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國內真正意義上做風險投資的沒幾個,大部分都是在做上市前的增資擴股。”在廣州科學城一片青山環抱的寫字樓里,廣州海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明智不緊不慢地說。
作為目前廣州唯一一家私募創業投資基金的掌門人,理工科出身的李明智擁有著國內風險投資界少有的“工齡”——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一個偶然的機會開始做風險投資,到現在已近20年。漫長的投資經歷,令他懷揣與常人迥異的觀點,也有著許多業內人士無法理解的舉動。
醉心技術
除了海匯私募創業投資基金之外,李明智的團隊還管理著一家政府引導型風險投資機構——廣州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兩家風險投資基金目前總資產近20億元,參與投資的項目超過40個。但40個項目中有32個屬于初創期投資項目,所占比例達到80%,時間最長的已超過7年。這在國內風險投資界可謂絕無僅有。
“做中國真正的創業投資,與創業企業共同成長。”在記者找到的一份公司設立初期印制的宣傳冊首頁上,赫然印著這樣一行字。“我們主要投資于孵化期、初創期的技術創新型企業。公司從一開始就堅持這一理念。”李明智介紹說。
初創期+技術創新,這是李明智挑選項目的核心。但風險如何控制?漫長的投資時間是否會影響整個風險投資基金的內部回報率?
“風險實際上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高,只要做好風險控制,最起碼到目前為止我們所投資的項目,還沒有一個項目有失敗的苗頭。”李明智對于其他風險投資機構避而遠之的初創型企業,似乎情有獨鐘。“而在收益率方面,與發行上市前的增資擴股(PRE-IPO)不同,由于是初創期投資,所以我們入股時的溢價率就非常低,低廉的持股成本,保障了整體投資回報率。從目前來看,我們的回報率要高于一般的從事后期投資的風險投資基金。”
對于李明智所堅持的要挑選技術創新型企業投資,在國內風險投資界也頗有爭論。“原創性高科技在中國幾乎不存在。”一位頗有影響的風險投資人士曾對外公開宣稱自己更青睞具有技術創新能力的傳統企業和以拉動中國內需消費為主的項目。這種觀點也絕非一家之言,技術模仿或略有創新,銷售模式制勝是很多國內風險投資項目的現狀。
對于外界的爭論,李明智并未多說,起身從沙發背后拿出幾張花紋精細的四方皮革狀的東西,遞給記者,“你看看這個是什么?”“做沙發用的皮革吧?”記者用手折了一下。
“不是,是建筑用瓷磚。這是我們投資的一家企業的產品,以普通的泥土加上一些添加劑低溫制成的,更神奇的是這些瓷磚還可以再轉換成泥土。不僅各項性能指標與目前使用的建筑瓷磚毫無二致,且克服了現有陶瓷的弊端,完全環保節能,易于運輸和安裝。”李明智自豪地說:“這是世界上獨家專利技術。不僅這家,還有博云新材[30.82 -6.04%](002297)、吉必盛等,我們還有很多個項目的技術都是國際領先的。博云新材擁有的高性能炭航空制動材料的制備技術在2004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此前這個獎項已空缺了六年,而之后四年也一直空缺。我們投博云新材的時候還僅僅是個科研項目,技術也未獲獎,所以投資成本也是最低的。”
如何在魚龍混雜的項目中挑選出真正有市場潛力的技術?這也許是從事早期風險投資的最大考驗。很多風險投資者并非不愿意投初創期項目,而是不敢。李明智認為自己之所以能夠躲過暗礁,主要是有清晰的定位和良好的人才儲備。
早在公司成立之初,李明智就清晰地認識到不可能投資所有的行業,因此確定IT、新材料、生物工程及醫藥、新能源和環保產業等四大產業為投資方向,并按照這四大方向進行專業人才儲備。通過專業人才團隊,大大地提高了對項目技術含量評價的準確性。
對于一些同行敬而遠之的技術陷阱風險,在李明智眼里反而是一個安全屏障。李明智認為,風險投資從投入到最后的退出,整個過程都充滿了不可測性。但在諸多變量當中,只有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才能抗御難以叵測的風險。
