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教室

2011-06-15 16:02:40      張瓊文

  創新理念輔以商業化的標準運作流程,真愛夢想基金會意圖開辟一條與眾不同的教育重建之路

  文 | 本刊記者 張瓊文

  對于真愛夢想基金會理事長潘江雪而言,已有20年歷史的“希望工程”具有一種特殊的意義。三年前,剛剛投身公益事業的潘江雪籌備發起了真愛夢想基金會(以下簡稱“真愛夢想”),其靈感正是來自于希望工程,那一年,也由此成為了她公益生涯的“坐標年”。

  盡管深受希望工程感召,但“志愿者”潘江雪并不打算重走教育扶貧的老路。在她看來,公益教育的關鍵既不是解決物質分配的不均,也不是“自我犧牲”式的投入,而是亟需注入新的理念與方式。因此,潘江雪踏上了一條史無前例的教育重建之路。

  夢開始的地方

  如今的潘江雪有一個新身份——“私募公益人”。而在此之前,自認是“受益于改革開放一代”的她則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白領。潘江雪生在北京,輾轉發展于上海、香港等地,短短幾年間,便以金融機構高層身份順利晉級為新富階層。如果按此軌跡走下去,她的人生毫無疑問將是一條筆直上升的直線。但是,一次偶然的川北之行,使她的商界人生發生了徹底的轉向。

  那是2007年的一天,潘江雪在四川阿壩州馬爾康縣親眼目睹到一幅與現代教育形成巨大反差的場景:一方面,得益于政策傾斜、政府或民間資助,過去那些義務教育難以普及的偏遠縣鄉小學面貌一新,陳舊的石板課桌與簡陋的教室已被新校舍和教室所取代;而另一方面,教育不均、不公的老難題也依舊存在,比如教學模式傳統陳舊、匱乏圖書、信息閉塞,這些痼疾就像一堵堵高高的圍墻,不僅遮擋住了孩子們的夢想,也將他們與外界分隔在兩個時空。

  這幅畫面深深刺痛了潘江雪的心。當年7月,她再次前往馬爾康縣,看到了更多的“百廢待興”之地。與此同時,一個叫做“夢想中心”的計劃也在她腦海中逐漸清晰起來——它不僅從此改變了潘江雪的人生,也改變了當地教育。

  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潘江雪一次次與當地教育局官員、學校老師圍坐在土板凳上促膝交談,她提出設置一個“集成教室”,以解決孩子們對電腦、圖書和多媒體設施的迫切需求,這就是日后“夢想中心”的雛形。

  由于在鄉鎮一級的中小學,教室的使用率遠高于圖書館,“夢想中心”于是就圍繞著教室進行了大膽改革,經過標準化的設計,將一間75平方米的傳統教室改裝為有著彩繪墻壁、淺色木地板的多媒體教室,并統一配備3000冊圖書、4至6臺電腦、大屏幕電視或投影儀以及數碼相機和mp3等設備。2008年,馬爾康縣第二中學與康山九年一貫制學校的2家“夢想中心”正式建立。

  “夢想”照進現實

  在“夢想中心”的起步期,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但路徑也絕不止一條。2008年,四川省蒼溪縣又出現了一座升級版的“夢想中心”,它基于學生反饋進行了再設計,在之前模仿圖書室理念的基礎上為孩子們打造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此后,“夢想中心”不斷升級,“夢想中心”3.0、4.0版本陸續出現在浙江、云南等地的鄉鎮學校里。

  正當“夢想中心”在各地逐層鋪開之時,潘江雪卻遭遇到新的問題:作為一家初來乍到的外來民間機構,真愛夢想如何能夠切實改變當地孩子的命運?要知道,當地孩子與和同齡的城里孩子擁有著迥異的家庭背景和地域文化,對他們的交流和幫助也不能完全以城市孩子接受的方式進行。

  一番思索之后,潘江雪感到,要想解決上述難題,“夢想課程”的開發勢在必行。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尋找合適的課程開發者。為了讓這套國內尚無先例的素質教育課程盡量理想和完美,潘江雪選擇華東師范大學為合作伙伴,共同發起成立了夢想課程發展中心,潛心進行素質教育的“實驗”,而作為該實驗的重頭,一套專門針對鄉村兒童的“夢想課程”——“夢想30課程”正式誕生。

