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歐洲別把股權看得太重

2010-12-29 13:20:45      倪軼容

  ——訪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李金珊

  本刊記者 倪軼容

  “如果用一個網絡游戲的術語來說,那么,目前在歐洲進行投資的中國企業家們,還處在beginner(入門級別)的狀態?!崩罱鹕航淌诘狞c評,有些一針見血的犀利。

  作為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浙江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主任,李金珊常年從事中歐經濟、貿易的研究。在采訪中,李金珊歷數了中國企業家在投資歐盟過程中的幾宗“罪”,包括過分看重對于股權的占有、只埋頭賺錢,不熱衷社區活動、公益活動,導致總是游離在主流社會之外,等等。

  并購關鍵在于消化吸收戰略資源

  《浙商》:你認為,在投資歐洲的過程中,中國企業目前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李金珊:一個是貿易壁壘問題。畢竟中國和歐洲的社會制度不一樣,和日本、韓國這些國家相比,中國遭到的阻力會更大一些。另外一個是文化差異的問題,一些中國企業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

  如果從企業本身來說,我覺得中國企業在投資歐洲,尤其是進行并購的時候,存在著一個誤區,就是把股權看得太重了,特別在乎對于股權的占有率。

  《浙商》:可是股權就意味著話語權、經營權,難道不重要嗎?

  李金珊:這也是大多數中國企業的看法。但是事實上,歐洲的企業制度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了,慢慢呈現出一種資本所有者和經營分開的情況。很多時候,股東只是企業的投資者,而經營者才對企業掌握真正的控制權。股權擁有者和經營者,在公司里甚至可能是兩套班子。所以,在歐洲的公司里,股權的意義并沒有在中國那么大。

  《浙商》:最近浙江企業在海外并購中表現不俗,比如吉利收購沃爾沃;此外,浙江三家民營企業組團收購了法國汽配制造名牌企業泰樂瑪汽車制動系統公司。他們的并購,算是比較成功的吧?

  李金珊:他們的并購,看起來確實比較全面:除了股權,他們把相關品牌的商標、技術等都一口氣拿了下來。但是坦白地說,他們能在多大程度上對這些戰略資源進行消化吸收,他們在海外的經營情況究竟如何,還真不好說。

  要評價一個并購是否成功,企業家可以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首先,你是否了解該國的法律體系和社會習俗?第二,通過并購,你拿到了相關公司的多少戰略資源?包括技術、海外市場等。其次,你是否和海外公司的高官團隊磨合好了?你們能互相適應彼此的管理風格嗎?最后,你自己的團隊多大程度上滲透到了相關公司的各個部門?這些部門是否都能全力配合,為你服務?很遺憾的是,絕大部分企業家認為,從在并購協議書上簽字的那一刻開始,這個海外公司就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其實這些問題都沒有想清楚。這樣,到頭來,其實你只是在為這個公司不停注入資金,維持它的運轉而已。

  《浙商》:你接觸的中國企業中,有沒有在歐洲投資比較成功的?

  李金珊:我們對于歐洲的投資才剛剛開始,基本上所有的企業都處在摸索、嘗試的階段。應該說,華為在歐洲的投資是相對比較成功的,這可能和它們做的是高科技產品,門檻高、有專利有很大關系。但是,當我們去歐洲拜訪華為的時候,發現他們也是一肚子苦水。華為在歐洲有600名員工,其中60%是歐洲本土的員工,在團隊合作、市場開拓等等一系列問題上,他們也還在磨合期。

  歐洲并購需要“務虛”

  《浙商》:中國企業主要在哪些方面不能和歐洲社會融合呢?

  李金珊:一個是企業文化問題。歐洲企業大多數都有著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如果他們來中國投資,就會把自己的企業文化一起帶過來,從而影響中國公司,用同一種企業文化,形成一種凝聚力。但是中國企業很多是沒有企業文化的,他們去收購歐洲企業,在歐洲投資,就沒有辦法帶一些“軟”的東西過去,從而無法在短時間內形成一種團隊向心力。一些在歐洲進行并購的中國企業家,就是因為這樣,既沒法和“洋高管”團隊很好合作,又無法讓自己的團隊滲透到并購公司中去,最后費神費力,反而使得兩個公司的業績都大不如前。

  《浙商》:涉及到企業文化,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了,似乎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

  李金珊:是的?!捌髽I文化”這個詞,這兩年來也被說濫了,但是究竟什么是企業文化,也很難三言兩語就說明白。有人可能覺得這個有點“虛”,我想說,我對中國企業家的務實精神是很認可的,但是要在歐洲做生意,僅僅務實是不夠的,有時候還需要“務虛”一下。

  《浙商》:怎么個“務虛”法呢?

  李金珊:在海外做生意的中國人,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抱團,漸漸自成一個小社會,但是這個社會,往往是游離在主流社會之外的。很多外國人對中國企業家的印象就是“只會埋頭賺錢”,認為他們對于公益活動、社區活動不夠熱心,這樣其實很不好。想要在西方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首先必須是一個心系社會的人,并不是說你一定要捐多少錢,但是你一定要表現出對社會公益事業的足夠關心和熱愛。

  因此,我建議中國的企業家從自己的小圈子里走出來,多多參與社會活動。這里我特別要推薦中國企業家加入當地的行業商會。

  歐洲的商會和中國的不一樣,它們是獨立運作的機構,可以為企業家提供很多有效的信息和包括人際關系、投資機會在內的一系列資源。而且商會的門檻也不高,交會費就可以進入。這樣,中國企業家們就慢慢找到了進入歐洲主流社會的途徑。

  老歐洲的新商機

  《浙商》:那你覺得,投資歐洲最大的商機在哪里?哪些企業適合去歐洲投資?

  李金珊:歐盟和中國存在著互補:他們在技術上比較強;而我們在生產上,尤其是生活日用品方面比較強。今后,對于中國企業家來說,投資重點應該逐漸落在技術密集型產業,特別是那些高新技術含量大、產品附加值高的行業上。因為歐盟的貿易活動以區域內循環為主,外部循環為輔,實行嚴格的有差別的內外政策。一些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企業直接去歐洲投資,就可以繞過貿易壁壘,直接獲得海外市場。比如海爾,就直接在歐洲設廠,效果還是不錯的。

  《浙商》:你對投資歐洲的前景怎么看待?

  李金珊:還是比較樂觀的。我覺得中國企業家的學習能力特別強,通過不斷走出去,不斷學習,他們不足的地方肯定會慢慢有所改善。另外,我們還有一個“后發優勢”,看看我們的鄰居:韓國、日本,他們在走出去的路上也遇到過種種困難,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寶貴的教材,讓我們今后少走彎路。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