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的二十年,中國如何從一個經濟大國變成一個強國,從內在的軟件提升,與公益慈善是分不開的
整理/本刊記者 蘇東
當《中國慈善家》記者提出采訪要求的時候,李連杰靦腆地笑了。那一刻的他,絕不像一個久經“秀場”的演藝大師。
從11歲開始,連續5年獲得全國武術比賽冠軍,18歲因為《少林寺》一夜成名。所謂“出名要趁早”,也許沒人比他更幸運了,但他現在卻將慈善作為終生為之奮斗的事業。從電影明星到慈善家的轉變,其間有怎樣的心路歷程,李連杰可謂如數家珍。
1997年,對生命的反思使他求助于佛教的智慧,而學佛帶他走上了慈善的道路;2004年,海嘯中的死里逃生,堅定了他從事慈善事業的信念,更催生了他的“壹基金”計劃。
李連杰不會因為慈善而放棄演藝生涯,“如果我放棄了,那我的平臺就塌陷下去一半。”在上海的價值上億元的豪宅,也并不打算捐贈出來,那是他太太利智所竭力守護的??喑錾淼睦?,曾經“三兄弟和媽媽住一張床長大”,至今不愿意出門,愿意呆在自己的世界里看書、看碟、打坐、休息,不希望跟社會有交往。“只希望老了的時候,在這個世界上有個葉落歸根的地方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討生命,探討禪修,探討電影和哲學。”
李連杰的慈善,不只是簡單的時間投入和捐贈,而是有很多理性的思考,并用壹基金來踐行這些理念。他的壹基金不僅是一個進行籌款和資助的機構,還要給專家和學者搭建一個平臺,指導人們更有效率地做慈善、做公益。
其行其思中的深謀遠慮,以及言談中流露出的謙遜,讓人敬佩。
白天去劇組演戲、“殺人”,想的是如何設計血腥殘酷的場面,一收工,就馬上開始想怎么去做“壹基金”的工作,這真的挺有意思。電影只是我的工作,而慈善,卻是我今后為之奮斗的事業。
記得成名后,總有人找我簽名、合照,雖然我會很配合,但自己卻知道,其實這樣的秀場我并不喜歡。這么多年,金馬獎沒去過一次,金像獎沒去過一次,春晚也沒去過一次。從1997年開始,我對生命有了反思。名和利,我都有了,可生命到底是什么?周圍很多人比我更有錢,但他們卻不快樂。人生下來難道不是為了追求幸福和快樂嗎?看到了太多的不快樂,我開始從佛教中找尋答案。
通過學佛,我才了解到宇宙是怎么回事,人性是怎么形成的,中國人為什么這樣,美國人為什么這樣,西藏人為什么這樣,大家的價值觀、生命態度為什么會差別這么大。我開始學著做善事。學佛讓我感受到,這是家里的事,我要去做,要去承擔一個家人的責任。如果沒有佛教的智慧,我肯定不會這么全身心地投入到慈善中來。2000年,我在美國成立了基金會,用來幫助17歲以下的犯罪青年,和他們聊天,資助他們,鼓勵他們積極向上。
然后是2004年的那場海嘯,我和女兒一起幸運地從海嘯里走了出來。老天爺沒讓我死。如果水再高一尺,我就死了。經歷過那次象征性的死亡,之前的李連杰消失了,一切從頭開始?;氐较愀鄣哪莻€晚上,太太說,“你拿100萬去捐吧,50萬捐給海嘯,50萬想辦法去成立你的基金。”那時,我就萌生了救助心理遭受嚴重創傷的受災人員的強烈意愿。
2005年,我把在美國的基金會改名為“壹基金”——每個人每月拿出1塊錢,救助需要幫助的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積少成多,就可以有很多的錢,來幫助很多的人。慈善不是一場競賽,你捐5塊,他捐100塊,不能這樣比較。就像我不能和李嘉誠比,李嘉誠不能和比爾·蓋茨比一樣。愛心是不能計算的,只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想起來就做一下。慈善也沒有數字劃的線,不能說跨過某條線就是個好人,慈善就應該是這樣。只要你愿意付出時間,哪怕每個月一個小時,就是愿意承擔一點社會的責任;愿意給一塊錢,也是一點責任;有能力給一百萬、給一個億也很好。這個領域沒有道德的審判,應該是每個人自覺自愿地形成。
