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星期前,《連線》雜志創始主編Kevin Kelly來到我們的辦公室。在他離開前,趁著在電梯門口等著合影的那一分鐘,我希望這位預言家想象一下20年后《連線》的樣子。在時間有限的時候,這是一個糟糕的問題,“但有一點確定的是,肯定沒有紙了。”Kevin Kelly說。
不光Kevin Kelly如此相信,這看上去也是媒體大佬們的共識。
第一本沒有印刷、只有數字版本的雜志《Project》已經在11月30日誕生?!禤roject》的內容涵蓋設計、娛樂、科技、時尚等各個領域,它目前只在iPad上發行,每月一期,每期2.99美元,今后還會推出針對Android或是其他平板電腦的版本。維珍集團總裁理查德·布蘭森在搶得第一之后說,“這不是爭奪,也不是戰爭,而是出版業的未來。”
除此以外,人們還可能在圣誕節前后看見一份名為《The Daily》的新報紙,它不會有印刷版,也沒有網絡版,你只能在一個地方看到,那就是iPad上。
盡管還沒有亮相,這份報紙已經收獲了比《Project》更多的關注,因為它將是默多克和喬布斯合作的產物。
100名記者(也有說法是150名)已經在紐約新聞集團大廈的第26層為它奮戰數月,新聞集團為其制定的第一年預算為3000萬美元(也有說法是已經花了3000萬美元)。同樣參與其中的還有蘋果公司的工程師,目的是確?!禩he Daily》從一開始設計的時候就更適合iPad這個新載體。
默多克正將滿腔熱情投入到這一新的iPad項目中。它的優勢在于,省去了印刷和發行費用,可以將更多成本用于營銷以及更為根本的內容生產—默多克一直堅信,消費者愿意為高質量的原創內容付費。按照業界的預計,2011年底前全世界將有4000萬臺iPad。而默多克期待,如果這4000萬用戶中有5%訂閱《The Daily》,那就已經是驚人的200萬份發行量。
很多人對此表示懷疑,這份每周0.99美元的數字報紙能否吸引足夠的訂閱用戶和廣告主,讓新聞集團贏回投資?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種擔心不無道理。在時效性上,《The Daily》會比現在的印刷版報紙略好,但也只是一天更新三次。從內容上來說,看看默多克為它招來的各路人馬,都是來自傳統媒體的記者,覆蓋所有領域,也許你就無法期望它與其他報紙有什么區別—哪怕它會比傳統報紙多一些視頻內容,但無非還是那些大家想不知道都難的文藝、政治、丑聞、八卦以及圍繞它們的各種評論。
除了內容,用戶們還會期待它能夠具備一些人性化的特質,比如交互性、社交性等等,而新聞集團可能缺少這樣讓用戶體驗變得有趣且友好的技術人才。這讓《The Daily》在無趣之外,還面臨著讓自己的用戶遇上糟糕體驗的危險,比如內容過多導致的下載時間冗長,或者迷失在標識不統一、位置混亂的各種內容鏈接中—就像《Project》的用戶那樣。
而最戳新聞集團痛處的可能是,在互聯網上賣新聞賺錢的可靠模式都還沒有被發現,何況是剛剛出現的iPad。盡管默多克們已經把iPad看作紙媒的拯救者,但很殘酷,iPad排名前十的應用中有6款是游戲,新聞類應用的走勢并不樂觀。即使是最初大賣10萬份的《連線》也逐漸跌至3萬份以下。如果《The Daily》不受待見,這個完全押注iPad的報紙將給新聞集團帶來更大的損失。
然而默多克并沒有太多選擇。新聞集團的傳統出版業務正承受著廣告收入持續下滑之痛,盡管數字平臺上的收入仍然微薄、盈利模式不甚清晰,但與其絕望地等死,不如繼續嘗試在數字平臺上尋找突破。3000萬美元雖然不是個小數,但默多克賭得起,也不得不賭。
當然,他并不只有這一張牌。
Project Alesia是新聞集團在去年底推出的一項計劃,矛頭直指谷歌—Alesia是發生在公元前52年的一場著名戰役,愷撒以少勝多擊敗高盧軍隊,默多克則希望用Project Alesia將新聞集團生產的媒體內容與其它出版商捆綁訂閱,號召其他媒體集團一起向免費新聞發起進攻。
這個計劃同樣獲得了3000萬美元的投資,隨后是很長一段時間的沉寂。曾經有傳言說喬布斯說服默多克放棄了Project Alesia而啟動《The Daily》,但現在看來默多克并沒有這個打算。
在11個月底的一次會議上,默多克的兒子詹姆斯·默多克再次談起Project Alesia。這個項目仍在推進之中,并且其第一階段的成果已經快要可以亮相。他表示這和《The Daily》并不沖突,Project Alesia的核心是新聞聚合,將所有媒體內容整合到一起,能夠“有效降低新聞生產成本并且促使人們購買新聞”,而這和終端并沒有多大關系。
其實iPad上已經有了這樣的新聞聚合服務,例如Flipboard、Pulse或是Fluent News。從《華爾街日報》到CNN到BBC到路透社到《福布斯》甚至網絡雜志Slate和八卦網站TMZ,Fluent News集中了各大媒體對熱點新聞的報道,并能在第一時間推送給用戶,用戶可以看見同一主題下不同媒體的報道角度。
但對這些媒體來說,被某個第三方App整合還是被新聞集團整合,或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對于Project Alesia,新聞集團現在只能依靠自己旗下的資源,找不到更多感興趣的同盟來貢獻他們的新聞內容,這無疑會讓其的效果大打折扣。
