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雙城 青木 蔣豐 陶短房 王燕 鄭潤宇
“一個國家30多個省份中的普通一個竟然達到1億人口,這要把歐洲多少個國家的人口累加在一起,才能達到這個數?中國中央政府和當地政府究竟是怎樣治理這么復雜的地方?”中國河南省日前傳出人口過億的消息。在國外,作為中國歷史發源地之一的河南省知名度不高,記者在倫敦街頭采訪的10個人中,兩個人知道河南。但提起河南的少林寺,德國10名被采訪者有6個人知道。河南2009年的GDP已有1.9萬億元,比整個中國剛改革開放的上世紀80年代初多3倍,但河南的經濟成就世界媒體關注不夠多,上海、廣東等發達地區更多地在世界媒體上搶了風頭。英國皇家國際關系研究所的中國問題專家凱利·布朗稱,無論從人口還是文化歷史,甚至從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況來看,河南等中國中部地區很像是“微縮中國”。
“15個瑞典,15個中國”
“中國的第一人口大省河南,今年7月份總人口達到1億,成為中國首個人口過億省份(原文如此,在重慶劃為直轄市前四川人口曾經超過1億)?!边@則有關河南人口的消息,成為近來法新社、英國廣播公司(BBC)等國外媒體關注的焦點。BBC稱,河南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這個省平均每天出生3200多人,每年出生120萬人。報道還強調稱,河南省的人口多集中在農業地區,超過1000萬人口的地市是周口和南陽,而不是省會鄭州、古都洛陽和開封,另外,河南超過100萬人口的大縣多達20個。報道指出,如果河南是一個國家,其人口總數也能排到前12名,因為全球超過1億人口的國家,總共也不過只有11個而已。
中國一個普通省份人口過億的消息讓一些人口不多的西方富國民眾感到驚訝。瑞典《每日新聞報》以“15個瑞典,15個中國”為題報道了這一消息。文章說,中國一個河南省的人口就相當于15個瑞典,但15個中國人的收入總和才相當于一個瑞典人,這就是中國和西方真正的差距,由此瑞典人應該想到的是,“我們是不是太不了解中國了”。
路透社稱,河南在上世紀50年代只有4000萬人,而90年代就逼近9000萬。人口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是當地一直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省份。如果不是中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河南人的數量現在會更多。報道稱,如果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河南的人口給新中國的軍隊人員補給,以及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各地制造業勞動力的需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從消極的角度來看,河南龐大的人口基數顯然成為當地經濟巨大的包袱。
“西部法國”廣播電臺評論稱,中國河南省透露出的人口信息是復雜的,一方面,中國城市化步伐似乎在加快,中國官方媒體報道稱,到2015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中國人口將超過7億,城市人口將在中國歷史上首次超過農村人口,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開端;另一方面,以盛產農民工著稱的河南,卻成為中國第一個人口超過1億的省份,標志著農村問題仍是中國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挪威《世界之路報》的一篇評論稱,大多數歐洲人只知道中國的北京、上海,或者是西藏、新疆,很少有人知道河南,去過那里的人就更少。它現在之所以令人矚目,并非是當地旅游雜志所說那里是中國文明的發祥地,而是即將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之一。河南最高行政長官所管理的人口是挪威的20倍,發展難度和治理難度之大可能是挪威人不能想象的。文章還問道:“我們的政府首腦能治理得好中國的一個省嗎?”文章稱,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使當地的治理經驗沒有很多值得我們去學習的,至少我們也應該更全面去了解那里,只有如此,才能了解中國。
