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富二代投資之道 創投江湖開辟新出路

2011-03-17 10:28:45      王月平

  頂著富二代光環,游走在陌生的創投江湖里,從毫無經驗到游刃有余,短短四年時間,浙商創投用實際行動為浙商們找到了一條嶄新出路。

  誕生源于一個飯局

  這也是其他浙商尋求出路的一個縮影。在經濟增長方式尋求轉變,需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過程中,浙商也同樣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過去的發展模式需要轉變。

  文人出身的陳越孟始終擺脫不了沒事就思考的習慣,而且,他還喜歡同類似背景的華曄宇進行探討。從家庭背景來說,陳越孟家族和華曄宇家族都處在這樣一個十字路口。

  陳越孟父親創建的惠康集團以小家電、中央空調及特種空調為主業,是寧波當地的行業龍頭企業。“在以出口為導向的外向型經濟轉型過程中,大部分浙商所從事的制造業都受到巨大沖擊,尤其在2008年的經濟危機中,制造業的發展很艱難。在勞動力價格增長、人民幣升值等多重因素沖擊下,利潤越來越低。未來,這些傳統企業要想生存發展,要么進行產業升級,要么由產業資本升級到金融資本。”浙商創投基金創始合伙人兼總裁、管理公司董事長陳越孟終于找到思考的結果。

  “恰好當時創投市場發展迅猛,到處都能看到投資人的身影;另一方面,到處都流傳著創業板開通的消息,我們也感覺到中國的金融市場勢必會越來越開放,這其中必定蘊含著更豐富的發展機會。”浙商創投發起合伙人、行政總裁華曄宇對《融資中國》記者說。

  此后,一個飯局,推動了浙商創投的誕生。2007年9月的一天,陳越孟和華曄宇同時參加一個飯局。期間,有企業家朋友感嘆,傳統行業的發展到了一個瓶頸期,積累的資金不知投向哪個領域。交談中,大家達成一個共識:未來,創投業將成為非常有前景的行業。這與陳越孟的想法不謀而合。

  在機會面前,心動不如行動。吃完這頓飯,陳越孟和華曄宇就決定做創投,為此,他們還找到了同為浙商背景的徐漢杰共商大事。45天之后,浙商創投首期4億人民幣基金宣告到位。

  謹慎第一單

  “回首這三年多的時間,我們邁出了扎實的腳步,對自己比較滿意。”華曄宇總結??此戚p松,其轉型的代價并不低——每一個項目的投資都如同一場戰役,充滿了危機考驗。

  原來,成立之后,陳越孟、華曄宇和徐漢杰三人就開始思考,他們怎樣才能在沒有經驗和業績的情況下獲得投資人(企業)的信任?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擺在他們面前,三人當中,只有徐漢杰有過投資經歷,而陳越孟和華曄宇都不過是“紙上談兵”。此時,浙商骨子里“永不服輸”的精神又一次展現出來——沒有經驗,可以學。

  為了贏得企業的信任,他們將第一筆投資瞄準了熟悉的公司和熟悉的人。即便如此,對他們來說,一樣需要足夠的勇氣和膽量。

  “華數傳媒是我們投資的第一個項目。浙商創投2007年底成立,2008年2月就投資了華數傳媒。”陳越孟介紹。資料顯示,華數集團是全國最大的互動電視、3G手機電視和互聯網電視綜合數字化內容的運營商和提供商,位居全國新媒體和三網融合的第一陣營。其不僅承擔了國家廣電總局“國家數字電視開放實驗室”的運行,還受國家廣電總局委托,建立首個國家下一代廣播電視網(NGB)融合業務創新實驗室。團隊認為,華數傳媒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

  “華數傳媒總部在杭州,我們對其背景比較了解,其董事長我們也恰好認識,了解到當時該企業正處于國企改制、謀劃上市階段,本身就有引進新股東的需求。同時,正好一家外資機構持有時間到期,需要溢價轉讓手中持有的股份。”陳越孟回憶。

  這種情況之下,浙商創投要不要抓住機會呢?另一方面,外資的溢價是否合理呢?