Next Issue Media(NIM)是默多克的另一張牌。這家公司由美國四大出版集團康泰納仕、時代華納、赫斯特以及Meredith在去年11月底共同宣布籌建。新聞集團在一個月后加入,默多克很快占據了主導地位。
[page]
這又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作為五家出版集團的數字期刊聯盟,NIM被形容成一個數字報亭,人們將可以從這個統一的數字出版平臺上購買或者訂閱任何期刊,無論你是打算在哪種終端上看它們,智能手機、電子閱讀器、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還是平板電腦;無論你打算只訂閱數字版、捆綁訂閱印刷版和數字版、還是只偶爾購買一期數字版。
但這也又是一個推進緩慢的計劃。在NIM的董事會里,五個股東每家擁有兩個席位,每個股東旗下都有為數眾多的媒體資源,如何平衡自身與聯盟的利益,這無疑是個糾結的問題。NIM最初曾預計在今年上半年就能推出產品,但至今仍不見蹤影。新的時間表被定在明年年初,如果這個日子繼續被推遲,也絲毫不會令人感到驚訝。
拖累NIM進度的還有一個原因。雖然iPad帶來了雜志業的革命,但它也控制了這個渠道的主動權。出版商們抱怨蘋果公司的條款對自己有太大限制,還拒絕提供用戶的訂閱信息,這讓出版商們惱火不已。NIM在11月中旬宣布,將于明年初推出的產品將只在Android終端上發布。這被視為出版商們向蘋果公司施壓的一個信號,他們希望通過發布基于Android的產品來爭取更多談判籌碼。
但問題是,開發基于Android的產品在技術上難度更大—盡管已經有一些基于Android的平板電腦上市,但這個系統并沒有針對平板電腦的使用進行優化。除了系統本身的性能問題,Android終端沒有統一的產品標準,不同廠家的產品有不同的長寬比例,這些都讓出版商們不知所措。英國《金融時報》已經在Android上推出了自己的新聞訂閱服務,該應用程序主要以HTML5形式呈現,不同型號的Android平板產品被看成大小不同的觸摸屏幕,這似乎解決了問題,但也意味著在Android上提供的媒體服務將以網絡為中心,出版商們可能因此無法啟動按內容收費的方式,或者要在收費模式上耗費更多的精力。
NIM現在已經開始妥協,對產品發布平臺松了口,而蘋果公司仍然不動聲色。
《The Daily》可能仍然是新聞集團最靠譜的一張牌,因為它有喬布斯的支持—對默多克來說,這很難說是個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傳言稱未來的iPad將內置《The Daily》,果真如此的話,它無疑是迄今蘋果公司與其App Store中的媒體內容產品最為深入的一次融合。
對蘋果公司來說,它目前大部分的銷售收入來自于硬件設備,但隨著市場逐漸飽和競爭日益激烈,大幅增長可能會變得非常困難。例如曾經的明星產品iPod,在2010年只有2%的增長。喬布斯知道蘋果公司需要新的利潤增長點,而媒體生意幾乎是水到渠成。
雖然沒有生產任何媒體內容,蘋果公司也有50億美元的收入來自于媒體內容銷售,在其總收入中占比大約30%。而根據普華永道的估計,這個市場的整體規模達到1.3萬億美元。對于喬布斯來說,廣闊天地大有所為,他只需要找到一個同樣激進、希望大批消費者養成付費習慣的媒體人。名單上只有默多克的名字。
這兩個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擅長利用自己的能量影響消費者行為并進而影響整個行業,哪怕這需要花上一點時間。
這是《The Daily》最大的機會。
The Daily沒戲的8個理由
1反應遲鈍,一天只更新3次,新聞變舊聞,內容無新意。
2新聞集團過去在數字媒體領域的戰績乏善可陳,例如Myspace。
3會有更便宜的替代品,例如iPad版的《華盛頓郵報》或是CNN。
4缺乏技術精英,難以保證有趣、友好的用戶體驗。
5沒有導出到外部的鏈接,這意味著所有內容都得慢慢下載。
6也不允許來自外部的鏈接,這意味著no social sharing。
7這是一份美國報紙,但iPad用戶不是只居住在美國。
8只在iPad平臺發行,可能降低對廣告主的吸引力。
[page]
The Daily有戲的8個理由
1并非所有人都有信息饑渴癥,仍然有人覺得每天看幾次甚至一次新聞就夠了。
2大多數iPad用戶都比較有錢,未來一段時間仍將如此,這部分人更愿意付費。
3未來是平板電腦的時代,或者說,各種屏幕的時代。
4互聯網也有自己的麻煩,《連線》雜志說,The web is dead。
5默多克愛報紙,而且他的錢包足夠給力,可以賭上一長段時間。
6 iPad可能內置The Daily。喬布斯和默多克現在是一伙的。
7這兩個人都有足夠的能量對人們的消費行為直至整個行業產生影響。
8就算The Daily不成功,也可以給新聞集團的其他產品提供經驗教訓。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