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原因與實質

2009-11-16 18:08:06      胡春力

  對供給結構進行以升級為主要內容的戰略性調整已成當務之急

  文/胡春力

  造成我國產業結構低度化的深層原因

  1.產業結構升級的直接障礙:缺乏進入高加工產業的投資能力

  產業投資需要技術能力的支撐。投資的技術能力包括技術和產品的選擇能力、產品開發及設計能力、工藝裝備的設計制造能力、零部件的配套能力、產品質量的檢測能力,等等。

  長期以來,除紡織品、雜貨等勞動密集型產品部門以外,我國的投資方向主要局限于土建工程,原因就在于受到投資能力的制約。開發區勢、房地產熱,這些領域的投資之所以能夠一哄而起,就是因為在這些領域的投資在技術方面不會受到很大障礙,與土建工程相關的如能源、礦山、建筑用鋼材、各產業能夠提供設計、裝備、材料等方面大部分的支撐條件。

  另一方面,像工作母機、各產業用的專用技術設備、機電工業所需的零部件、電子元器件,國內的需求數額非常巨大,每年進口金額以千億美元計,但是我國市場上的這些領域的投資大都讓給了外國廠商,國內即使確定了向制造業部門的投資項目,產品技術、工藝裝備等投資品也是依賴進口,國內只是搞些廠房、管線安裝等土建配套工程。

  更應引起注意的是,由于土建工程大規模上馬的拉動,近些年來投資向基礎工業(能源、建筑用材料)傾斜,已造成低加工度的能源、原材料部門的固定資產比重大幅度上升,固定資產構成越來越呈現以原材料工業為主導的格局,這就從存量、供給條件方面制約著投資能力向土建工程關聯產業的傾斜,進一步固化了工業結構的低度化。

  2.產業間及產業內的垂直分工地位是產業結構低度化的外部影響因素

  隨著我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我國在國際分工體系的地位發生趨勢性變化。從產業間的關系來看,國內產業的結構性變化趨勢是從高加工度、高技術含量產業退出,向低加工度產業集中;從產業內部各生產環節和加工工序來看,國內產業的結構性變化則是從高加工度、高技術含量生產工序及加工環節退出,向低加工度環節集中,最終形成了我國產業在產業間和產業內的垂直分工地位。

  這樣,我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垂直分工地位就導致了產業結構的空洞化,我國的產業結構必然趨向低度化。

  3.產業空洞化是產業結構低度化的實質內涵

  產業結構空洞化簡單來說是指產業有名無實。產業當中真正承載、體現產業高度化的核心部分缺失。從國民經濟整體來看,缺乏具有結構升級帶動力和產業控制力的主導產業;從具體產業來看,內部缺少核心技術和核心加工環節的內容。生產環節少,加工鏈條短,標志著技術進步和結構升級的生產迂回化過程游離于工業增長之外。

  生產迂回化是工業化進程中一個最重要的效應和機制,在工業化的進程,生產迂回化是生產結構升級、增長方式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的標志。生產迂回化是由“中間產品的增長越來越快于最終產品生產的增長”而產生的。也就是說,生產最終產品的加工過程越來越長,加工的環節大大增加,加工所使用的手段更加復雜。由于加工環節增加,加工手段復雜而不斷衍生出新的加工部門、新的技術體系和加工體系。一批批以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為支撐的核心企業成長壯大,在核心企業的主導、組織下,新的配套加工企業及關聯產業群相繼產生,新的產業鏈形成。最終產品的附加價值和技術含量得到提高,工業體系的結構內涵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工業及國民經濟所依賴的主導產業讓位于加工度及技術含量更高的產業。

  4.自主創新能力嚴重不足是產業結構低度化的最終根源

  實現生產迂回過程最重要的條件是在產業體系當中各環節、各層次上不斷進行的產品開發和工藝開發,也就是說,沿產業生產鏈條各環節所進行的系列化、關聯密切的技術創新是產生迂回化過程的基本前提。在我國,由于動力不足、缺乏實力等原因,企業遠未成為技術創新主體,技術創新尚缺乏足夠的宏觀引導、組織,創新機制體制環境不夠完善,這些因素造成我國技術創新能力嚴重不足,使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缺少技術創新的支撐。

  關于產業結構升級的思考

  1.什么是產業結構升級,升級的內涵與條件

  作為戰略性的產業結構調整就是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升級就是要提高深加工產業的比重;深加工產業的比重提高的機理是生產迂回化使新技術部門不斷產生和繁衍;生產迂回化、新技術部門產生、繁衍的動力來自產品、工藝、裝備、組織、管理等各層次、各方面的創新。

  能夠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條件是:從靜態來看,一是沿產業鏈各個環節都必須有技術創新的主體(即企業),二是創新平臺及設施(即技術機構和實驗設備),三是創新能力儲備(團隊、隱形知識和歷史數據積累);從動態來看,一是多層次多領域配套關聯的、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的系統性能力,二是不斷改進的、適應新技術創新要求的機制體制。

  產業結構的高度化程度不能以現行統計方法的部門產值數字來標識。在經濟全球化已經深入到了產業內部、同一產品已是多國加工產物的情況下,不能反映“多國共同生產”“部門行業由多國共同構成”這一現實特征的統計方法,只能把多國生產的東西算在一個國家的頭上,這就無法客觀反映各個國家的實際產出情況,更無法顯示各個國家產業結構的高度化程度以及產業結構升級的進程。

  產業結構的高度化、產業結構升級的進程是由實實在在的高加工產業體系、系列化高加工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來支撐的。沒有獨立自主的高結構產業存量基礎,沒有獨立自主、系列化的技術研發能力,無論引進多少外資,無論形成多大規模的高技術產品組裝能力,也不能說實現了產業結構升級。

  2.工業結構升級是結構調整的核心任務

  由我國的發展階段所決定,我國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推進工業化仍將是我國歷史性任務。工業不但是長期帶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而且,工業結構依然會對我國的經濟結構變動和產業結構升級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供給結構進行以升級為主要內容的戰略性調整已成當務之急。

  需求結構的高級化趨勢,表現為對產品的性能、質量、更新速度提出更高要求。這就需要供給方面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和較強的產品開發能力。產品開發能力是由一系列既有專業化分工,又能在創新活動中密切協作的關聯產業群作為支撐的。一個新產品的開發需要設計、工藝設備、材料、零部件等多行業共同完成。

  我國機電工業遠未形成這樣的體系。由于機電工業升級的問題尚未提到日程上來,加之缺乏吸收消化引進技術的動力,相關產業建立不起來,許多產品仍然停留在靠進口生產線和零部件搞組裝的水平上,所以很難進行降低成本和提高性能的產品開發。

  要搞產品開發以適應市場需求,必須具備從設計到技術裝備及相關零部件的生產配套能力,也就是要大大加強柔性化、智能化機電產品的制造能力。這些與開發能力相關的產業發展起來了,不但能夠提高市場開拓和競爭能力,而且能夠直接增強國民經濟的發展后勁。這是因為高質量、高性能的產品大大提高了產品技術含量,使產品加工過程延長,從更為“迂回”的生產過程中就會衍生出更多的加工專業,形成更為細化的零部件、工藝設備等機電產品生產部門。

  這也就是說,通過供給的升級,在滿足有效需求的同時,可以產生出更多的就業部門,同時擴大了技術含量高的機電工業部門。這正是解決我國目前運行中諸多矛盾、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根本出路,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總方向。(作者: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