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媒體價值要避免走入歧途,它不應該是流量模式的另一個新邊疆,而應該是具有更優質組織架構和傳播效能的社會化媒體,并迸發出比傳統流量型媒體更具技術含量的價值。
從國內第一家微博平臺——新浪微博上線至今的近兩年時間里,“圍觀”、“直播”已經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而隨著用戶量的不斷增長,微博也在影響著商業世界的運轉軌跡。
被外界炒得沸沸揚揚的“微博大號”成為了一種“微媒體”,它們正在微博這片肥沃土壤中生長出各種各樣的新鮮果實。而不斷增長的用戶量就是催熟這些果實的養料,動輒上萬的轉發數、新聞要聞的原發地和第一落點,微博的媒體價值正在迅速爆發。
但同時,一些雜草也在瘋狂生長。虛假信息、小廣告、買賣粉絲正在吞噬侵占原有的生態系統,讓微博這個平臺加速地朝著一片荒蕪奔馳而去。而這些非理性、非常規行為的出現,是因為在微博這個社交媒體新領域,沒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影響力評價體系。人們單純的以是否加“V”,粉絲數量多少來評判一個微博ID的價值,于是大眾被這些外露的硬性數據所累、所迷惑。
“微博粉絲超過100人,你就是一本內刊;超過10萬人,就是一份都市報;超過100萬人,就是一份全國性報紙;超過1000萬人,就是電視臺,超過1億人,就是CCTV。”這曾經在微博上廣為流傳的一段話,如今成了某粉絲販賣網店打出的廣告語。但買來的粉絲是否有價值?其實大家都有心照不宣的答案。那為什么還會有人如此在意粉絲的數量?當我們把目光過多的放在粉絲數量上時,一些問題也就隨之產生了。
就如同在門戶網站時代比拼流量一樣,把微博平臺簡單的看成是注意力經濟的延展,其實是限定了其新媒體形態和未來的多種可能性。但如果堅持以“唯粉絲數量論”來評判微博的價值,則很可能扼殺這個新媒體平臺的潛力釋放。
微博粉絲亂象
微博粉絲的泡泡起源于微博在當今的媒體屬性。粉絲數量直觀上看就相當于一個媒體的訂閱數。當用戶關注了某個ID,就相當于自愿接受其發布的信息。從理論上而言,粉絲數量越大,覆蓋面越大。而這個“訂閱數”就如此“透明”地懸在頭像下方,為潛在訂閱者提供了判斷的佐證,并時刻敲打著微博主的虛榮心和其作為“微媒體”的價值。
特別是當“微媒體”的概念興起之后,粉絲買賣的生意悄然誕生。明碼標價外加售后服務,“刷粉小廣告”就在私信箱里或是微群里等著你。以某淘寶3鉆店鋪提供的產品來看,“6元100個起拍,1萬個350元,可匿名購買,高質量,永久粉絲,終身包補”——這算是行價里面要價比較高的。
除了簡單的粉絲販賣,還有更為高級的單條微博轉發評論套餐,并根據轉發數量和評論數量不同分為各種套餐類型。“500次轉發+50條高質量評論=28元”是入門級,“1萬次轉發+1000高質量評論=238元”是頂級套餐,并可以定制評論內容。另外還有包月套餐,保證每天轉發條數及評論條數。
在“成交記錄”一欄中,有買家直接購買了相當于10萬個粉絲、但被標注為“網絡媒體推廣”的商品。還有更多買家明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只購買了100名粉絲;在“評價詳情”中該產品得到了4.9的高分(5分為滿分)。該化名產品30天內共售出8.6萬元左右,如果將其轉換成粉絲數量,大概在140萬~240萬人之間。而這只是粉絲販賣生意中的冰山一角?,F在,其“技術含量”快速升級,已經難以用以前沒有生氣、可以被迅速識別的“僵尸粉”來形容,而是有內容發布、有轉發、有評論的“機器人”了。
如果說有些人購買粉絲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讓自己的微博看起來更有面子,那他們應該心知肚明這樣的粉絲是難以產生互動、用戶價值極低的擺設。但是,一些開始以“微媒體”形態出現的大賬號也成為粉絲買賣產業鏈中的成員,則是有著明確的商業目的。在微博這個新生事物還沒有成熟的時候,很多聰明人已經看到了其巨大的商業價值。
5月初,知名編劇寧財神在自己的微博中爆料,某廣告公司希望與其合作,“只需要發3條,3萬塊”,但附加條件是“等你發完那幾條圍脖,能讓姚晨轉一下嗎?”