“我們投資的廣州吉必盛項目,擁有世界一流的氣相二氧化硅生產技術。公司首家工廠在江西成功運行不久,就因為競爭對手的惡意打壓被迫關閉。第二家工廠設在吉林,但2006年吉林石化爆炸,又把工廠炸了個干凈。兩次遭遇讓公司瀕臨破產倒閉,當時我們都認為這個項目要失敗了。但正是因為有核心技術,通過提供技術服務,企業又迅速站了起來,目前已擁有吉林、江蘇、四川三大生產基地,成為國內產量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氣相二氧化硅產品供應商。”[page]
參與經營
“如果還要我們擼起袖子,參與企業日常經營,這樣的企業我們堅決不投。企業的管理團隊如果連我們都不如,我們為什么還要投資?”深圳一家風險投資機構的負責人如是說。這種說法并非一家之言。國內風險投資界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是風險投資在選擇投資項目時,首要的是企業家及團隊。
“把人派駐到企業去。”李明智的行為再次異于同類。他在所投資的40個項目中大多委派人員參與到經營當中,幫助企業完善財務、營銷、人事等部門的日常運作。他甚至認為風險投資機構除了有資金之外,更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在于“能為企業提供增值服務”,這是未來風險投資機構的一個發展趨勢。對企業進行診斷,然后對管理制度和團隊進行完善,就是一項最重要的核心增值服務內容。
李明智挑選項目的標準主要有三點。第一是技術,第二是技術是否有市場,第三是企業家是否有開放的胸懷。在李明智眼里,一個企業要獲得投資,企業家只要擁有一個開放合作的心態就足夠了。“其他不足的地方我們可以一起來逐步健全嘛!”
在李明智看來國內目前風險投資界,大家之間互相拼的是關系,進行的是簡單的價格競爭。表現在現實中就是風險投資機構拼命和政府拉關系,找到一個比較成熟的可以IPO的項目,就互相打價格戰,看誰的報價高,完全喪失了風險投資本身的價值,更像一個投行的行徑。風險投資存在的意義在于幫助那些有技術和市場前景的企業,發展壯大,最終實現企業、風險投資、社會多贏的局面。而不是單純的在企業成功之后,去分一杯羹。[page]
憂慮現狀
“創業板推出的目的也是扶持國內有發展前途的企業,而不是為了給風險投資機構一個分享增值盛宴的機會。”談到此,李明智表現出一絲憂慮。
目前創業板火爆,市盈率高企,這必然會導致國內一大批專門從事PRE-IPO的風險投資機構加劇價格競爭,最終入股企業的成本會大幅度提升。而一旦創業板炒作熱情退潮,投資者看到了巨大的風險不足以支持成長性時,市盈率將大幅下降,一些風險投資機構自然深套其中。李明智的擔憂,并非沒有道理。
當一個群體在社會分工中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時,等待他的只有淘汰。在李明智看來,風險投資對國家和社會的意義重大,除了風險投資機構自身要走出誤區之外,國家應給予政策性的扶持和引導。美國經濟之所以能幾經浮沉,但總能峰回路轉,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技術創新。而美國技術創新不斷的原因在于有世界上最活躍的風險投資,能夠在市場不斷發現和扶持創新性技術。中國依靠財政撥款的科研院校,很難產生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術創新。中國要想實現真正的強國夢,必須重視和發揮創業型風險投資的作用,并給予財政稅收上的優惠政策。只有調動全社會的資源參與到技術創新上去,這個國家才有強大的理由。
對于國內風險投資行業急功近利的做法,也有業內人士認為主要是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自身性質決定的,畢竟與政府引導基金不同,有時間限制又有業績壓力,不可能做太初期的項目。
對此,李明智并不否認,但他認為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同樣可以進行投資成長初期的高科技項目,這樣一來可以降低培育期的風險,二來可以降低投資成本,獲取更高的投資回報?,F在國內很多風險投資資金的誤區是投一些已具備上市標準,屬于成長期后期的企業,這樣雖然沒有了成長期的風險,但也喪失了長期收益,同時存在著巨大的退出價格風險。“現在很多風險投資的風險,已經不是成長的風險,而是企業上市之后的價格風險。”
李明智的一家之言或許并不能揭示未來,但能給我們一些反思。畢竟在把“風投”當“瘋投”的年代,多一些冷靜總是好的。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