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四大投資陷阱

2011-02-18 11:48:26      挖貝網

  新興產業的不成熟,戰略性行業受制于投資地的政治波動,城市化的逆轉,產業升級的遇阻,都將對眾多領域的投資造成影響。

  文|羅天昊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回首“十一五”,中國經濟發展獲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中,中國是極少數幾個仍然保持高速發展的國家之一。機遇往往與挑戰并存,關于“十二五”時期的未來機遇,已經引起了普遍的熱望,但是,我們仍然需要警惕,在未來時代,會出現一些“陷阱”,而這些陷阱,正是由于機會的不確定性而造成。

  新興產業的陷阱

  新興產業,不僅是國家層面的未來希望,對于很多企業來說,亦是未來投資重點。民營巨頭比亞迪,已經將電動汽車作為未來方向,投資將達100億之巨,而無錫尚德、江西賽維等,均已經以新興產業作為主業。

  不過,據相關方面估計,就全國而言,很多年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可能不到10%。盡管潛力巨大,但是,從潛力到現實,尚且是未知數。很有可能出現投入巨大但是卻收益遲緩的情況,更可能出現新興行業的“火拼”局面,將藍海變為紅海。

  以太陽能產業為例,現在全球有46個國家將太陽能產業作為未來新興產業的支柱,而在國內,幾乎所有的省市,都將太陽能產業作為未來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目前江蘇、河北、河南、浙江、江西等已經引領先聲。湖北、湖南、福建和海南等也蓄勢待發,如此,很容易導致新興產業的同質化。

  對于新興產業的誤區,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匡賢明認為,其產生的根源,還在于市場機制的失靈。

  匡賢明認為,地方政府對于新行業投資拉動GDP,普遍比較感興趣。在當前的以地方政府為主體的區域競爭環境下,必然出臺相關的傾斜政策,以扶持新興產業發展。最后,形成新興產業領域的投資過剩。

  新興產業還是傳統產業應該視當地情況而定,但是中國是目前的諸侯經濟體制,導致各個地方的產業結構高度雷同,盡管有產業轉移的格局,但欠發達地區總會想,我不能老在發達地區后面,我們要彎道超車,表現在產業上就是傾斜于新行業投資。而發達地區則會想,我現在的經濟發展水平最有條件發展新行業,所以也大力發展新行業。最后容易形成過剩格局。

  匡賢明認為,把新行業發展交給市場,地方政府少些父愛主義,即可解新興產業泛濫之困。“未來最大的經濟陷阱,我覺得還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沒有突破。這也是中央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原因。新興產業的問題,是其中的一個具體問題而已。”匡賢明說。

  戰略性產業的陷阱

  此前,戰略性產業,如石油、鋼鐵等,一直是政府、企業投資主體穩賺不賠的項目,作為發展中國家的隱形領袖,在這些與國家戰略息息相關的領域,中國向來是得天獨厚,在亞非拉進行了數額巨大的石油、鋼鐵、鐵路等領域的投資,但是,隨著一些區域政治的動蕩,中國在戰略性產業方面,也開始出現危機。

  最典型的是本次蘇丹分治。本月,蘇丹通過公投,總統承認南方獨立,而南方馬上將成為一個獨立國家。這對中國可不是什么好消息。中國在建設蘇丹石油產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996年,中石油收購了蘇丹利潤最大的石油開采權40%的權益。中國還幫助建設了一家煉油廠,數個出口碼頭和將蘇丹石油北輸至位于該國東北海岸的蘇丹港的輸油管道。中國企業現在控制著蘇丹石油業約40%的權益。蘇丹開采的約60%的石油售給中國客戶,這讓該國成為中國六大石油供應國之一。

  目前,蘇丹分離已成定局,中國在蘇丹的商業利益也被分割:蘇丹約80%的石油位于南部,但用來將石油運往海外的港口卻位于北部,石油輸送由一條連接南北的輸油管道完成。作為蘇丹最大的外資來源國,中國將不得不面對南北蘇丹的分歧。中國計劃修建一條輸油管道,這條管道將從蘇丹南部的油田通向肯尼亞海岸,蘇丹南部正在促成該計劃。但這很可能會招致蘇丹北部的不滿,他們擔心石油財富被切斷。

  其實,不光是蘇丹,中國在其他亞非拉區域的戰略性行業投資,都遇到類似挑戰。中國幫助緬甸在北部建立了水電站,但是,這個水電站,由于緬甸政府與少數民族的沖突,中國為此深感不安,而中國在緬甸修建的輸油管道,則將穿過幾個少數民族控制的地區,2010年,有幾個炸彈在管道附近爆炸,造成中國工人的傷亡。為此,中國不得不促成緬甸政府與少數民族之間的談判,而為此,中國在投資之外,不得不追加一些資源和經濟成本。就投資而言,等于利潤變相受到削弱。

  中國作為一個戰略資源大國,蘇丹問題只是一個開始,中國在亞非拉的廣泛投資,都將因為當地政治局勢的變化而變得充滿風險。中國一向奉行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投資國的政治風云變幻,卻非中國本土投資者所能控制,中國也歷來不愿意參與。這些,都對一些戰略性行業的投資,造成了風險。

