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銀行行長 陳小憲
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發生超預期的變化。在利差收窄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凈利潤增速明顯放緩,銀行經營壓力日趨增大。面對復雜的經營環境,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應主動應變,通過有效的戰略轉型和結構調整,力爭實現盈利的穩定增長和業務發展的新突破。
凈息差大幅收窄使銀行盈利能力面臨巨大壓力
長期以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利息收入一直是國內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一方面,與銀行主體業務相關的存貸款利率仍然受到管制,國內銀行的息差明顯高于國際銀行業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在中國依然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銀行不能直接經營證券、保險等其他非銀行金融業務,難以獲取相應的非息收入。此外,銀行發展中間業務的政策、法制環境也不理想。一些收費業務大眾不愿接受,并且受到社會輿論的制約,非息業務的發展困難重重。
今年上半年以來,銀行凈息差快速收窄。導致凈息差收窄的原因很多:第一個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央行在短期內連續降息使凈息差大幅收窄。從2008年9月16日開始下調貸款基準利率起,央行在3個月內四次降息,1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累計分別下調了189和216個基點。第二,在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下,貨幣供應量遠遠超出預期,市場資金供大于求,導致市場利率處于歷史性的低位。在貸款凈息差下降的同時,銀行其他資產的收益率也出現了反常倒掛現象,加劇了凈息差的回落。從今年上半年各上市銀行公開披露的數據來看,凈息差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同比下降,其中下降最多的超過了140個基點,最少的也接近60個基點。
不同規模銀行的凈息差對貨幣政策的敏感程度存在一定差異:大型銀行由于在營銷渠道和議價能力方面的相對優勢以及龐大的資產規?;鶖?,其凈息差的收窄程度總體上好于中小銀行;同時,大型銀行在收入結構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優勢,進一步減輕了凈息差收窄對利潤的沖擊。因此,凈息差收窄使中小銀行面臨更為艱巨的挑戰。
銀行傳統的經營策略面臨巨大考驗
面對上半年凈息差收窄的不利局面,各家銀行紛紛采取了各種措施以減輕其對利潤的巨大沖擊,其中最主要的策略就是“以量補價”,即通過資產規模擴張帶來的收入增長彌補凈息差收窄所導致的收入下降。由于上半年市場利率處于歷史性的低位,銀行除貸款以外的債券等其他資產均處于嚴重收益倒掛狀態,增加貸款投放就成為各商業銀行增加收益的必然選擇。今年上半年國內銀行累計新增人民幣貸款7.4萬億元,同比多增4.9萬億元,比2008年全年新增貸款還多2.5萬億元。貸款增長速度和新增額均創近年來最高紀錄。這種“以量補價”的經營策略,對商業銀行而言,具有有利的一面,但其負面效應也不容忽視。
從正面效應看,2009年上半年,各行資產規模的擴張確實有效緩解了利差收入的下滑。根據多家上市銀行公布的半年報數據顯示,資產規模擴張平均抵補凈息差下降所減少的利差收入約70%,避免了利潤出現更大程度的波動。同時,大量的信貸投放也體現了商業銀行對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支持了國內經濟的企穩回升。從數據趨勢看,GDP環比最低點出現在2008年第四季度,今年第一季度開始回升,第二季度持續回暖,GDP同比增速在今年第二季度開始反彈,反映出經濟回升的勢頭。
從負面效應看,在信貸投放迅速擴張過程中所積聚的風險隱患以及資本迅速消耗所導致的后續增長乏力等問題也正在浮現。
一是央行取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約束后,信貸資源的稀缺性顯著下降,對優質客戶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保利潤的壓力以及面對全行業迅速擴張所產生的跟從沖動,使部分銀行可能在規模與質量之間優先選擇了前者。但是,銀行逆周期的信貸規模擴張會在一個經濟周期后沉淀很多風險,在銀行的管理水平難以跟上信貸規模擴張速度的情況下,這些風險在未來可能會集中暴露。
二是流動性風險的隱患也不容忽視。上半年信貸快速增長過程中,較多的規模投放于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長期貸款比重較大,在流動性寬裕的環境下這無疑能為銀行帶來更多穩定的收入,但同時給銀行帶來的是流動性水平的降低,流動性一旦出現問題,將對中小銀行造成致命的打擊。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上半年的企業套利行為。由于貨幣市場資金充裕,銀行票據貼現率低于存款利率,企業可以從中進行無風險套利,導致大量套利票據“空轉”。而隨著市場利率的企穩回升,套利因素一旦消失,由其形成的存款就會加倍收縮,從而對銀行的流動性造成沖擊。