這些亂象使得大眾對于粉絲的價值產生了錯覺,同時也影響著微博行業內的從業者,更連帶引發了外部資本對于微博估值的不斷攀升。
2010年年初,擁有幾十萬粉絲的微博賬號只需5~6萬元即可買到,但現在的情況是掌握多個賬戶、粉絲數量達到千萬級別的運營者,面對VC給出的8000萬估值也不為所動。而希望利用微博大號發廣告的營銷公司也在抱怨價格的水漲船高。但在粉絲數量和評論、轉發情況都能夠作假的情況下,以粉絲數量論成敗的微博成了一場自己騙自己的游戲。自己充粉絲,再給這些假聽眾推送廣告,假裝傳播效果很好,其實都是自己哄自己玩。
這種惡性循環一旦形成,就變成了無價值的資源損耗,而對于微博平臺的營銷價值和信任體系來說,都將是無法逆轉的災難。同時,這些不公平的惡性競爭對于深諳微博營銷之道,早早埋下伏筆、認認真真養用戶的創業者而言,也是一種干擾和沖擊。一旦把微博營銷的市場做爛,那么就將是玉石俱焚,而其禍根恐怕就是“唯粉絲數量論”。
微博將成為未來新媒體的平臺,甚至成為互聯網的入口,這些都毋庸置疑。但在建立游戲規則之時,就出現無數的破壞者和踐踏者,只能將微博從原本前景美好的預定軌道帶離。
微博運營的技術含量
微博平臺提供的只是一個用戶池。在微博發展初期,微博主追求的還是如何從中吸引到足夠多的用戶,之后可能會考慮如何吸引到足夠多的目標用戶。內容組織、黃金時段發布、關鍵傳播節點的轉發,注重打造影響力的微博賬號需要諸多因素的互相配合。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內容的運營能力。“我始終相信內容為王。”揚州山魯佐德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酒紅冰藍(網名)如此說道。做了大半年微博賬號的酒紅冰藍目前擁有100多個賬號,粉絲總數在1000萬左右,知名的“全球時尚”就是她目前最大的賬號。
但你很難想象擁有將近150萬粉絲的“全球時尚”是由一個1989年出生的小男孩在運營。“他本人完全沒有時尚感,走出去就是一個鄉村小男孩,又黑又瘦。”紅酒冰藍如此介紹她的得力干將,“但他把握大眾興奮點的判斷力卻十分準確。比如同一個帖子,你看了沒感覺,但他就能肯定這是一個熱點,就像雜志編輯做選題一樣。”
去年底,酒紅冰藍為每個員工買了一臺iPhone4,從此員工恨不得每天在路上都發微博。“但我們一般要求員工在幾個黃金點一定要親自發,平時可以定時發。”酒紅冰藍招來的員工都是全國各地的微博控,而這些微博控們在經歷了多則半年、少則幾個月的實戰之后,都已經擁有了一套自己的路數和風格。
“比如說上午10點~11點,是家庭主婦看微博的高峰期。早晨孩子送走了,菜買了,然后該做的做了,就等著燒菜了,這個時候她就會看看微博。而學生們,他們一般來說,放學或者是周末,玩得比較多一點。”酒紅冰藍自稱運營經驗遠沒有一線員工的豐富,“我們公司所謂的賬號跟我都是沒有關系的,就放手讓他們做,我是這樣的人。”微博活躍度的峰值變化也是根據人群的不同而不同,在合適的時間點發布合適的內容,才能對目標用戶產生精準的信息覆蓋。而更多的實戰經驗和運營技巧酒紅冰藍雖然沒有分享,但至少證明只要真正認真的做內容運營,掌握基本的技巧,就能夠吸引大量的真實粉絲。
在內容運營之外,商業模式的運營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在賬號的成長過程中,各種各樣的誘惑也隨之出現,不可避免的就是廣告來了接不接。“去年我們公司為了保證現金流,接過做轉發這樣很低級的東西,但是今年3月份開始,我們調整了方案,這種廣告已經不做了。”酒紅冰藍很堅決。
放棄簡單的廣告模式,是因為內容質量在酒紅冰藍看來是至關重要的。“傳統媒體的內容和廣告比,正常的話在7:3,內容是7,廣告是3。微博媒體也應該如此,至少遵循這個規律,你要超過了,就會引起用戶的反感。”擁有多年媒體經驗,現為NTA創新傳播機構創始人的申音如此評價。