多少西方人了解河南
實際上,有關這個中國第一人口大省的名字在國外媒體上并不常見。河南的名字在海外究竟有多少人知道?記者在倫敦走訪了10名當地居民,受訪者年齡從20歲到60歲不等。當記者將“HENAN”這個拼音寫在紙上遞給他們時,有8人不知道這是中國的一個人口大省。但是47歲從事國際貿易生意的當地人斯托爾特·休斯和39歲在倫敦大學教書的露絲·凱莫表示,他們知道河南是中國的一個省,附近有黃河,在河南有古都洛陽、開封。露絲說,她之所以了解是因為在兩年前曾經利用暑假去河南和山東旅游,這才有所了解。記者隨機在德國采訪得到的結果也差不多,不過,當記者說出河南少林寺的名字后,10個人中有6人表示知道。
不僅是外國媒體,甚至大多數外國漢學家,對河南等中國中部的概念也很模糊。由于他們的目光更多集中在中國的大城市和沿海,而對河南等中部地區了解不足。即使了解和掌握的部分信息,也多半是“沿海發散型”的,即從沿海關注的角度去看待內地與河南,如將河南視作“農民工輸出大省”,或像報道花邊新聞一樣附和一些針對河南人的“段子”——不拘小節、小富即安等。此外,一些“另類”的河南新聞也流傳甚廣,如“艾滋病村”的各種消息等。
近年來在西方媒體上最有名的一篇關于河南的文章是《紐約時報》2005年以中文標題刊登專欄作家紀思道的文章:“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云”。他在文中寫道:“1000年前,世界最重要的城市是黃河邊上的開封,在11世紀是宋朝首都,人口超過100萬,而當時倫敦只有1.5萬人……但現在的開封不是省會,沒有機場……我們回顧歷史,會發現一個國家的輝煌如過眼煙云,轉瞬即逝,城市的繁華光景尤其如此?!逼鋵嵓o思道刻意突出了開封的落后一面,試圖以此警醒美國人。真實的開封比他描述的要好得多。
一位居住在北美的中國學者稱,中國中部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戰亂。由于地處中原兵家必爭之地,河南在幾千年來經常淪為戰場。但一次又一次戰亂令大量河南人口南遷,今天廣東、廣西等地的客家人,便是當年的河南鄉親;原本民風剽悍好斗的江浙,在大量南遷士族的熏陶下,變成人才輩出的文化大??;現在的閩南話歷史上曾流行一時,官方稱謂是“河洛話”,即當年河南洛陽一帶的“普通話”。他說,河南是中國文化史、經濟史和人口史上犧牲最大,同時也是貢獻最大的省份之一,歷史上從這里外遷的人口、輸出的文化,讓許多地區變得文明、富庶,由于種種原因,今天河南等中部地區落后了,但人們不應看不起這個地方。
2010年7月6日,由河南文物局與東京國立博物館聯手舉辦的《誕生!中國文明》展覽在東京展出,一位前來參觀的日本大學教授對記者說,在重視中國文化的日本人心中,不了解河南,就是不了解中國的歷史。
復雜中國有多個“樣本”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經濟學教授尼爾森曾以旅行者的身份到過河南。他對記者說,西方人對中國的認識從整體上來說是有較大誤差的,許多人認為“中國已經很富?!?,因為他們去過北京、上海;也有人認為“中國問題太多、前途不妙”,這是由于他們過分相信關于中國的負面報道。尼爾森說,雖然也有人理解中國發展過程中呈現的多樣性,但總的來說,印象過于宏觀。因此,河南等中部省份應該成為西方中國問題學者研究中國的一個“樣本”。
記者在Google中搜索“河南”,發現有400多萬條有關信息,有關“上?!钡男畔t高達8900多萬條。在倫敦,那些表示未聽過河南的英國受訪者,多數從未去過中國,去過的也只是在北京、上?;蛳愀塾羞^停留。從事國際貿易的倫敦商人休斯說,很少有英國百姓對歐洲或是美國以外的國家歷史以及地理有清楚的了解。而在媒體的聚焦下,多數人對中國也只限于幾個沿海城市以及首都北京。
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經濟蓬勃發展,“中國制造”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也讓沿海地區仿佛一夜間跨入發達地區行列,但這一成功的基石,卻是千百萬“價廉物美”的普通中國農民工,而這些農民工大多來自河南、四川等內地。新加坡《聯合早報》的一篇報道寫道:“作為農業大省,河南為全國各地輸出了大量的農民工。中國30多年來就是依靠全球首屈一指的廉價勞動力大軍,創造了世界經濟奇跡,成長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p>