  第一次面臨投資抉擇,三人決定冷靜處理。幾次碰面討論之后,投資華數傳媒成為三人的共識,同時也獲得了投資委員會的通過。

  事實上,從決定到正式投資華數傳媒,成為其第二大股東,浙商創投僅用了20天時間。時間雖短,卻完全按照流程操作。由此,浙商創投投資項目的決策流程也開始正式確立(見浙商創投投資決策流程圖)。

  “每一個項目我們都要走完這個流程,同時每周還要對這個項目進行跟蹤。去年,我們與投資的一家企業開發了一套OA系統,企業每周進行到了哪一步,出現了哪些問題,問題在下周一解決沒有?我們都能清晰地了解到,從而能更及時準確地控制整個投資過程。”華曄宇告訴《融資中國》記者。

  “能贏得很多項目,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我們是實業出身,與金融出身的有很大不同,我們更了解中國企業家把企業當做自己的兒子的那種心情,更容易和民營企業家進行溝通,形成更多的默契。同時浙商企業家的精神也獲得了廣泛認同,無形中形成了一種品牌。”陳越孟說。
[page]

  浙商特色

  在五彩斑斕的創投圈里闖蕩,身為新手的浙商創投并沒有盲從“洋品牌”和大基金,相反他們更相信浙商自己的創投精神。

  “相比國內的深創投、達晨創投來說,我們雖然在規模上不及他們,但我敢說他們制度上不如我們。我們更大膽,也更有刺激性;同外資基金相比,我們則更具有中國本土特色。”陳越孟自信地表示。

  據其內部人士介紹,從浙商創投成立剛開始,他們就想方設法考察了業內知名的外資投資機構,如紅杉、賽富等公司的管理制度等;同時對內資的深創投、達晨創投等機構也進行了系統研究,從一開始就設立了項目管理委員會、投資委員會、風險控制部、投后管理部,并由此建立了屬于自己特色的管理制度及新型的LP/GP關系。

  “我們的一大創新就是LP決策委員會制度。我們的投資決策委員會比較透明,一共有7個委員,包括我和徐總。而在40-50個LP當中,一般會選出5個出資代表進入投資委員會,由這些成熟的企業家最終做決策,提出行業和風險控制等方面的意見,同時對所投企業的團隊是否可信做出判斷,盡量排除一些不確定性因素。除了投資以外,對于所投企業上市之后何時退出,同樣也需要投資委員會進行決策。”陳越孟介紹。

  而為了保障投資的安全性,從GP角度上,他們還成立了項目委員會,從技術上對企業的風險進行考核,“比如對所投企業是否要簽訂對賭協議,何時簽訂回購協議,對其進行財務審核和法律審核等,這些技術層面的問題由我們GP負責,LP與GP之間分工明確。這就避免了LP過度干涉企業的日常運作,投資沒有效率等問題。而LP所自有的項目資源和人脈關系還與我們形成了有效嫁接,形成良性互動,最終促成了浙商創投得快速發展。”陳越孟表示。

  從成立至今,浙商創投已投資了20多個項目,其中鄭煤機、華策影視等項目的掛牌上市驗證了浙商創投的創新制度。

  “華策影視一個項目就讓我們的一個投資經理收獲了800多萬的獎金。”其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原來,根據浙商創投的管理制度,項目經理在投資一個項目時會有一定的跟投額度,而這部分資金由公司進行墊付,投資經理與其簽訂“欠條”,如果其投資的項目不好,虧掉了,那么其同時就要虧欠公司的錢,從其他獎金當中扣除。而對于這些投資部門的人員,每年還要進行評定,根據其投資項目的數量和其他綜合表現等對其進行評分,由評分來換取管理公司的分紅權。而對于風險控制部門來說,則同樣根據否定項目的數量進行評分,然后進行相應獎勵。

  “這從另一個角度保證了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也讓我們更有信心面對浙商創投的未來發展。雖然有很多人質疑這類民營PE,但從自身角度講,不同的土壤里會長出不同的草,我自認為我們是經過改良化的PE,更適合中國的土壤,起碼獲得了LP的認可,讓我們的融資更迅速,過程更簡單。其實,我們的LP里也有投資外資PE的,他們一般只收到一些簡報。因此面對大牌PE的失敗案例,LP們感覺很冤枉,GP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投了進去,而自己卻要承受損失。因此我個人認為,外資模式不一定適合中國。”陳越孟告訴《融資中國》記者。在他看來,錢多錢少并不是問題,關鍵是能否獲得企業家的認可,而企業家出身的背景則讓浙商創投獲得了天然優勢,其未來的發展也更明朗。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