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注定是民營連鎖醫院發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
如果說2000年衛生部等八部委聯合頒布的《關于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為民營連鎖醫院的發展打開了一扇門,允許他們帶著“鎖鏈”跳舞。那么,2010年12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改委、衛生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通知》(58號文),則可以視作砸開政策枷鎖之舉,民營連鎖醫院的成長空間變得不可限量。
58號文首次明確提出“支持社會資本舉辦營利性醫療機構,鼓勵有資質人員依法開辦個體診所”。
伴隨著政策的給力,資本市場的表現也相當活躍。申萬數據顯示,2010年11月30日至2011年1月10日,醫藥板塊各子行業跌幅均在10%左右,而醫療服務股卻一枝獨秀上漲1.92%。民營醫院的發展迎來春天的呼聲不絕于耳,但當我們審慎回首10年的民營醫院發展歷程,既有成功的歡騰,更有挫折的無奈。籍此關注58號文給產業帶來的影響,則別有一番滋味。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在政策給力的背后,其實是近年來民營醫療服務機構發展的低迷。自從2000年衛生部頒布《關于城鎮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時提出非營利醫院和營利醫院的分類管理辦法以來,當時資本市場迎來了一波醫療服務機構的投資熱潮。而由于相關配套政策遲遲沒有出臺,這股投資熱潮又迅速地冷卻了下去。
從當今金融市場來看,國內A股市場上有2000多只股票,但是只有4只做醫療的公司——愛爾眼科、通策醫療、金陵藥業和馬應龍。即便就整個醫療服務市場而言,截至2009年,私營醫療機構數占醫療機構總數的36.06%,但床位數僅占床位總數的5.19%,非公立醫療機構在整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所占的比重,顯然還比較小。準入、稅收等環節存在諸多障礙,使得社會資本難以真正有效地進入醫療衛生服務領域。
照理說,醫療保健行業擁有強烈的抗衰退、抗周期性。但在金融危機肆虐的2009年,民營醫療市場整體的業績都不如往年,不同程度有所下降。雖然新醫改當年出臺,在醫保定點、科研立項、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同等的待遇,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場的發展,但政策利好有一定的滯后性,并未能當年明確顯現。以廣東為例,據不完全統計,除了整形行業外,2010年廣東各醫療機構整體業績普遍下滑10%~20%。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端民營醫院負責人曾透露,到他們醫院求診的患者下降了3成。
正是在業界喊出2009年民營醫院遭遇“滑鐵盧”的同時,資本市場卻展示出難得的熱情。2009年12月11日,凱雷和中金聯合投資9500萬美元的泰和誠(NYSE:CCM)在紐約證交所上市。此前,號稱國內“民營醫療機構第一股”的愛爾眼科(深圳創業板:300015),作為首批登陸創業板的公司于10月31日成功上市,其背后有來自達晨創投的投資。
與此同時,以8500億新醫改方案為契機,VC和PE在醫療服務行業的投資力度也逐漸加大,其中民營連鎖醫院是一個重要的投資方向。上述公司的成功上市,更為醫療服務領域的投資熱再添一把冬天里的火。
資本熱情的背后是對中國醫療服務環境和發展趨勢的精確把握。中國人持續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促進了中國醫療服務市場的快速發展。醫療保健是人的基本需求,往往隨著國民收入增長優先得到滿足。同時,醫療保健支出與人們的就醫觀念和保健意識密切相關。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醫療保健意識日益增強,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也水漲船高。
與不斷提升的醫療服務需求相比,中國的醫療服務供給則嚴重不足。供給不足主要體現在中國人平均占有的醫療資源大大落后于發達國家,且分布非常不均勻。以2005年為例,全國每千人擁有醫生數量為1.52人,最多為北京市(4.28人),最少為安徽?。?.01人)。醫療保健服務需求與供給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在政府眼里是歷史上醫療改革的不成功,也是新醫改政策出臺的重要原因。在投資人眼中,則是巨大的投資機會。
政策松綁,為民營醫院騰出了一個歷史性空間。甚至有分析師認為,從現在開始的未來10年將是民營醫院的黃金10年。
清科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醫療機構的床位總量達到442萬張,比上年增長9.34%;病床使用率達到77.7%,比上年增加3.1個百分點;醫療機構診療人次比上年上漲11.1%,達到35億次。公眾醫療需求的增速超過了醫療資源的增速,醫療機構處于較高負荷運轉。
中投證券研究報告則指出,大量敏銳的民間資本已瞄準醫療服務市場,目前有近600億美元的資本在關注中國醫療服務市場。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的統計,多家風投已開始進入民營醫療機構,全國范圍的民營醫院投資浪潮正在掀起,僅2010年前11個月公開披露的就有5家民營醫療機構獲得VC/PE超過5億元人民幣的股權投資,不論從投資案例數還是投資規模上都遠遠超過前幾年。
[page]
連鎖:民營醫院的理想與現實
58號文明確指出,“支持非公立醫療機構配置大型設備;各地制定和調整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應當充分考慮當地非公立醫療機構的發展需要,合理預留空間;衛生部門在審批非公立醫療機構及其開設的診療科目時,對其執業范圍內需配備的大型醫用設備一并審批,凡符合配置標準和使用資質的不得限制配備。”放開非公立醫療機構配置大型設備,有利于非公立醫療機構向大型、高端醫院發展,促進大型非公立醫療集團,特別是連鎖醫院的發展。
