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旗輝
文化之于商業模式,有時就像空氣,失去的時候才能深切感受到。某一種商業模式在既定環境里取得了成功,但在另一種文化層面下就可能發生變異。
第一,不同的文化基因締造不同的商業模式。
比如美國人強調創造性破壞,往往會對傳統的商業模式進行反叛,可以說美國文化催生原創的、帶有顛覆性的商業模式。而中國則不同,文化的二元化結構也很突出,更多的商業模式創新不夠,企圖走鋼絲,模式的內在結構缺乏均衡性,在各種資源進入到銷售終端的環節,這種過程中的失衡,我們不能說沒有文化基因對我們商業模式的影響。
第二,商業模式的成功,往往就是能在文化紛繁的亂麻中抽絲出簡明的商業邏輯。
比如說我們的信用體系,在大的文化背景上講是有深層次原因的,而信用體系的建立也是一個比較長的系統工程,但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可能會在局部實現突破,能把那些文化的東西、復雜的事情均衡化。阿里巴巴模式就是一個例子,它的核心在于構建了一個合理的,契合中國人習性的信用激勵與懲戒體系,正因為這個信用體系的成功,它的交易平臺就成功了,模式非常清晰。
其實,我們的許多商業模式創新,并沒有超越傳統的產品服務界限,而是去理順復雜的文化糾葛。比如說廉價航空的創新,它出售的仍然只是標準的航空座位,但建立了一種全新的點對點式航線系統,把坐飛機出行變得平民化。而麥當勞、肯德基出售的依然是食品,但它傳遞的是一個現代社會快節奏的文化生活方式。
第三,好的商業模式傳遞出文化的普世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商業模式的跨文化整合是一個永遠繞不開的問題。有遠見的企業家,打造的商業模式總要去接受全球尺度的檢測,也就是要接受不同文化的檢測。
我們看到,總有一些商業邏輯是全球共通的,在商業模式全球復制與裂變的今天,一種通行世界的主流商業邏輯以及背后的文化,也得到廣為傳播,比如不同地區商業模式的演變,商業模式中對個體的尊重,那些內在邏輯中,總有一些我們普遍接受的文化基因。
作者系商界傳媒集團總編輯
(此文為在“第五屆(2009)最佳商業模式中國峰會”上的講話)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