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企熱盼資本
繼電子、通訊、信息等行業已經進入資本時代后,作為農產品的茶葉也開始受到了資本的關注。2009年初,在香港上市的中國礦業資源集團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已經完成對King Gold股權收購事宜,將成為武夷星的實際控制人,總計購買King Gold 80%的股份,總價6.4億港元,其中5億港幣為現金,剩余部分以股票折現。同時,星愿(中國)和星愿(香港)將改組為King Gold全資子公司,星愿(中國)的前身就是位于福建武夷山的武夷星茶業有限公司,于2007年9月改制而成星愿(中國)。去年5月,龍潤茶集團有限公司在香港主板市場正式上市,成為中國大陸、香港第一家茶業上市公司。龍潤普洱茶集團上市緣于著名的火箭股份看好中國茶業市場,火箭股份向龍發制藥注資5300萬港元,并以1.6億港元收購龍潤茶業有限公司后更名為龍潤茶集團有限公司,由藥業主攻茶業市場。這只是目前中國茶業行業資本運作比較成功的兩大案例。
去年以來,繼上述兩家企業成功與資本市場進行對接后,更多的茶葉企業開始萌動融資的念頭,尤以福建省茶企表現最為強烈。作為我國茶葉種植大省和茶類品種較為豐富的福建省,近年來涌現出了一批在生產、加工、營銷等方面起點高、基礎扎實的企業,這些企業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受到了資本短缺的困擾。去年,安溪縣政府就積極組織八馬、安溪鐵觀音集團、日春等5家骨干茶企以參加香港國際茶展為契機,醞釀啟動茶業國際合作發展新戰略,吸引海外資本,推動茶企境外上市。“安溪鐵觀音神州行·香江行”活動在港舉行期間,安溪方面拜訪了香港貿發局總裁林天福,暢談了安溪茶業走國際發展戰略的設想,并向香港資本運營商發出邀請,歡迎他們到安溪共商合作發展安溪茶業大計,香港方面對此給出了積極回應。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安溪鐵觀音經過此次香港之行引起了傳奇投資人黃健華的注意,這位NBA華人老板很快與香港金保利集團董事長洪祖杭等人一起親赴安溪參觀、考察,尋求合作商機。
福建省品品香茶葉公司作為一家主營白茶的企業,今年以來也受到了風險投資公司的關注。據悉,風投公司已經對品品香公司進行了考察,但還沒有最后簽訂協議,有些合作的細節尚在談判之中。品品香茶葉公司總經理林健表示,企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亟待資本的介入,這對于建立比較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整合企業資源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業內傳聞的浙江、安徽、河南也都有茶企在積極運作融資上市之事,記者在采訪這些企業時,卻沒有給予正面回答。
投資方尚在觀望
大部分茶葉企業對資本已經垂涎三尺,但茶業企業的融資之難讓不少企業望而卻步。近兩三年以來,盡管坊間流傳著茶界不少著名企業都在積極運作融資上市之事,而結果也只有福建武夷星茶業公司和云南龍潤普洱茶集團公司成功進行了融資。于2007年就紛紛炒作進行上市融資的云南龍生普洱茶集團,至今也沒有成功,作為最早運作準備上市的茶葉企業,2007年,云南龍生公司引進了深圳創新投資集團公司5500萬元的風險投資。記者在致電深圳創新投資集團公司時,公司有關人士表示確實對龍生集團進行了風險投資,但上市的進展情況卻不予回答。
據了解,企業融資的方式很多,包括銀行貸款、 吸收投資、發行股票或債券、租賃融資、抵押借款。茶葉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銀行貸款、抵押借款等方式已經難以適應茶企業大鱷們的需求,他們需要更多的資本進行快速擴張。記者了解到的情況,目前正在進行積極運作融資的企業大部分采取的方式是先吸收風險投資,然后進行上市融資,這才是茶企大鱷們的最終選擇,但也是一條非常艱難坎坷的道路。