  為了使“夢想課程”更具時代感和實用性,真愛夢想在課程開發過程中十分注重市場化手段。他們邀請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簡稱UIC)為其編制了四門適合中小學生心智發展的情緒智能課程,此外,一些各領域的專業人士也通過這個平臺貢獻真知灼見,參與鄉村教育的改進。比如一些商業機構與大學合作開發出理論與案例互動的環保課程,附帶提供實驗所需設備及工具箱;一些經驗豐富的銀行業人士和金融培訓師則提供了生動活潑的理財課程;還有不少來自媒體行業和優秀中小學的資深教育工作者也參與其中。

  隨著合作學校的不斷拓展,“夢想課程”逐漸被很多學校納入課表,每個班級每周都會有至少一節“夢想課程”,它們可比傳統的自習要有趣多了。

  翻開“夢想課程”的課本,創業、理財、環保、戲劇等極具現代感的字眼不時映入眼簾,當地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平生第一次接觸這些詞語,他們在新奇的同時,也不知不覺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的大門。孩子們逐漸開始了自我探究,嘗試著團隊互動,加深自我認知并學習處理沖突。在此過程中,“夢想課堂”就像孩子們的引導者,通過“我是誰”、“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三個理念的傳輸,以素質培養的方式,讓孩子們逐漸成長為一個自信、從容、有尊嚴的人。

  但是,不要說是在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鄉村,即使是在經濟發達地區,要想深入推廣如此具有實驗性的課程,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真愛夢想也遇到過不少阻力和困難:比如有少數民族學生對漢語版課程比較抵觸;另外,參與“夢想課程”的鄉村老師不僅教育素質參差不齊,職業態度也不盡相同,讓他們“棄舊從新”也需要一定時間。

  面對種種問題,潘江雪和她的團隊卻始終堅定而執著,他們希望通過不懈的努力,最終給當地人進行一場“頭腦變革”。同時,真愛夢想也總結出了自己的心得:問題比答案更重要、方法比知識更重要。老師要從咄咄逼人的“說教者”或知識的“權威方”退居為與學生共同思考、成長的“夢想引路人”。

  商業之翼

  如果說“夢想中心”是真愛夢想的第一塊“試驗田”,那么,將商業化運作理念引入公益慈善領域,使公益與效率有機結合,則是真愛夢想的第二塊“實驗田”。

  2008年8月14日,經上海市民政局批準,真愛夢想基金會注冊成立。作為一家在香港成功注冊的私募基金會,除了發起人之一潘江雪,真愛夢想還聚集了一群行業出身不同卻共同擁有愛心的人士。這些對產品、策略、預算和效率等工具耳熟能詳的專業人才,以理性思維反復分析、比對著“夢想中心”的種種可行性。參照商業邏輯,他們認為應該將基金會所提供的社會公益服務視為一項產品,并建立起該產品的比較優勢。

  由此,“夢想中心”被定位為一個用商業思維構置而成的“知識連鎖店”。一方面,從一對一的捐資助學轉變為“普惠制”的公平教育;另一方面,將集圖書室、互聯網和多媒體活動為一體的教室做成標準化模板,進行組織化復制,并衍生為一個連鎖體系。這種思路顯然是源自商業連鎖店的啟發。

  同時,從商業角度看,資產運作是企業運營的重中之重;而對于公益組織來說,如何最大效率地使用資金也是一個關鍵問題。為此,夢想中心早在建設初期,便引入了競爭機制,在多家候選學校中進行比較和挑選,并通過約束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也許正是由于引入了商業化思維之故,真愛夢想在運營管理上幾乎與任何商業企業別無二致,從可行性分析、執行方案、時間計劃表、預算,到項目調研及評估等,所有項目流程環節完備而專業。真愛夢想希望通過這些金融化的工具,實現機構與項目的可持續性。

  2010年4月22日,真愛夢想基金會公布的2009年年報顯示,真愛夢想已成為國內首家按照上市公司標準披露年度財務狀況的慈善基金會。2011年,他們又邀請到全球第三大評估公司穆迪公司為其建立ISO9000質量標準體系。

  作為一家私募基金會,真愛夢想的目標就是要以實際行動證明:公益的效率=愛的能力?!拔覀兯龅囊磺卸际菫榱俗尮娓行?,讓愛心發揮出更大的作用?!迸私┛偨Y道。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