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宗煒英利集團CFO
品牌是精氣神,是一個企業、一個產品的精氣神;知名度是一件外衣,就像同樣的人穿同樣的外衣,有同樣的效果,但最終客戶做出選擇,如果選擇你,你才有品牌,不選你就沒有品牌。品牌是一個最終結果,知名度是一個過程,通過知名度把精氣神加進去,之后才會演變成一個品牌。
經濟是由市場決定的,市場是由供和需決定的。在全球化經濟模式下,顧客面臨的選擇是全球化的選擇,這樣會導致一個現象,如果沒有品牌,從經濟學上講這個需求是一個迫切需求;如果有了品牌,就可以把客戶從需求那里拉過來。其次是誰說了算。企業一定說了不算,但是客戶一定說了算,企業在中間扮演引導角色,引導你的消費。經濟學上有一個詞叫“客戶教育”,這就是說,企業要學會教育你的客戶。在互聯網領域“客戶教育”使用相對較多,讓你先用,先嘗試,等你喜歡這個平臺再推出收費項目。
對于英利集團來講,2010年之前在行業非常有名,英利是全球最大的具備完整產業鏈光伏企業,但在普羅大眾里,英利集團并不是很大的品牌。隨著光伏行業向全世界范圍內鋪開,有一大批居民屋頂項目在各個國家不同市場展開,導致終端市場越來越離散,最終變成B2C模式。我們覺得,英利一定要在市場大規模鋪開之前打出自己的品牌,不能等市場來了以后再做準備。
2009年年底,英利和國際足聯達成一個協議,決定贊助2010年南非世界杯,這也成為了國際足聯106年,世界杯80年歷史上第一次有中國人和新能源企業參與的世界杯。通過綠色理念和運動的結合,英利很好地借助了世界杯平臺,把英利品牌推出去。從2010年2月,英利開始推廣世界杯贊助活動,到2010年7月11日世界杯落下帷幕,英利的知名度在短短5個月時間里上升了八倍多,2011年的訂單量超過預定產能4到5倍,同時產品價格也有了5%到7%的上升。這一切都證明了品牌的價值,有了這個品牌,有了這么多終端客戶,英利的價格、話語權就提升了,同時品牌可以向更加縱深客戶群傳播,這是企業走向國際化舞臺必須要做到的一點。
中國企業做國際品牌最大的障礙我覺得還是在內涵,精氣神的內涵。品牌的定位其實是你要告訴客戶,告訴這個世界什么樣的故事。我們眾所周知的那些大品牌,不管是在雜志還是網站,都會有一個章節專門講述自己的品牌故事,講述自己的品牌想要傳遞的理念是什么。這需要給自己一個定位,并不是說僅僅將市場占有率做大就可以,還需要可持續發展。
中國企業在國外鋪品牌往往會遇到兩個障礙,一個是文化層面,一個是認知層面。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思維,有社會責任、有人權,對于大家敏感的問題會有自己不同的定位。因此,中國企業在國外進行營銷的時候,第一要注意,傳遞的理念是不是和當地的文化相符合,第二要清楚,你的品牌故事是不是在各個地方持續一致地傳播。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