據北京一家投資公司不愿透露姓名的部門經理介紹,自上世紀90年代在中國興起的風險投資,大多關注的是電子信息、環保、鋼鐵等利潤率回報較高的產業,近幾年以來,風險投資開始關注農業。而茶葉除具有大農業的共性外, 還具有文化、藝術個性,這也是更多投資公司關注茶葉的主要原因,特別是2007、2008年普洱茶炒作較熱的時期,許多投資公司蠢蠢欲動。而北京另外一家投資公司萌動投資茶葉的念頭是公司里大部分人都喜歡喝普洱茶,在連續參觀了兩屆在北京舉辦的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之后,開始研究茶產業并有針對性的考察茶企,最終結果是放棄了在茶產業的投資。問及原因,該公司的有關人士毫不隱諱地說:表面看上去,茶葉需求旺盛,零售利潤高,而事實上茶葉行業的內部競爭異?;靵y,產品沒有標準,競爭不規范,而作為投資公司來說,導致放棄投資的核心問題是茶產業鏈條過長,從基地到終端消費,橫跨產前、產中、產后,而不知道將資金投向哪一端,此外,茶企業整體團隊素質偏低也是投資方擔憂的問題。
來自青聯投資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2009年間,有69起創投或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投資農業企業案例,涉及金額約合50億元人民幣,創投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在現代農業領域中的投資案例和投資金額快速增長,特別是2009年中國股市開通的創業板,出現了重點扶持“新農業”領域企業上市的導向,引導更多創投和私募股權機構投資現代農業企業。即使這樣,在69起投資農業的案例中也僅有深圳創新投資云南龍生集團一起是茶業,且最終成敗還不得而知。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開始關注茶產業,但真正能否投資茶業,在采訪的幾家投資機構中都表示不太確定,因為至今沒有一起投資成功的案例供參考,這也導致投資機構尚在觀望之中。
尋找合適的融資之道
融資在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非常重要,但并不是每家茶企都適合融資。對于茶企中掀起的融資之風特別是上市之風,福建八馬茶葉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榮溪并不持完全肯定的態度,他認為茶葉是冷銷品,不是快銷品,茶葉市場的容量有限且來得很慢,企業要考慮的是資本運作后錢用來干什么?開茶山?恐怕難于有效益。開茶店?投入大,如果單店營業額上不去,開一個虧一個。大肆做廣告?廣大消費者會心動嗎?你能把又便宜又有關系的小品牌的茶葉市場奪過來嗎?融資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由之路,不可盲目跟風而上。八馬茶葉公司經過17年的積累,無論在基地建設、產品品質、營銷網絡構建等方面均已成熟,所以才開始資本運作,其主要目的是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
1984年,中國茶葉流通體制改革,茶葉市場開始逐步放開。很多茶企從單個茶農闖市場起步,靠自有資金積累發展。雖然經過大浪淘沙,然而相比市場競爭充分的行業,茶行業市場化步伐非常緩慢,留下來的大多數茶企仍然是小企業。由于茶葉行業門檻較低,在企業的初始階段,資金顯得并不重要,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隨著市場的激烈競爭,產品的品牌建設、營銷渠道的打造等成了企業必須解決的問題,資金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青聯投資公司的徐經理認為,對于不同基礎的茶葉企業應該通過不同的渠道來融資,不要一味都追求風險投資和借殼上市,這對于那些茶葉行業基礎扎實、規模較大、品牌知名度較高的企業相對比較容易一些。其實,有些茶葉企業更適合于走銀行貸款、抵押借款的融資之路。今年年初,北京更香茶葉公司就通過商標抵押獲得了北京銀行800萬元的貸款。由于茶葉企業自身規模較小,雖然有些地方銀行已經放寬了對中小企業的審核標準,但銀行給予符合條件的茶企的貸款額度還是非常有限,大多限于幾十萬元或一兩百萬元,對于那些茶企中的大鱷們來說,這點貸款額度就顯得微不足道了,根本無法滿足他們快速發展壯大的需求。這些企業更適合走吸收投資、發行股票或債券之路,這種方式獲得的資金額度至少在5000萬元以上。
由此看來,資金對于企業的發展固然重要,但企業發展到什么程度開始融資、適合采取哪種融資渠道,是每位茶企掌門人應該慎重考慮的。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