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36條是空中樓閣 民企對新36條不興奮

2010-06-09 19:15:41      李斌
5月13日,國務院頒布的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的“新36條”,被專家稱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三次重大制度改革”。但是,“新36條”的出臺,并未刺激民間資本興奮的神經,市場彌漫著觀望和憂慮情緒。

  曾幾何時,關于鼓勵和擴大民間資本投資的重大決策及相關政策并不少:1992年,十四大提出“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的多種經濟成分可以自愿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經營。”

  1997年,十五大提出“個體和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2年,十六大提出“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2005年2月,國務院頒布“非公36條”,被輿論認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專門針對私營經濟發展的綜合性、歷史性政策文件。

  一時間,非公經濟“激情燃燒”。民營航空公司奧凱、春秋、鷹聯相繼飛上藍天;由30余家民營石油企業聯合組成的“中國民間石油航母”——長聯石油公司也準備揚帆起航。然而,由于新制定的行業準入門檻奇高,長聯石油成立半年多都沒有拿到經營原油和成品油所必須的各項證照。

  就在“非公36條”頒布三個月后,商務部發布了《成品油批發企業管理技術規范》、《成品油倉儲企業管理技術規范》的兩個征求意見稿。就是這兩個《規范》,讓眾多民營批發油企、加油站紛紛關閉,或轉賣給國企當了“二奶”。而之前曾蓬勃興起的6家民營航空公司,至今大多未逃過被國企收購或破產的命運。

  時隔五年,“非公36條”不但沒有推動非公經濟快速發展,反而讓眾多民企對于那段經歷不堪回首。

  難怪,“新36條”的出臺,讓民營企業再也興奮不起來,因為它們深深體會過“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痛苦。

  長期致力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全國工商聯,最近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民營企業家的意見,力爭這次能真正落實“新36條”,不要像五年前的“非公36條”一樣,再次成為空中樓閣。

  然而,要擴大民營資本的市場準入,就不應該設立那么多條條框框來進行行政管制。

  對于市場準入的行政管制,在經濟學中有一種“抓手”理論。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勒的論述就是,行政管制是為行業壟斷企業而存在的,已占據壟斷地位的企業不愿意新手擠入,降低它們的既得利益。

  按照施萊佛和維希尼的論述,行政部門之所以熱心設立各種準入許可和其他管制,是因為申請和審批過程以及有可能違規行為的調查過程給掌權人提供了“尋租”機會。行政部門就像公路上的收費站,100公里的高速路本來設一兩個收費站就足夠了,但實際上,公路經過的每個村鎮都要設自己的收費站,都要“伸手抓一把”,最后會產生對社會最糟糕的結局。

  既然行政管制最后都變成了更多的“尋租場”,掌權人就不會退出行政管制。那么,再出臺更多的“36條”,憑什么讓民企每次都當真呢?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