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國早期民營企業家身上都帶有某種幸運元素的話,那么陳發樹便是其中能將幸運保持下來的一小部分人之一。他的秘訣是,以職業經理人取代家族成員執掌旗下產業,用投資回報推動主業快速擴張
2000年9月初的幾天,已屆“不惑”之年的新華都董事長陳發樹寢食難安——他正面臨著創業以來最大的一道坎。
一邊還在為與弟弟分家耿耿于懷,一邊又被福建省政府推進了被認為是夕陽產業的礦業“火坑”里,被迫入股紫金礦業并成了第二大股東。這對行事謹慎的陳發樹而言,無疑是一次莫大的考驗。他對一位手下說:“就當是賭一把了。”
一賭定春秋。連他自己都未曾料到,正是當初入股紫金,為自己百貨生意迅速擴張提供了“天然保障”,更使自己八年后成為了坐擁近200億元資產的福建首富。
在2007年之前知道陳發樹的人并不多,見過他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他低調到公眾對他幾乎沒有印象。
他的許多行為習慣同樣很特別——老家是福建安溪(出產名茶鐵觀音),但他從不喝鐵觀音;執掌一家大型家族企業集團,但其兄弟大都身掛虛職;不喜歡用秘書,總是一個人夾著普通的公文包就上了飛機……
2007年,紫金礦業回歸A股、“中國打工皇帝”唐駿加盟、新華都掛牌上市接踵而來時,“陳發樹”這一詞匯終于挑起公眾敏感而亢奮的神經;于是,他們在自己接近空白的記憶中,紛紛為陳發樹貼上“傳奇”、“暴富”的標簽。網絡上也出現關于陳發樹發家的五花八門的版本。
2008年8月末,南方周末記者通過在福建兩周的調查,還原出這位神秘富豪的真實情況。
一鳴驚人
陳發樹成為公眾人物,是因為他參股中國第一大金礦——紫金礦業。新華都集團是紫金礦業的第二大股東,陳發樹直接和間接持有紫金礦業的股份達14.1%(20.6億股),以5元的股價計,僅此一項投資,陳發樹的身家就逾100億元。
成敗論英雄。當陳發樹因紫金礦業一鳴驚人之后,一些媒體開始對陳發樹的“戰略投資眼光”推崇有加。坊間盛傳,陳發樹當年一次機緣巧合,認識了紫金礦業的掌門人陳景河,紫金礦業改制時,陳發樹“果斷出手”,投資入股。
其實,陳發樹投資紫金礦業實屬無心插柳之舉。
“這是一種誤讀”,8月21日,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在廈門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稱,盡管陳發樹1997年就接觸到了紫金礦業,但當時國內的礦產行業并不景氣,陳發樹并沒有投資意向。
2000年,紫金礦業改制,向民營企業敞開大門,然而,陳景河帶隊到香港、深圳等地招商,最后無果而終,“人家對我們不感興趣啊。”
最終福建省政府出面,給新華都、恒興實業等省內知名民營企業“打招呼”,兩家企業的掌門人陳發樹、柯希平情非得已,雙雙入股。
未曾料到,正是這種“趕鴨子上架”,成就了陳發樹。2002年開始,國際黃金價格進入上升通道,2002年初每盎司黃金價格為270美元,6年后的2008年3月,這一價格沖破1000美元。
相伴的是紫金礦業利潤的直線躥升,和股東們的瘋狂分紅。去年僅從紫金礦業分紅一項,陳發樹就入賬1.5億元。
陳發樹在紫金礦業的成功投資得益于他的用人。
1997年,陳發樹結識了時任福建省體改委股份制與證券管理處處長的劉曉初。
兩年后,陳發樹開出優厚的條件,促使劉曉初棄政從商,加盟新華都。2000年,紫金礦業改制,劉曉初作為新華都的代表進駐,擔任副董事長。
劉曉初在資本運作道路上的嫻熟動作,使紫金礦業為陳發樹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
[page]
零售起家
在投資紫金礦業成功之前,陳發樹只是一位普通的福建商人。
1982年,陳發樹從農村林場向廈門倒賣木材,5年后攢下第一桶金。之后他買了一輛三輪摩托,和陳晉江等幾個弟弟(陳發樹有3個哥哥和4個弟弟)一起為一家小百貨店拉貨,1988年將之盤下,開始了自己百貨食雜零售業的生涯。