壹基金使用的方法,有點像零存整取的意思?;I集的善款除了救災以外,每年還分配給中國一些最優秀的公益組織,由壹基金的專家委員會進行評選。壹基金資助這些組織,使它可以復制,可以建立起類似連鎖店一樣的模式。做慈善事業總會遇到一些困境,有時候會吃力不討好:災民的文化程度不一樣,10人受災,你只送了8瓶水去,就可能會有人不高興;廣東和陜西都有災難了,你只去了廣東,陜西就不高興了,很難做。還有一個全球現象就是:第一批救援可能是公仔面,大家都去搶。第二批如果是高檔一些的東西,大家馬上就會扔掉手上的,去拿更好的。這是人的本性。中間還可能存在貪污腐敗、基金不到位等諸多問題,在各國都有出現。而國內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愿意做善事的人很多,卻對捐出去的錢有沒有幫到真正需要的人心存顧慮。對此,壹基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很多問題尤待解決。比如,善款的分類問題,捐贈者的這一塊錢是一定用在教育上,還是用在救災上,或者其他方向;過程還可以做到更加專業化、透明化,等等。但這些現在的壹基金還做不到,因為它才三歲,還在努力學習中。
常常有這樣的現象,當災害發生的時候,有大量的好心人、志愿者,卻不知道怎樣做、做什么,才可以更好地幫助別人。每次災難后都應該有個總結,給后人一個提示。比如,可以出一個地震白皮書、水災白皮書、火災白皮書,當災難出現的時候,一打開這些就知道應該怎樣做了。比如地震,72小時救人,缺帳篷,缺物資,然后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怎么做。這些總結一定要在網上可以查到。我們希望,一旦發生災難,人們上壹基金的網站,就知道頭幾天做什么,接下來幾天應該做什么。不需要完美,起碼每一次都應該有些進步。壹基金還想給專家和學者搭建一個平臺,希望可以制定一些措施,讓人們知道,怎樣做慈善、做公益更有效率。
壹基金屬于每個關注中國慈善事業的人。李連杰最多是一個希望推動“人人公益”的推動者,一定不是慈善家。慈善家不是我的夢想。我能做的,其實就是搭建平臺給每一個老師,把自己最專業的知識,通過這個平臺告訴社會。
我們應該總結出一條好的路徑。在未來的二十年,中國如何從一個經濟大國變成一個強國,從內在的軟件提升來看,與公益慈善是分不開的。在未來的二十、三十年時間里,要讓中國真正成為一個從軟件方面得到提升的民族、一個人人都有社會責任感的民族。政府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企業、社會團體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每一個公民都要盡到自己應盡的公民義務和責任,
李連杰真的沒什么了不起,我只是悟透了一個東西。我一生下來就是靠別人幫忙的,得有一個護士把臍帶剪掉,拍拍我的屁股,然后我一哭出來就開始呼吸,這個東西是別人幫我的。小時候的十幾年里,什么都不懂,一定是父母、阿姨、兄弟姐妹在照顧我,幫助我成長;到了學校還有老師、同學的照顧。所以說,人生的頭十年,必定是在別人的愛護和照顧下成長的。而在最后的十年,說不定那時我可能已經老年癡呆、坐在輪椅上了,還是得需要別人的照顧。說句最不好聽的話,假如哪一天我心臟病發作一下子死過去,甚至來不及最后說句感謝的話,可還是會有個人幫我穿衣服,火化我。
所以我的人生中,應該有責任去幫助別人。
對話
中國社會要變得真正強大,必須經歷思想的轉變。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尤其是我所從事的領域,容不得按常規出牌,你必須得要“正道奇謀”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