微博營銷專家杜子建也曾經在微博上表示,“微博,目前還不是做廣告的平臺。赤裸裸的營銷也不適合做。做品牌、做形象、做影響力、做危機預警、做客戶服務、做消費者信息對接,才是正確的。”因為在一個個看似渺小的ID背后,都是一個個真實的用戶。一個個有偏好有性格,可以精確到性別、年齡和所在地的傳播結點,是適合做品牌營銷的。
申音作為策劃顧問的“凡客黃曉明”廣告就是生動的事例。5月5日上午10點首發的“凡客黃曉明”廣告片在12小時內轉發12.5萬次,評論6000條。在“有料才能橫行”之外,申音還發現在傳播過程中,發動真正的社交網絡才能使得覆蓋無死角。“有媒體的支持,也有意見領袖、明星名人、草根微薄的支持,在傳播的鏈條里面,各種結點和樞紐都用上了。”內容與傳播的共同作用,使得一個廣告片可以大范圍傳播。
在這些之外,要想做到真正的影響力,還需要看微博的真實粉絲是誰。通過分析用戶所關注的交叉賬戶和垂直領域,可以基本形成對于其性格喜好的大致描述,粉絲關注的每一個微博賬戶就相當于一個標簽,用以對其進行定義。而這個標簽越專業、越垂直甚至越小眾,越容易定義其粉絲的特征。
明顯的例子就是新浪微博中的“冷笑話精選”和“i美股”所代表的人群特征是完全不同的。“冷笑話精選”由于其大眾化的接受程度,起到的標簽作用有限;但“i美股”直接就將人群范圍縮小到了關注美國資本市場和互聯網的這一人群特征之上。隨著精準營銷需求的不斷放大,大眾與分眾人群的“微媒體”都將有其價值,而后者的價值潛力很可能比前者還要大。
所以,擁有10個每個都有10萬粉絲的分眾微媒體,其價值可能遠遠超過一個100萬粉絲的大眾微媒體。這與現實世界中媒體經歷過的從大眾到分眾的趨勢完全一致,因為互聯網世界中的許多規則永遠是現實世界規則的投影。
與此同時,更進一步的分析粉絲數據,還可以發現傳播鏈條上引爆話題的關鍵節點。當這些超級鏈接者所占比重越大,說明微博粉絲的價值越高,而這些都是粉絲數量這個維度無法體現的。所以,鑒于“微媒體”運營的技術含量目前還普遍較低,未來其價值的真正釋放,將取決于內容創造力、商業運營承載力、人群細分與識別的能力、關鍵傳播節點的影響力等等,而粉絲的數量將不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
從“唯數量論”到“唯價值論”,微博未來在傳播中的價值才能真正釋放,一個健康的微博生態體系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page]
微媒體的發展趨勢
微博聚集的流量該如何轉化?內容運營能力該如何釋放?簡單的流量聚集之后,接續的必將是不簡單的轉化過程,是就地轉化還是導出到其他落點?微博必定是一個平臺,但關于它的外延,可以有無數想象。
微博的迅速崛起,很大的原因在于它是一個很“輕”、很簡單的應用,進而可以讓最大范圍的人群都用起來得心應手。但是很“輕”、很簡單的產品形態也帶來了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對于微媒體這樣的生態系統參與者來說,“微博世界”給他們的空間和舞臺是比較單一的,這將直接影響其商業模式的承載力。
目前在微博平臺上,以信息和新聞為主要推動力傳播,廣告成為了用戶極其敏感和反感的字眼,甚至微博大號對于這種模式都十分謹慎。在每天20~30條的微博發布中,很多微媒體只要出現少量廣告就會對當時的瀏覽者造成體驗傷害。所以,“微媒體”很可能甚至達不到傳統媒體所謂的內容與廣告7:3的比例,而是對廣告的形式和內容有著比傳統媒體更高的要求,這必然會大幅度影響“微媒體”的商業模式承載能力。它意味著對“微媒體”來說,廣告模式有可能是一個無法承載大規模持續發展的模式。
