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業死局突圍
中國面板產業可以預見的未來仍是跟在外資后面亦步亦趨,整個產業難免仍陷入價格戰的命運,當新一代顯示技術興起并快速發展時,中國面板產業很難跟上步伐,將再次陷入戰略落后困局
文/羅清啟
近來全球面板業風云突變:夏普在美對友達光電等企業提起訴訟,歐盟對中國臺灣地區面板企業開出巨額罰單,全球面板業呈現出激烈角力的戰略格局。對尚處在起步階段的中國面板業來講,當前轟轟烈烈建設生產線并不能解決今后的產業問題,如何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具備世界級競爭力的產業才是當前面臨的關鍵命題,否則又將陷入“建設—落后—再建設—再落后”的戰略困局。要達到這一目標唯有通過戰略創新解決政策、資金、技術等核心環節難題,以超常的發展速度達到超越日韓企業的水平。
能力之殤
彩電是我國當前國際化與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產業之一,但在由CR過渡到平板電視后,中國彩電業陷入了“缺芯少屏”的困境,成為產業關鍵資源——面板的凈進口區。海關統計數據顯示,僅2009年我國就進口了1.8億片液晶面板,總價值高達350億美元。面板資源缺失已成為中國彩電產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障礙,我國彩電企業已有演變成外資企業關鍵部件分銷商的趨勢,這也危及到國家產業安全。
在此環境下,國內企業選擇的突圍路徑是集中產業資本上馬面板生產線,企圖以此突破日韓企業在面板資源上的產業“封鎖”。京東方合肥6代線已投產、8.5代生產線正在緊張建設中,中電熊貓的南京6代線于去年宣布投產,TCL—華星光電8.5代線也已提前封頂,長虹等離子面板生產線已建成投產。同時,LG、三星的高世代面板生產線也于去年獲得國家相關部門的正式批準,一場前所未有的面板投資熱潮正席卷而來。
但不得不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面板企業的發展陷入了一個發展邏輯誤區:集中上馬面板生產線的動作只是在靜態地追趕,而忽略了全球產業進步的步伐。首先,在當代顯示技術的比拼上處于下風,在缺乏完善產業創新平臺的情況下,要實現產業超越困難重重。當前日韓企業已經基本完成了在第一代平板顯示領域的戰略布局,控制著大量的面板基礎專利,這成為其他地區面板企業發展的關鍵障礙。據不完全統計,在液晶面板領域,韓國三星擁有1206項專利、日本日立擁有1140項專利、日本夏普擁有2402項專利。對中國面板企業來講,在引進外資企業的面板生產線的同時,缺乏有效地承接、消化、吸收這些技術的產業創新平臺。其次,外資企業已在構筑新的產業競爭體系,中國建設的面板生產線面臨著“投產即落后”的尷尬。當前中國內地建設的面板生產線的最高世代是8.5代,投產時間最快也要今年下半年,而日韓的產業現狀卻是10代線已經大量投產,11代線正在籌備中,中國企業顯然已經落后。更為重要的是,日韓企業已經開始在下一代顯示方式上進行布局。日前韓國三星已開始規劃投資一條5.5代OLED生產線,到2013年,其8代線將投入建設,同時LG也將投資目標鎖向OLED領域。
可見,中國面板產業可以預見的未來仍是跟在外資后面亦步亦趨,整個產業難免仍陷入價格戰的命運,當新一代顯示技術興起并快速發展時,中國面板產業很難跟上步伐,將再次陷入戰略落后困局。
四維破局
中國企業上馬面板生產線的初衷為了解決產業困境,但這個“治標不治本”之舉在具體發展路徑的選擇上卻出現了三大問題:一是產業發展戰略不明晰,陷入單純引進的誤區;二是缺乏包括技術、人才等在內的技術承接、創新的平臺;三是產業主體過于分散,難以形成強大的產業合力。
在當前全球產業形勢下,中國面板企業必須通過大戰略實現“彎道超越”,可行的戰略是:以構建世界級競爭力為目標,倒推整個產業流程,通過產業政策、資金、技術以及產業配套四個維度的戰略創新,構建今后能夠自主發展平板顯示技術的能力,構建相對完整的工業創新體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自身創新能力的提升,打造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產業。
產業政策上,除了當前國家已出臺的有關宏觀產業政策,政府還應組成專門的面板產業發展組織機構,借鑒日韓面板業快速發展的經驗,通過政府運用行政力量引導整個產業的發展,通過投融資、財政、稅收等政策杠桿,整合企業、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等資源,構建高效的“官產學研”體制,克服國內產業資源相對分散的局面。
同時,在當前國內大部分面板生產線尚未正式量產之際,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就如何保護民族工業的發展提前做出戰略規劃,避免海外企業在中國面板企業甫一投產就發動價格戰,損傷產業的持續競爭力。
面板產業是一個典型的高投資、高技術、高風險產業,單靠企業力量很難承受持續高額投資和可能面臨的潛在風險,這就要求企業必須解決發展資金問題。以韓國面板業為例,僅三星電子在面板領域的投資總額就已經超過1200億元,而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韓國政府采取的是“飽和式”的資金注入,即從打造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倒推需要多少資金,然后就為其提供多少資金。對中國面板業來講,資金已成為阻礙產業發展的一大要素,這也是京東方連續增發募資金、TCL董事長李東生質押股權融資的原因。在當前產業形勢下,政府應該以成立產業基金或者發行大規模項目債的方式為產業發展提供資金,同時相關部門通過以債轉股的方式或者將其作為貨幣注入點來消化這些借款,使面板企業真正實現“輕裝前進”。
技術是當前中國面板業發展的最大障礙,解決這一問題可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由政府相關部門協調組織國內面板技術研究領域的技術人員成立專門的產業技術研發中心,負責消化、吸收以及再創新,通過承接當前引進的產業技術,孕育創新未來新型顯示方式的產業能力,就像國家為了發展大飛機項目專門在上海成立基礎技術研究中心(COR)那樣,通過發揮產業合力集中攻克重點技術難題。二是在國家專門機構的協調下,面板生產企業、研發機構、上下游企業定期召開產業趨勢及技術發展研討會,及時關注全球產業發展動向并通報企業、研發機構等在各自領域的推動進度。三是整合研發機構、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力量,形成“三線并進”局面:研發機構負責新技術的研發以及全球產業發展動向的及時跟蹤,科研院所在研發面板技術的同時還承擔著為產業培養技術人才的重任,而企業則主要消化、吸收引進的海外面板技術,并與研發機構、科研院所就當代技術發展承接定期展開探討。此外,國家還應該采取相關策略推動海外企業出讓面板技術,并通過成立產業研發基金等方式吸引海外的優秀人才加入到中國面板產業建設中來。
在產業配套方面,我國面板業可采取的策略是“重點扶持,打通全局”,通過掃描國內在玻璃基板、原始漿料、驅動電路等各產業環節的布局情況,在每個產業環節扶持一到兩家具備持續發展能力的企業,從而打通整個產業鏈。
中國面板企業必須釀生大智慧、采用大戰略,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打破行業前行之路上的“堅冰”。
(作者為帕勒咨詢公司資深董事)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