一直到1995年,陳發樹的生意才有起色,他從廈門來到福州,在最為熱鬧的東街口商業區開了一家名為華都的百貨公司。兩年后華都集團成立,年底設立股份公司,注冊資本1.06億元,陳發樹持股71%。
1998年,陳發樹與弟弟陳晉江分家,陳發樹成立新華都集團。2000年入股紫金礦業前夕,新華都注冊資本1.39億元,陳發樹持股73%。
新華都向漳州、泉州、廈門等地擴張,是從2003年開始的,當時紫金礦業的利潤已逐年提高,為新華都擴張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
截至去年年底,新華都集團總資產為12.8億元,去年凈利潤1.3億元。而紫金礦業去年的凈利潤為25.4億元,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就達17.4億元。
新華都零售業版圖中,超市占絕大部分。截至去年年底的35家門店中,超市就有32家。新華都居2007年中國連鎖經營百強第61位。
現在新華都集團里,除陳發樹外,陳家兄弟還有三人,弟弟陳志程(真名是陳志騰)是新華都零售業務(即新華都上市公司)的負責人;弟弟陳志勇是泉州和漳州等地新華都百貨業務的負責人,哥哥陳云峴是新華都工程的負責人。
不過,陳發樹的幾個兄弟在整個家族產業里的職位只具有象征意義,集團戰略和具體業務由職業經理人“四大金鋼”唐駿、周文貴、劉曉初、葉蘆生等來掌舵。
在這方面,展現了陳發樹的過人之處,這也是他有今日成就的根本原因。
用人惟賢
“當時常有人問我是陳發樹的第幾個弟弟。”陳功笑著對記者說。陳功現在的身份是上海一家建材零售企業在福州分公司的負責人,11年前,他是陳發樹手下的一名柜臺員。
陳功用了5年時間,爬格子一般,從柜臺員開始,歷經客服專員、督導、副經理、經理、副總經理,最后做到新華都旗下一家百貨公司的總經理。
雖說新華都是家族企業,兩人又都姓陳,但陳功和陳發樹沒有任何血緣關系。陳功是1997年陳發樹主導的一場“清理門戶運動”中被發掘出來的。
彼時陳發樹在福州經營華都百貨(新華都前身)已兩年。其間陳發樹率先在福州百貨業掀起促銷潮,打折、抽獎、轉轉堂等促銷方式給國有百貨公司們不小的沖擊。“雖然公司發展得很好,但那時內部問題不少。”陳功說,最突出的問題便是裙帶式管理——從采購,到中層領導,大都由陳發樹的安溪老鄉任職,甚至送貨的司機,都能與陳發樹攀上親戚關系。
陳發樹意識到了這一危機,盡管感到很棘手,但還是大刀闊斧試著作出改變;最后他想出的辦法是通過外部力量——引入ISO9002質量認證,對公司架構和管理進行一次整頓。
這一舉措開了福建零售企業的先河,但在華都百貨內部卻引起了軒然大波。一時間人人自危,特別是不少先前的“紅人”被委婉地請求降級或辭職,他們紛紛找到陳發樹哭訴,然而并沒有起到多大效果;“要聽師傅們的”,這是陳發樹當時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肅清門戶后,包括陳功在內的一批非陳發樹家族的職員得到提升,逐步走到前臺。
一年后,令陳發樹始料不及的是,一起創業的弟弟陳晉江,與自己的經營思路產生嚴重分歧。和其他家族企業一樣,兄弟二人最終選擇了分道揚鑣——華都一拆為二,弟弟陳晉江駐守原址,扯起“大華都”的旗子,哥哥陳發樹則在五四路打出“新華都”的招牌。
分家后兄弟二人的命運截然相反。
陳晉江將重心移至廈門,向房地產業進軍,結果最終資金鏈斷裂,最后殃及大華都,2002年農歷“小年”,前來追討貨款的供應商們甚至將花圈擺進了商場;陳晉江宣告破產,大華都不久被好又多接管。
沒有了掣肘,陳發樹的新華都發展得相對平穩;福建連鎖商業協會秘書長楊建英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陳氏兄弟分家,陳發樹是因禍得福。”
2003年,新華都開始發展提速,并開始向福建漳州、泉州、廈門等地擴張,陳發樹從沃爾瑪“挖”來職業經理人周文貴,讓其擔任新華都零售業(百貨加上超市)總經理。
當被問及執掌新華都主業的感受時,周文貴稱:“我并不是陳家人,但得到了陳發樹的充分授權,這是最令我欣慰的。”
這一點也得到劉曉初的認同,他頗為動情地說:“陳發樹用人不疑,這一定是令我非常佩服。”
[page]
政商之惑?