在這種情況下,不是承接電子商務廣告,而是自己對接電子商務業務,似乎正在成為“微媒體”試圖變現的一個方向。就在今年初,國內電子商務企業凡客誠品就利用“凡客達人”活動朝著社會化電子商務的方向,試探性地邁了一步。而“微媒體”正站在社會化的一端,企圖朝電商演進。
敢于吃螃蟹的人已經開始涌現。比如酒紅冰藍就透露下半年將著手組建與時尚品類相關的電子商務網站,將流量從微博平臺延展出去,用另外更為立體、更為精耕細作的方式進行價值轉化。“有‘全球時尚’300多萬粉絲作為依托,把我們的粉絲逐漸引導到我們自己的電商網站產生注冊,這樣掌握到的數據才是有保障的。畢竟不能把所有的寶都押在新浪一個平臺上。”酒紅冰藍這樣說道。
當然,這個由輕變重的過程是否能夠順利?整合上下游資源外加倉儲物流,這些已經不是靠幾個網感好的年輕人運營微博的手藝活兒了,也不是單憑一些帶鏈接的微博就能夠完成的市場推廣。用電子商務這種龐雜的重器來消化粉絲,是一步到位的變現路徑,但也的確是個極其復雜的工程。
與之類似的,也有一些大賬號看到微博平臺上的商業模式過于單一而且承載力有限,開始思考抓住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普及的大潮,開發手機應用,進而把微博用戶轉移到一個更立體和商業承載力更強的平臺上。對于擁有大量粉絲的微博賬號而言,推薦手機應用并不是什么難事,“曾經也有人來找我們,讓我們幫助推他們的應用,但與其推他們的,為什么我們不自己做呢?”酒紅冰藍這樣說道。
當然,無論是通過自身的電子商務來直接變現影響力,還是通過轉移部分用戶到更具商業承載力的平臺,這都不是簡單的工作。在短期內,對于具有影響力的微媒體而言,盈利的立足點仍是內容的運營能力。擁有實戰經驗的微博運營人員能夠互相提攜,打“配合戰”的微博大號,以及變通性極強的策劃能力,這三者都是很多企業的官方微博所不具備的。藍色光標認購杜子建華藝百創公司24.5%的股份,也是看到了其在微博領域的強大影響力,以及能夠滿足企業級客戶的運營能力。
而企業級服務目前也衍生出了更多項目,甚至能夠為企業提供全套的社會化媒體解決方案。除了日常的官方微博維護,還有會議活動直播——運營人員直接到場跟拍,發布圖文并茂的內容,再通過打“配合戰”的大號轉發,帶來粉絲。“我們還可以做行業精準度很高的賬號,如果能夠達到5萬獨立IP的話,比如做與信用卡相關的,隨便找哪家銀行,把這個賬號賣給它,價格都會是非常高的。”酒紅冰藍對于真實粉絲的價值深信不疑,“接下來我們準備做區域性的粉絲,建立大概100個左右類似于各地信息港網站的賬號。”利用粉絲數量的先發優勢,再配合極強的內容運營能力,“微媒體”在服務企業級客戶方面,可能會率先建立一個健康的價值鏈條和商業模式。
數據能力定未來
與此同時,對于微博數據挖掘的需求已經越來越迫切。整個微博生態系統所有參與者對粉絲的個人屬性清晰度的渴望,以及如何識別、管理、帶動粉絲群體的客觀需求,正在呼喚真正有技術含量和數據挖掘能力的服務商。
一方面,未來企業官方微博將有可能成為CRM(客戶關系管理)的微博版——FRM(關注者關系管理),通過企業微薄賬號完成從客服、技術支持、用戶關懷、品牌營銷等一系列動作。
同時,很多“微媒體”也會有迫切的需求把自己的粉絲細分和篩選,因為只有還原每個ID的真實面目,甚至是可以與每一個ID高度貼合需求的交互,這才是以人為中心的互聯網超越傳統互聯網模式的價值所在,也是它們未來建立和提升自身媒體價值的核心。
