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高新產業園區-松山湖
在東莞市大朗、大嶺山、寮步三鎮之間有一泓湖水,名松山湖,湖內有一石柱如巨筆矗立。相傳是明朝初年著名的風水堪輿家賴布衣沿著龍脈,一路追尋到此地,見一山形如金釵,旁有一石,如牛臥眠。原來乃七仙女遺落下金釵,有神牛在此守護。賴布衣不敢泄露天機,便將手中毛筆連著銅套插在地上,意指狀元寶地,當地人便稱此柱為"狀元筆"。據史書記載,祖墳葬于狀元筆的梨川祁家,子孫世代發憤苦讀。至祁順中進士,殿試選拔首甲,但犯帝諱,改授二甲二名,后出使朝鮮,功成名就。松山湖就成為世世代代東莞人崇敬的文化寶地。
改革開放進入新世紀以來, 東莞致力于發展模式創新, 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實施經濟社會雙轉型戰略, 松山湖高新區因此順勢而生。松山湖堅持“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與產業齊飛”的規劃設計理念,融山、水、園為一體,努力優化城市生態環境,合理設置城市功能區,配備完善的醫療衛生、文化娛樂、商業金融、行政辦公、郵電通訊等城市服務體系,實現松山湖新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自2001年開發建設以來, 松山湖按照成為“東莞乃至珠三角科學發展示范區、產業升級引領區”的發展目標, 各項事業快速推進, 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成效顯著, 產業聚集水平、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逐步發揮出產業龍頭和研發龍頭的雙帶動作用, 已成為東莞乃至珠三角經濟社會雙轉型的強大引擎。
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控制面積72平方公里,坐擁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態綠地,是一個生態自然環境保持良好的區域。2002年被國家科技部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評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4年被國家信息產業部授予“國家信息產業基地”稱號。2007年被國家科技部列入“部省市共建國家火炬創新創業園試點計劃”。
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管委會緊緊圍繞“一城三創五爭先”的發展戰略和工作思路開展工作,堅持“一手抓產業,一手建新城”, 積極招商選資,促進產業聚集;落實工作重點,完善配套設施,促進新城建設。松山湖有效利用土地,保持環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以生態化人居環境為特征,適宜和有效支持產業園區綜合發展的城市環境。內核式圈層結構:內圈層是生態核心區,中圈層是生活活動區,外圈層是生產活動區
1、東莞理工學院
2、廣東醫學院
3、東莞職業技術學院
4、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
5、松山湖南方外國語小學
6、松山湖藝鳴幼兒園
7、松山湖中心區藝鳴幼兒園
這里是東莞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載體。松山湖已成為東莞今后進一步整和國內外優勢資本、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產業分工、更好地承接新一輪國際產業技術轉移的新載體。
這里是東莞產業機構升級的龍頭。松山湖將在繼續做大做強IT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光電產業、生物技術產業、環保產業、裝備制造業等有巨大潛力的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產業。
這里是東莞產業支援服務業中心。松山湖將以科研產業、教育產業為突破口,大力發展市場中介服務業以及金融、物流、會展、旅游等產業支援服務業。
至2007年,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102億元,與前一年同期相比增長47.88%,工業銷售產值103億元,工業產品產銷率為100.9%。2007年園區生產總值(GDP)達44.5億元,比上年增長97.78%。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26.79億元,比上年增長41.56%;第三產業增加值17.71億元,比上年增加396.07%,比第二產業快354個百分點。2007年,園區本級可支配財政收入4.1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0.31% 。2007年園區完成總稅收5.4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17%。其中國稅收入3.0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91%,地稅稅收總額1.7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40%。截至2007年12月末,園區工商登記的企業戶數達145家。2007年園區固定資產投資11.9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98%。房地產業投資10.2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86.73%。
2008年,松山湖進一步解放思想,調整布局,將園區土地等優勢資源更多地集中到核心功能開發上,進一步擴大研發和總部功能區范圍,集聚大批研發機構和企業總部,突顯松山湖作為科技中心的形象和功能。2010年被評為國家高新產業園區。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