當周文貴、劉曉初、葉蘆生分別把新華都旗下的零售、礦產、旅游產業打理得有聲有色時,陳發樹逐漸退居幕后。
福建省企業家協會秘書長歐凌芝對本報記者稱,2005年開始,陳發樹再也沒有參加過該協會的任何活動。新華都的競爭伙伴、福建第一大連鎖超市永輝集團掌門人張軒松甚至都難得見到陳發樹一次。
這一年,新華都舉辦了十周年慶典活動。在一份《新華都穩進十年錄》的內部資料上,赫然寫著“陳發樹先生以1.34億美元財富列2004年福布斯大陸富豪榜第111位。”然而,自此之后,新華都內部再也沒人討論過老板的個人財富。
2007年,陳發樹以180億元個人財富位居胡潤百富榜第29位,成為福建首富;令胡潤遺憾的是,他幾度試著約訪陳發樹,都以失敗告終。
陳發樹正是在新華都十周年慶典后變得異常低調的,他甚至不再給自己配秘書,新華都董事龔嚴冰是最后一任。
對于陳發樹的低調,龔嚴冰稱:“首先是出于安全角度的考慮。玖龍紙業的張茵成為中國女首富,結果惹來不少麻煩。”
而對于陳發樹不再使用秘書,龔的回答是:“老板常跟省市一級的領導會面,對方不太喜歡老板帶秘書。”
這一回答雖有些牽強,但無疑將話題引向了一個甚為敏感的領域——政商關系。
由于陳發樹的低調,不少人對他與政府關系的猜測多了起來。有人將他與紅色資本家榮智健相提并論——榮智健是香港中信泰富第二大股東,第一大股東是國家,但榮智健與國家資本共成長,賺了個盆滿缽滿;陳發樹執掌的新華都是紫金礦業和武夷山旅游的第二大股東,這兩家企業的第一大股東都是當地政府,但陳發樹的話語權不同小覷。
進一步的聯想是,紫金礦業在福建上杭縣,上杭隸屬龍巖市,而新華都于2006年收購龍巖輝業12家購物廣場(包含廣東潮汕地區的一家分店),是彼時福建最大規模的一次零售業并購案。這一并購背后是否有行政推手呢?
南方周末記者調查發現,新華都在龍巖的并購其實屬于企業行為(輝業是一家民企),并無行政元素摻雜其中。與此相反,龍巖市政府希望陳發樹在龍巖有更大手筆的投資,但陳發樹并沒有后續舉措。“陳發樹和龍巖市政府的關系一般,據我所知,他只是偶爾來紫金礦業時順道拜訪一下市里領導而已。”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稱。
新華都一位董事對南方周末記者稱,在新華都高層的一次內部交流中,陳發樹以德隆系和涌金系為例,警示大家不要冒進,更不要在政商關系上留下污點,“與地方政府關系寧可不好,不可太好。”陳發樹說。
唐駿時代
今年4月,被稱為“中國打工皇帝”的唐駿離開盛大,以10億元“轉會費”就任新華都集團總裁的消息一經發布,引起強烈關注。陳發樹被貼上“最有魄力的民營企業家”等標簽。
唐駿不愿到福建走馬上任,他提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將新華都集團的行政總部遷至上海,理由是新華都應以一個全國性大公司的姿態示人。陳發樹采納了這一建議,并買了一輛賓利放在了上海,盡管自己很少到上海。
陳發樹邀請唐駿加盟,其實是出于對新華都發展前景的擔憂。
一方面,作為新華都主業的零售業波動性較小,而紫金礦業所處的礦產行業周期性很強,當國際資源品價格持續下行,靠紫金礦業助推新華都擴張的模式必須受到影響;另一方面,由于門票收入不再進入上市公司,武夷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遇阻。新華都若想做大做強,只有另尋他途。
6月底,唐駿任港澳資訊董事長。港澳資訊原本出自名門——中銀國際,去年為新華都納入麾下。唐駿接手后,向外界描繪了港澳資訊的未來圖景——“中國的彭博社”,并“擇機上市”。
新華都一位高管向記者稱,唐駿畫了一張“美麗的大餅”,在信息服務業上迅速嶄露頭角,并不是由資本說了算,何況港澳資訊去年利潤不足500萬元,“港澳資訊很難成為集團的支柱產業之一,未來不排除再次轉手的可能。”
在永輝集團董事長助理翁海輝看來,新華都未來的所謂資本運作,不排除借助唐駿的影響力,通過并購進入一些新的產業;除此之外,運作一支頗具規模的PE基金,也可能是選擇之一,“但重心仍會以零售業為主,通過異地擴張,將市值做大。”