在這個層面上,新浪、騰訊這樣的微博平臺顯然是最重要的力量。目前,微博的很多數據并不是完全透明的,能拿出來被第三方分析的數據非常有限。這一方面可能是平臺本身深知數據的價值而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更現實的原因也是自身技術能力的限制,無法給第三方一個安全、簡便的數據挖掘和分析的接口。但不管現在出于什么原因,未來微博的數據必將成為微博商業生態系統中的水和空氣。這些數據的開放是大勢所趨,也是其自身微博生態系統能否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未來,這些數據無論是采用完全免費的開放,還是收費的開放,其實都已經有了迫切的市場需求。甚至,通過平臺出面建立類似搜索引擎廣告聯盟那樣的微博廣告生態系統,也不是沒有可行性。因為這種面向廣告客戶的單向數據開放,既可以保證自身對價值鏈的控制力,還可以帶動更多的參與者獲得正向循環的發展。所以,對于新浪、騰訊等企業來說,是一個自身利益和生態系統發展都能找到有效平衡點的方式。
不管怎樣,微博平臺不應該是簡單的流量匯聚,也不應該是流量模式的另一個新邊疆,而是具有更優質組織架構和傳播效能的社會化媒體。它應該迸發出比傳統流量型媒體更高技術含量的價值。
而這些更高技術含量的價值,離不開更多、更立體的數據的支持。對這個看似很后臺的東西的戰略認識、開放心態、以及技術能力,可能恰恰是決定新浪、騰訊等企業在微博下一個階段競爭勝敗的關鍵。而這更是對其是否真正認識到“平臺”這個概念的內涵,并敢于把眼光放到生態系統這個大視野和大胸懷的最好體現。
微媒體影響力榜單
為了剔除原有知名度對于微博價值帶來的影響,此次的榜單僅選取了近期新浪微博中被轉發次數最多的、非明星、非傳統媒體微博賬號作為研究對象。另外,考慮到微博內容差異帶來的先天局限性,我們特別將大眾話題類微博與垂直領域類微博分列而置,得出“大眾微媒體”與“分眾微媒體”兩個榜單,并在評選指標上有所區別。
在粉絲價值和內容價值這兩大方面,各自又分設6個指標。
粉絲價值方面主要從影響范圍的廣度,包括粉絲數量、提及數、粉絲的粉絲數、地域覆蓋情況和影響深度(粉絲互動性、活躍粉絲數)考量,以求起到類似于電視節目收視率的指示作用。
在內容價值方面,平均每條微博被評論和被轉發的次數,代表的是其受歡迎程度及社會認知度,而原創率、內容聚焦程度體現的則是其質的特性;微博發送頻率(即平均每天幾條微博)和微博每天分布的時間表明了其量的一面。
在“大眾微媒體”榜單中,對于這些微博賬號而言,覆蓋更多更廣泛的人群是關鍵,但是否有原創內容、與用戶是否形成頻繁互動,對其賬號來說并沒有太大影響。所以,在“大眾微媒體”的評價指標中,我們去掉了內容原創率、聚焦程度與粉絲互動3項。“冷笑話精選”(微博ID)的極大成功則證明了在內容上“匯百家所長”的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很少原創,歡迎投稿也是它的一大特色。而“大眾微媒體”榜單的排名與新浪微博公布的“草根達人排行榜”基本一致。
雖然“大眾微媒體”在粉絲數量上占有先發優勢,但未來競爭的白熱化將會進一步擠壓它們的生存空間。面對無門檻、沒有行業區分的內容,人人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找點樂兒,而用戶也樂于轉發分享。但不得不面對的是,微博用戶對內容也開始出現更為多樣化和專業化的需求,一味的大眾娛樂對于用戶產生的黏度有限。而越來越同質化,甚至撞題、撞內容的情況時有發生。其實,微博內容來源不外乎是SNS網站和論壇,當更多的同類型微博賬號一起挖掘有限內容時,無論是從選題空間,還是生存空間而言,都會面臨極大的擠壓。
而專注于垂直領域的“分眾微媒體”榜單則貢獻出了大量黑馬。榜單中的48個微博賬戶,只有13個是在新浪微博公布的“草根達人排行榜”100名以內的,其他均是百位開外的賬號。就“分眾微媒體”而言,通過專業內容形成的對于特定人群的穿透力和影響力,才是更為寶貴和長久的無形財富。因此,對于“分眾微媒體”的價值衡量,內容的原創性與高質量才是更為關鍵的。