這種趨勢,在專業化醫療服務類上市公司中也有體現。愛爾眼科、通策醫療分別專注于眼科和口腔科,馬應龍在醫療服務業內的擴張也僅局限于肛腸領域。
連鎖醫院市場其實大有可為。
HCA(美國醫院管理公司)目前在美國20 個州以及倫敦、英格蘭等地擁有和管理著163 家醫院和105個外科手術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提供綜合醫療服務的連鎖醫療機構。2008年營業收入284億美元;2009年第三季度總收入達75.3億美元,比2008年同期增長7.6%。相比之下,愛爾眼科在中國12 個省、直轄市擁有19 家連鎖眼科醫院,2008年收入4.4億元人民幣。泰和誠的放射性診療和影像診斷中心網絡擁有80多家機構,遍布20個省的35個城市,去年營業額僅為3600萬美元。
政策松綁,為民營醫院騰出了一個歷史性空間。甚至有分析師認為,從現在開始的10年是民營醫院最為黃金的10年。以愛爾眼科為例,資本市場之所以看好它,除了它的商業模式,更重要是其很好的市場空間。愛爾眼科相當精準地掐住了公立醫院仍在角落的眼科。按照愛爾眼科招股書推算,目前眼科市場規模約200億,但復合增速高達37%,老齡化和城市亞健康將推動行業穩定增長。更重要的是,眼科治療,正因其治療難度系數較小,反而成為一種類似大眾消費型的領域,從而天然適合于民營企業和可復制性的連鎖模式。
作為連鎖模式的??漆t院,愛爾眼科的抗風險能力在于,先發優勢迅速圈定的壁壘和獨創的“三級連鎖”運營模式。愛爾融資可以支撐公司2-3年之內完成省會城市的布點,搶得先機,“三級連鎖”模式實現了“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精確地消化了各個地區、各個層次的需求。醫療質量、醫生資源、內部管理、資金4個方面,愛爾目前應該說都不缺。
從財務角度看,愛爾眼科2006-2009年收入復合增長高達46.9%,凈利潤復合增長高達85.1%。在高速擴張期,其間費用率卻從2006年的39.5%降至2009年的35.2%,反映了與速度匹配的內控和市場增量,穩定增長可以預期。
雖然有強烈而剛性的需求做后盾,但受制于政策影響,民營醫院、醫療機構的發展其實一直沒有真正進入快車道。過去中國的醫療服務機構以公立為主,民營醫療機構群體是在公立醫療機構處于壟斷地位的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起步晚、積累少。醫療服務事關人們的生命和健康,國家一直采取較為嚴格的政策和立法措施,對其進行嚴格的監督和管理。民營醫院準入難、開業后進入醫保報銷體系更難。因此,私募和創投過去在醫療服務行業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品疹I域中以自費支付為主的類別,比如VC投資的連鎖牙醫“佳美口腔”、“慈銘體檢”等,這些都是不太依賴醫保的領域。
新醫改的成功推進,乃至58號文的推出,將會打開民營醫療服務機構的發展枷鎖。新政策在醫保定點、科研立項、職稱評定和繼續教育等方面,給予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同等的待遇。比如,愛爾眼科的各家連鎖醫院均順利加入了當地的醫療保險體系,成為醫保定點單位。另外一個方面是,如果國家對居民基本醫療保障的措施逐步到位,使居民沒有基本醫療支付的后顧之憂,在基本醫療的需求得到保障之后,大量潛在的高端或特殊醫療需求才能被釋放出來,對治療手段和服務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將促使各種非基本醫療服務需求進一步增加。除了上述牙科、眼科等專業領域,婦產科??漆t院、治療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多發病、常見病的??漆t院目前在中國也逐步出現。在美國上市的美中互利旗下和睦家醫院(NASDAQ:CHDX)就是高端全科醫院,它的高端婦產科醫療服務就很有代表性。
審視58號文,仍有讓人擔心之處:文件由國務院直接下發,其中并沒有詳細的操作指導意見,到了地方如何執行必然會引發多方力量的反復博弈。就現實而言,市場格局要產生重大變化,還有賴于后續相關配套政策的出臺和落實情況,以及能否形成盈利循環的機制。
但是,由于虛假廣告、過度醫療等經營亂象泛濫,導致民營醫療機構存在一定的聲譽危機。這一方面說明,某種程度上民營醫院仍處于弱勢。另一方面,也表明即便政策與市場前景的雙重利好引發資本蜂擁而至,但民營醫院運營仍有其獨特的風險存在,包括政策風險、醫療管控風險、市場擴張風險等。
人才是民營醫院發展的硬傷,人才梯隊的啞鈴狀結構是多數民營醫院不言而喻的特征,高薪聘請醫療精英,在挖公立醫院墻根的同時也被同行挖了墻根,這或許就是很多民營醫院在用人上留給同行的集體印象。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在資本的助跑下,連鎖企業復制的速度遠遠大于合格人才的增長速度,因此,連鎖醫院人才短缺的現象短期內很難改變。
最需要注意的是管理機制。醫療服務行業是一種高技術行業,同時又是高風險、高難度行業,其服務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醫院將面臨更大的市場責任和運營風險,因此更青睞業務模式簡單、操作流程更容易標準化的醫療項目。
從這個意義上講,擁有一流專家及管理團隊,具備現代化醫院管理能力和靈活高效運作機制的民營醫院,才能在這場資本盛宴中成為勝者。
而對于58號文給行業發展帶來的新機遇,業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湘財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陳國棟就認為:“今年醫療服務的機會將是階段性的,基本面向好還未到時候。”不過,無論是呼之欲出還是有待來日,醫療服務業的大發展是大勢所趨,政府既要高調鼓勵社會資本辦醫,更要關注政策的落地實施。
唯有如此,民營連鎖醫院的春天才會真正到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