新華都零售業務去年的銷售收入為16億元,周文貴在與記者交談過程中多次談及,未來5年爭取將這一數字做到100億。實現這一高增長的法寶,資本并購幾乎成為惟一選擇。“陳老板26歲從一家雜貨店起家,即使成為福建首富,對零售業還是有一份特殊的情感的。”一位與陳發樹同鄉的民企老板向記者表示,“不過,他肯定會在全國擴張,甚至與外資合作;閩商嘛,你看這個‘閩’字,圈起來是條蟲,放出去會成為一條龍。”
[page]
如果說中國早期民營企業家身上都帶有某種幸運元素的話,那么陳發樹便是其中能將幸運保持下來的一小部分人之一。他的秘訣是,以職業經理人取代家族成員執掌旗下產業,用投資回報推動主業快速擴張
2000年9月初的幾天,已屆“不惑”之年的新華都董事長陳發樹寢食難安——他正面臨著創業以來最大的一道坎。
一邊還在為與弟弟分家耿耿于懷,一邊又被福建省政府推進了被認為是夕陽產業的礦業“火坑”里,被迫入股紫金礦業并成了第二大股東。這對行事謹慎的陳發樹而言,無疑是一次莫大的考驗。他對一位手下說:“就當是賭一把了。”
一賭定春秋。連他自己都未曾料到,正是當初入股紫金,為自己百貨生意迅速擴張提供了“天然保障”,更使自己八年后成為了坐擁近200億元資產的福建首富。
在2007年之前知道陳發樹的人并不多,見過他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他低調到公眾對他幾乎沒有印象。
他的許多行為習慣同樣很特別——老家是福建安溪(出產名茶鐵觀音),但他從不喝鐵觀音;執掌一家大型家族企業集團,但其兄弟大都身掛虛職;不喜歡用秘書,總是一個人夾著普通的公文包就上了飛機……
2007年,紫金礦業回歸A股、“中國打工皇帝”唐駿加盟、新華都掛牌上市接踵而來時,“陳發樹”這一詞匯終于挑起公眾敏感而亢奮的神經;于是,他們在自己接近空白的記憶中,紛紛為陳發樹貼上“傳奇”、“暴富”的標簽。網絡上也出現關于陳發樹發家的五花八門的版本。
2008年8月末,南方周末記者通過在福建兩周的調查,還原出這位神秘富豪的真實情況。
一鳴驚人
陳發樹成為公眾人物,是因為他參股中國第一大金礦——紫金礦業。新華都集團是紫金礦業的第二大股東,陳發樹直接和間接持有紫金礦業的股份達14.1%(20.6億股),以5元的股價計,僅此一項投資,陳發樹的身家就逾100億元。
成敗論英雄。當陳發樹因紫金礦業一鳴驚人之后,一些媒體開始對陳發樹的“戰略投資眼光”推崇有加。坊間盛傳,陳發樹當年一次機緣巧合,認識了紫金礦業的掌門人陳景河,紫金礦業改制時,陳發樹“果斷出手”,投資入股。
其實,陳發樹投資紫金礦業實屬無心插柳之舉。
“這是一種誤讀”,8月21日,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在廈門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稱,盡管陳發樹1997年就接觸到了紫金礦業,但當時國內的礦產行業并不景氣,陳發樹并沒有投資意向。
2000年,紫金礦業改制,向民營企業敞開大門,然而,陳景河帶隊到香港、深圳等地招商,最后無果而終,“人家對我們不感興趣啊。”
最終福建省政府出面,給新華都、恒興實業等省內知名民營企業“打招呼”,兩家企業的掌門人陳發樹、柯希平情非得已,雙雙入股。
未曾料到,正是這種“趕鴨子上架”,成就了陳發樹。2002年開始,國際黃金價格進入上升通道,2002年初每盎司黃金價格為270美元,6年后的2008年3月,這一價格沖破1000美元。
相伴的是紫金礦業利潤的直線躥升,和股東們的瘋狂分紅。去年僅從紫金礦業分紅一項,陳發樹就入賬1.5億元。
陳發樹在紫金礦業的成功投資得益于他的用人。
1997年,陳發樹結識了時任福建省體改委股份制與證券管理處處長的劉曉初。
兩年后,陳發樹開出優厚的條件,促使劉曉初棄政從商,加盟新華都。2000年,紫金礦業改制,劉曉初作為新華都的代表進駐,擔任副董事長。
劉曉初在資本運作道路上的嫻熟動作,使紫金礦業為陳發樹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