常常能發現那些暫時處境不佳的股票,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潛力股,因此完全可以下決心跟定巴菲特。不過在巴菲特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投資策略反復改變,任何投資者都無法和巴菲特同步思考,所以他的盈利之道也是大多數投資者無法追隨的。
商業與資本的互動
最近20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投資組合已經從35.6億美元增長到695.1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到可觀的16.5%,遠遠超出標準普爾500指數10.5%的年均收益率,但要準確計算出巴菲特股票的回報率還真不容易,只能知道資產的增值速度。如果考慮這期間巴菲特增減的資金,這個數字只是粗略的估計。
事實上巴菲特超越市場的業績只有一部分來自選股的成果,更大一部分源于所營運的子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擁有67家非保險類公司,其中很多從事經濟敏感型行業,比如零售業、制造業和房地產。
1995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總資產還有73.5%由股票投資組合構成,但到2009年6月30日,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持股占總資產比例僅為25%。巴菲特承認至少在過去的10年中,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經營的業務增長比有價證券每股股價的漲幅要快得多。自2006年初以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已經斥資近170億美元收購了大量私營公司,其中包括一家以色列切割工具生產商和一家電子元件銷售商。
考察巴菲特的投資紀錄,成果有好有壞,但是巴菲特基本上都是穩賺不賠,實現了其他投資者夢寐以求的贏得徹頭徹尾的模式。
現在長期穩賺不賠的紀錄已經演化成一種定式——只要獲得了巴菲特的青睞就等于插上了資本的翅膀,比亞迪的表現正是這一定式的完美體現。
巴菲特主要從事股票投資和私營企業收購,前者他稱之為“拍賣市場”,后者他稱之為“議價市場”,回報的多少吸引著巴菲特在這兩個市場之間穿梭,并始終遵循著導師格雷厄姆保持的安全邊際,即收購價遠遠低于一個企業的基本價值,因此不可能出現嚴重虧損。
巴菲特總是努力像買進股票一樣收購企業,也像收購企業一樣買進股票。購買股票時,他要了解這家企業如何實現收入、管理水平及其在提高產品或服務價格的情況下,客戶是否依然保持忠誠。要知道,這些因素并不反映在現行股價中,因此做企業家的經歷令其成為更好的投資者,而當投資者又令其成為更好的企業家。
常規而言,大多數企業家都局限在自己的領域,而大多數投資者都沒有真正去考慮商業方面,巴菲特穿梭于資本和商業之間并獲得不同領域的經驗,從而可以把資金投向最大回報的領域,這或許是巴菲特盈利之道最可貴的地方,也是普通投資者和大師最大的距離。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亞太所博士后)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