三是資本充足率迅速下降。貸款規模的迅速擴張使得資本也同時被迅速消耗,對商業銀行的后續發展形成嚴重制約,這一結果可能與銀行既定的長期發展戰略存在沖突。監管部門正是考慮到上述情況,開始醞釀更為嚴格的資本監管措施。在此情況下,部分銀行可能面臨進一步融資以補充資本的巨大壓力。
中小股份制銀行下一步發展充滿挑戰和機遇
國際金融危機宣告了全球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時代的結束。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銀行高利差帶來的繁榮可能一去不返,高風險微利時代將成為國內銀行面臨的最大現實,中小銀行的傳統盈利模式面臨挑戰。但我們也必須看到,經濟的企穩回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消費在經濟中所占比重提高等將給銀行業帶來新的機遇。
一是經濟企穩復蘇并長期向好帶來的機遇。今年全年新增貸款有望達到9.5萬億~10萬億元,預計2010年新增貸款仍將達到7萬億~8萬億元,外部環境的逐步向好也將進一步刺激當前中國經濟的企穩回升。此外,影響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基本面因素不會發生趨勢性變化,人口紅利、內需拉動、高儲蓄率、產業結構升級仍將持續,中國經濟的穩步發展將為中國銀行業的盈利增長創造有利的條件。
二是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帶來的機遇。國際金融危機加速了一些傳統行業、產能過剩行業、出口導向型行業、周期性行業的兼并重組,一些新興行業如新能源、生物醫藥以及一些管理先進的企業將會在危機后發展壯大。在國家“國退民進”和支持國有企業做大做強等一系列政策導向下,民營經濟和大型國有骨干企業將在經濟生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產業結構的調整也為銀行抓住優質行業、優質企業,兼顧大中小客戶創造了機會。
三是居民財富增長帶來的機遇。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引導居民消費在經濟生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居民對金融服務需求的提高以及財富收入結構的變化,居民的個人金融資產正在從以儲蓄為主,調整為儲蓄、理財產品、保險、證券投資等多種類型。越來越多的銀行儲蓄存款將被各類理財產品所代替,這一變化為銀行業及時調整原有的經營模式和服務方向提供了新的機遇。
加快戰略轉型,實現盈利穩定增長
“以量補價”只是中小銀行應對危機的權宜之計,只能起到部分減緩利潤下滑的作用,中小股份制銀行的根本出路還在于戰略轉型和業務結構調整,通過合理的業務結構和多元化的收入來源抵御經濟周期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確保未來的持續穩定發展。
第一,近年來,中國銀行業一直致力于戰略的轉型,而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了轉型的緊迫性。為此,中小股份制銀行需要進一步思考面臨的戰略問題,增強戰略轉型工作的前瞻性和決策的系統性,確保商業銀行在未來的競爭中方向目標更明確、步伐更穩健。
第二,強化資本管理。中小股份制銀行應吸取歐美銀行在此次金融危機中的教訓,更加注重長期資本管理,夯實資本實力,提高銀行資本質量及壓力時期的緩沖資本準備。同時,堅持穩健經營,控制負債率及杠桿率,避免重蹈歐美銀行的覆轍。近20年來,中國銀行業的規模擴張非常迅速,特別是今年上半年,信貸規模的超高速增長再次引發人們的擔憂。一方面,超高速增長不僅不可持續,也會給國內銀行體系帶來巨大潛在風險;另一方面,銀行內部日常的經營決策要承受由于資本不足而更加突出的矛盾沖突。因此,只有強化資本管理,才能保證資本對風險的有效覆蓋,才能給銀行帶來更高的收益,給股東帶來更大的回報。
第三,強化風險管理。中小股份制銀行應樹立正確的風險管理理念,切實把握好發展業務與控制風險的平衡;培育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參與的風險文化,進一步探索建立獨立、集中、垂直的風險管理體制以及權責明確、路線清晰的風險管理流程,實現三大風險的專業化集中管理、制定差異化風險政策與高效的審批程序;加快開發相關量化風險管理技術和評級系統,對風險與收益進行量化管理,提升風險管理的技術水平。同時要處理好創新和風險管理的關系,堅持銀行的本質屬性,在有效計量和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深化創新的體制、機制和技術,將創新活動的風險管理與其他傳統業務的風險管理有機結合起來。
第四,優化業務結構。中小股份制銀行應通過資本的合理配置優化業務結構,引導業務的健康協調發展。具體而言,在客戶選擇上,對公業務從主要依賴大型公司客戶逐步向優質大中小客戶協調發展轉變;在資源配置上,從以規模主導的經營模式向以經濟資本管理為中心、真實利潤為主導的經營模式轉變;在業務結構上,從以對公業務為主的業務結構向對公和對私業務協調發展的業務結構轉變,建立相對平衡的業務結構;在收入結構上,從以傳統風險收入為主體的盈利結構向以風險收入和收費收入并重的業務結構轉變。只有加快商業銀行業務、客戶、產品、行業和區域結構調整,才能最終建立起多元化的盈利模式?!?/p>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