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修了信息快速公路,而我們則是建了運輸團隊,還在各地建立了倉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是互聯網的物流公司。”
劉再德的辦公桌有些雜亂。桌上橫七豎八一摞書,其中一本米黃色書皮的《毛澤東選集3》很是顯眼。一只紅色的雀巢咖啡杯—就是買雀巢咖啡時贈送的那種杯子,裝著半杯墨汁,毛筆斜靠在杯壁上。在北京快網不足500平方米的辦公室中,掛著劉再德的5幅書法作品,字體大氣瀟灑,讓這些堅硬的企業的目標和口號,變得溫潤、柔和起來。
你很難想到,年近50的劉再德,是一位互聯網行業的創業者,他現在的身份,是北京快網CEO。僅僅從他辦公桌上的物件來看,也很難想到,劉再德是一位標準的互聯網精英,曾經的硅谷技術狂人。
算上去,北京快網是劉再德的第四次創業了。“曾經上過市,垮過臺,還被人收購過,在資本市場上也來回過好幾次了。”劉再德不時會調侃幾句,親歷互聯網歷史的這些豐富的經歷,讓他的心態年輕而平和,“但這幾次創業,我的方向一直沒有變,一直都是在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及其相關領域。”
北京快網成立于2006年,公司創建當年,北京快網就實現了盈利,現在快網的主要任務是擴大規模。2008年、2009年,快網連續兩年的增長率超過200%。北京快網目前已經成為這個行業中發展最快、最有潛力的公司之一,2009年新浪等四大門戶網站全部成為快網的客戶,行業中只有快網一家做到了這一點。加之在CDN核心技術Cache上的突破,快網在行業中領先的格局已經形成。北京快網位于東四環的辦公室裝修很簡單,“我們根本來不及裝修,因為才到這里不到一年,工位已經不夠了,今年馬上要換新辦公室,估計人員要增加一倍。”劉再德說。
2008年5月,快網引入了第一輪融資,投資方為專注于互聯網投資的德豐杰。劉再德透露,2010年,快網將引入第二輪風險投資。如果不出意外,2010年“快網保持200%的增長率問題不大”。“我們的基數小,整個行業也不大,規模上我們肯定在前三名??炀W雖然成立時間晚,但是卻抓住了行業轉變的重要時機。”劉再德說。
“這跟中國的國情有關系。以前中國的許多網絡公司都傾向于自己來做CDN,而美國的公司傾向于交給專業的公司做,所以美國能出現Akamai。”劉再德說,“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現在中國的CDN行業已處于爆發性的增長階段。”一個標志性的事件是,2009年10月,成立于2000年的網宿科技在創業板成功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個CDN上市公司。
互聯網有一條著名的“8秒鐘”定律,大多數網民不會耐心等待8秒鐘打開一個網頁。早在十多年前,網絡的“8秒鐘魔咒”已經催生出CDN行業。在美國,成立于1998年的Akamai已經成為CDN巨頭,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0%-30%;但是在中國,CDN的市場才剛剛開始。
促使中國CDN行業發生轉變的因素有很多,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成本。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統計,互聯網的內容每12個月翻一倍,這樣呈幾何級增加的內容給網站運行速度帶來了很大的挑戰。“網絡的內容就像是一場秀,如果去的人太多,某個地方肯定會交通堵塞。一個辦法就是把內容分散到各地,各地網民可以就近獲取。但如果現在網站去買設備、自己做CDN,那么成本會很高。而我們在全國已經有150多個網絡節點。”劉再德說。此外,目前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已經發展壯大,而中國的互聯網又存在移動、聯通、電信、教育網等多種不同的網絡對接不夠良好的問題,加快網絡速度、為用戶更好地傳遞信息的需求日益凸現。“電信、網通這些大的運營商是修了信息快速公路,而我們則是建了運輸團隊,還在各地建立了倉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是互聯網的物流公司,或者說是快遞公司。”
更大的機遇來則自于時代背景。視頻網站、網絡游戲、電子商務等網站的興起,以及3G時代的到來,使得網民對帶寬的需求、信息流量分發的需求驟然增大,這正是CDN的機會。2009年網絡游戲有40%的增長,這個數據足以說明CDN可以想象的市場空間。此外,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來中國,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也將走出國門。“這種跨國之間的互聯網信息配送也將是中國CDN行業的機會。”劉再德說。
“從更長遠的眼光來看,世界互聯網的服務中心會轉移到中國,就像制造業中心轉移到中國一樣,這是大的趨勢。”劉表示,因為CDN是技術型的、也是勞動密集型的行業,人力成本是主要的成本之一。由于中國的人工相對便宜,久而久之,這種優勢最終會顯現出來。“Akamai并不可怕”。
快網與行業中其它公司最大的差別,就在于其更具備國際化的視野、資源和格局。很大程度上,這些都是劉再德帶來的。劉并非快網的創始人,快網的3位創始人很年輕,都曾經是網宿科技的團隊成員。有感于公司要在CDN行業做大,需要更加國際化的眼光和更資深的人,這三位創始人力邀劉再德加盟。很多創業者因為自大或者不愿割舍自己的利益,往往會固步自封,排斥外來推動力,由此導致創業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但快網很輕松地跨過了這個坎,三位創始人在公司分別負責技術、市場和日常管理,而劉再德則總攬全局,把握著公司方向性的問題。2008年劉再德加盟之后,快網200%的成長速度已經能夠證明這三位創業者的睿智,以及快網管理層的凝集力和戰斗力。
劉再德坦言,自己第一次創業、第二次創業,基本上還是一個純粹的技術人員,對資本、市場、管理、企業文化等的理解很有限。第一次創業他只負責技術,另外一個朋友負責市場,而與資本相處的一些不愉快也是他進行第二次創業的原因;第二次創業他開始全盤負責,但最終沒有躲過互聯網泡沫;第三次在Speedera的創業和快網一樣,屬于半路出家,受邀加盟。這些年的積累下來,“現在我對資本、市場等等的認識已經很深刻,但在技術上好像是退步了。”劉再德開玩笑說?,F在他已經不用再做具體操作性的技術工作了,但公司技術的方向牢牢地掌握在他手中。
“我是個學習型、創業型的人。”劉再德說,“其實后來在Akamai的待遇、平臺都不錯,但是我感覺空間太有限了,所以又出來創業。”在互聯網這樣年輕的行業中,要找到年齡比他更大的創業者,恐怕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