尼爾森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能代表其所在國家的全貌,對中國來說,北京、上海只能被認為是漂亮的“左臉”,仍然相對貧困、社會矛盾突出的中西部地區則可以看成“右臉”,僅看一邊都不全面。當然,僅了解河南也是不足以明白整個中國,因為中國獨特的模式決定了各個地方有著不同的發展任務和分工。不過河南之所以可以成為外國人研究中國的“樣本”,就在于這里與中國整體情況有著最多的相似性,比如人口多、發展不平衡、治理難度大,同時也是個多民族混居的地方等,特別是在思想觀念上,河南既不如上海那么洋,也不像中國一些地區那樣閉塞,處于悠久文化積淀與現代文明相互融合的過程中。
中國需要走出“中部發展盆地”
曾駐中國多年的英國《衛報》記者強納森·沃茨最近出版了一本新書《當13億中國人躍起之時》,他在書中寫道,中國目前在世界中占據的優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依賴于豐厚的資源,特別是人力資源。而最近一段時間,西方媒體對中國“勞工荒”大加報道,一些西方學者也據此認為中國經濟已經面臨“拐點”。不過,在德國一家企業研究所研究中國經濟的桂多博士并不這樣認為,他稱,中國中西部仍然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這些地區還有中國東部缺乏的自然資源和大量人力資源。
2010年7月23日,被海外稱為體現“中國經濟轉型之痛”的富士康公司決定將內遷據點鎖定在河南和四川,這一消息也使河南再次受到西方媒體的關注。英國《金融時報》稱,富士康把部分生產線轉移至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河南,表明中國經濟格局開始變化。當年亞洲國家就是這樣一級一級走上致富道路,而目前中國沿海產業內遷,并不會因為發生在一個國家內部而削弱其重大意義。文章稱,“中國沿海地區的工業化,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現象?,F在,我們也許就要看到第二幕”。BBC則稱,富士康原來在中國雇用的80萬工人中,就有約15.7萬人是河南人。不過這篇報道擔心,如果大批制造企業都選擇扎堆內遷中部城市,在短時間或許又會造成用工過剩,工人薪酬被人為壓低等問題。在另一篇報道中,BBC稱,中部地區人口大量進工廠可能會讓中國的一些糧食生產大省在現代化農耕設備還沒有普及的階段遭遇減產危機。
莫斯科大學的瓦利亞說,人口就是經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F在中國經濟的發展態勢是往中西部轉移,河南作為一個重要的運輸中心,還有大量的勞動力,因此成為沿海產業內遷的首選地之一。而該大學一名政治學博士則認為,目前大陸沿海一線城市發展很多接近飽和,而中部的二線城市可能會有“黃金十年”。俄羅斯也有這樣的中部發展計劃,然而俄羅斯主要的問題是,他們中部沒有中國這樣的人口,因此10年后俄羅斯還在談有關類似計劃時,但中國可能已經做到。
實際上,對于許多國家來說,中部地區都是最能代表這個國家實力的。在美國,有“芝加哥的興衰決定美國氣數”的說法,而德國薩克森、施瓦本、巴伐利亞等地被稱作“德意志的支柱”。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歷史學教授琳達·巴克特曼表示,對像中國這樣面積廣大的國家,中部地區往往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比如在交通上這里是樞紐,在經濟上大國往往把中部當作基礎工業基地,例如美國、德國等就都把主要重工業放在了中部地區。世界上偶有例外,但主要是受到地理條件所限,例如澳大利亞的中部為沙漠覆蓋,就只能倚海建設,但從戰略和安全角度,這種沒有中部支撐的建設模式由于缺乏縱深,是有很明顯缺陷的。巴克特曼說,特別是河南對中國來說還有一個特殊情況,就是這里的人口占到全國的近1/14,所以就更不應成為中國發展的“盆地”。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