  逆向城市化的陷阱

  對于中國未來高速經濟增長,人們寄予厚望的一個領域,就是中國的城市化的繼續,很多人將城市化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尤其對于地產行業來說,城市化的加速,是房地產行業投資興盛的重要機遇。而對于似泛華這種致力于城市規劃建設的企業來說,大規模的城市化,亦是其崛起的巨大推力。

  但是,城市化在中國,到底是過剩還是不足,現在已經逐步開始出現爭議。有觀點認為,未來的青年人口不足,將使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停滯,乃至出現逆轉。

  從歷史角度看,城鎮化對于中國的經濟發展確實居功至偉。經過30多年的經濟發展,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有了穩步提高。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尤素福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結論認為,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中有10%可以歸因于城鎮化的進程。

  截至2009年底,中國城鎮人口6.22億,城鎮化水平46.6%。中國城鎮化率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如果中國快速城鎮化的趨勢將保持15~20年的時間,在“十二五”期間,中國城鎮化水平將達到并超過50%,開始進入城市社會。

  目前,中國的農業人口仍然超過7億、比重占53.4%,從表面看,城鎮化的潛力非常巨大。但是,如果以工作和居住地來統計,而不按戶籍統計的話,則中國的7億農民中,有2.3億在城市務工,實際上,中國只剩下4億多真正留在土地上的農民。

  而按照這種計算,如果設想這些在城市的農民工總量保持不變的話,則中國真實的城鎮化水平絕不是46.6%。而是已經超過了60%。

  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尚有近2億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入21世紀后,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蔡昉的研究結果表明,目前我國的農村富余勞動力不足5000萬。近年來,中國各個城市出現“民工荒”,即是勞動力市場出現“劉易斯拐點”的例證,而計劃生育政策實行20多年之后,青年人口普遍減少,留在農村的,主要是老人,農村人口雖多,但是有效勞動力卻很少。

  不僅如此,中國還出現了“逆城市化”傾向,最近幾年,出現了一股“逃離北上廣”的潮流,其實,不僅是北上廣,很多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惡劣的生存環境,已經使其對農村人口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城市化出現了逆轉的跡象。雖然我國目前將大力發展小城鎮當作城鎮化的主要發展方向,但大城市人滿為患,小城鎮無人愿意去,中國的城市化,面臨著人口來源枯竭的危險。再加上計劃生育造成的青年人口的急劇下降,未來城市人口將越來越少。

  在此情況下,地產行業將出現重大拐點,而各個城市狂熱的基礎設置投資,也將開始降溫。在未來,投資地產和基建的企業,需要變得謹慎。

  產業升級的陷阱

  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中國奇跡”,在此情況下,很多人提出,中國完成了初步的強大之后,應該走向全球產業鏈的高端,迅速實現普遍的產業升級。

  不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二,亦存在著嚴重的隱憂,中國逐步面臨“兩線作戰”的困境:在高端領域,中國的產業升級,受到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阻擊,投資高新技術產業,風險巨大。而在低端領域,中國的全球市場,則被印度、越南等后發經濟體逐步侵蝕。

  在高新技術行業,中國與世界的差距巨大,中國最先進的航天工業,已經落后于世界先進國家十年以上,大飛機項目幾乎是白手起家,舉步艱難,核心技術控制在美國、法國、以色列等發達國家手中。而在新興的電動車、太陽能等領域,核心技術亦在美、德、日等國。

  由于核心技術的缺失,中國企業在大眾制造領域,亦是大而不強。

  在中國競爭最激烈的家電行業,核心的技術卻在美國和日韓,在汽車領域,核心技術控制在美國,德國、日本等國手中。中國雖然已經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大國,但是,市場上的高檔汽車,如寶馬、奧迪等,卻幾乎都是德國貨。

  在中國無數的工廠中,正在運轉的性能最良好的機器,也許是來自德國,而各種熱火朝天的工程基建,我們將發現日立、神鋼、現代、大宇等,都是來自日本和韓國。而中國未來寄予厚望的裝備制造行業,中國與德國和日本企業的短兵相接,將不可避免。

  在高端產業領域和主流產業,中國企業的產業升級,受到核心技術的制約,短期內將難以實現。

  而在低端領域,隨著中國國內勞動力成本的逐步上升,其優勢已經逐步弱化,逐步被亞洲其他國家趕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和越南。

  印度與中國的龍象之爭,一直為全球廣為關注。同為金磚四國,印度的勞動力價格比之中國更有優勢,在近幾年的中國紡織業的危機中,印度紡織企業乘虛而入,崛起為世界第二紡織大國,對于中國紡織產業形成巨大威脅,而因為語言和文化優勢,印度在低端服務業方面,更具有中國不可比擬的優勢。IMB、微軟等的亞洲服務中心,均設在印度。

  在“中國制造”成本上升之后,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人力資源,相對中國形成了比較優勢,而建立在勞動密集和低人力成本基礎上的中國制造,則受到了影響。鑒于中國內地成本的上升,很多跨國巨頭,已經將其在亞洲的制造基地,從中國遷到越南、印尼、大馬等地。其中,越南已經搶走了中國大批的玩具訂單。同時,在東南沿海相對發達的區域,很多中國企業亦開始了戰略轉移,很多廣東企業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越南。美的、格力、格蘭仕等知名制造企業,均有越南投資計劃。

  在高端領域,中國企業受到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阻擊,而在低端領域,中國將受到印度等后發國家的追趕,中國的產業升級,難以在外部競爭中實現。如此,投資高新技術產業,將面臨巨大風險。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