很多微博運營者已經意識到,在“大眾類微媒體”積攢粉絲數量的大潮過去之后,為粉絲解決具體需求的垂直類賬號會更具價值。
確實,已經有粉絲數量不到5萬名的“分眾類微媒體”入榜,比如截止到榜單數據截止之時,新浪微博上的“i美股”粉絲只有3.6萬多一點,但憑借聚焦于赴美上市的中國概念股及美國明星股的資訊報道,吸引了數十位資深投資人的關注,其中不乏蔡文勝、徐小平等知名投資人。而這些重量級粉絲作為傳播節點,所能夠輻射的影響面將會遠超其僅僅3萬多的粉絲。另外,還有一些“分眾類微媒體”明顯是微博“大號”在幫推幫轉,以大帶小,雖然這種做法有些取巧,但只要內容過硬,就能夠吸引到精準的真實粉絲。
這兩份榜單的價值體系,由于受到微博公開數據豐富程度的限制,并沒有進一步深入的分析。相信隨著微博平臺開放的數據豐富程度的提升,未來對于“微媒體”的價值衡量將會更加準確。不過,即便是從現在有限的數據條件下來看,也可以看到粉絲數量雖然是“微媒體”影響力的重要因素,但是其并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名詞解釋:
粉絲數:關注微博的人數(數據來源自新浪微博,截至2011年5月20日)
活躍粉絲數:指經常進行互動的粉絲人數(數據來源自微博風云,截至2011年5月20日);
提及率:在微博中提到此微博的次數,(數據來源自新浪微博,截至2011年5月20日);
粉絲的粉絲數:通過抽樣來估算一個微博的粉絲的粉絲總數(數據來源自新浪微博,截至2011年5月27日);
粉絲互動性:平均每個粉絲對其每條微博做出反應的次數。公式:粉絲互動性=(平均每條微博評論數×3+平均每條微博轉發數)/粉絲數(數據來源自微博風云,截至2011年5月27日);
地域覆蓋指數:粉絲地理分布的標準差,可以表明此微博的影響力在地理位置上覆蓋是否均勻(數據來源自微博風云,截至2011年5月27日);
平均每條微博被評論(條):被評論總次數/微博數(數據來源自微博風云,截至2011年5月27日);
平均每條微博被轉發數(次):被轉發總次數/微博數(數據來源自微博風云,截止至2011年5月20日);
發博頻率(條/天):微博總數/注冊天數;
原創率:微博中原創信息所占比例(數據來源自微博風云,截至2011年5月27日);
發微博時間分布指數:微博發布時間分布標準差,表明微博在每天各時間分布是否平均。不平均代表被淹沒的可能性越大,影響力越差(數據來源自微博風云,截至2011年5月27日);
內容的聚焦程度:抽樣獲取其所聚焦范圍相關的微博數占總微博數的比例(數據來源自新浪微博,截至2011年5月27日)。
評價分類:
由于微博類型不同,我們將草根微媒體分為大眾微媒體和分眾微媒體,大眾微媒體一般指發布生活、健康、時尚、潮流、新聞等方面信息的微媒,及人人都可以有興趣的微媒;分眾微媒體一般指發布科技、知識、音樂、影視、以及各類商品信息的微媒。
由于兩類型的差異性我們對其研究并不是以相同方法評價,對大眾微媒體我們主要選取了粉絲數、活躍粉絲數、提及率、粉絲的粉絲數、地域覆蓋指數、平均每條微博被評論(條)、平均每條微博被轉發數(次)、發博頻率(條/天)、發微博時間分布指數來評價,由于大眾微媒體以覆蓋面廣為主要特性,我們忽略了粉絲互動性、原創率、內容聚焦程度三個指數,在權重方面也向粉絲價值傾斜。相反,對于以精準吸引相關粉絲為特點的分眾微媒體,我們選取了粉絲數、活躍粉絲數、粉絲的粉絲數、粉絲互動性、平均每條微博被轉發數(次)、發博頻率(條/天)、原創率、發微博時間分布指數、內容的聚焦程度幾個指標,忽略提及率、地域覆蓋指數、發博頻率三個指數,同時權重向內容價值傾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