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業調查:項目充足質量欠佳 部分外包

2011-06-27 11:47:40      挖貝網

  編者按:為深入了解中國投資銀行業的生存發展現狀,在5月舉辦的“投行創造價值高峰論壇”上,證券時報向與會的200多位投行嘉賓發放了一份調查問卷。本次調查問卷所涉及的范圍包括投行的IPO項目儲備情況、內審內核情況、通道周轉率、IPO被否主因等八大問題,調查結果也許能給予業界些許啟迪。

  IPO項目儲備:數量充足質量欠佳

  目前的IPO項目儲備情況如何?后繼項目匱乏拿項目越來越艱難儲備充足,且優質項目居多儲備充足,但優質項目不多

  由證券時報發放的本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85.7%的投行人士認為自己所在公司的IPO項目儲備充足,但優質項目不多。有11.4%的投行人士表示,在爭搶項目過程中面臨著激烈競爭,拿項目越來越艱難。另有2.9%的投行表示經過前期快節奏的項目申報后,后繼項目匱乏。

  此前有業內人士擔憂,經過近兩年的高速發行后,目前多數券商投行IPO項目儲備即將告罄。但上述調查結果否定了這一觀點,實際上目前絕大多數的投行IPO項目儲備仍然比較充裕。

  但另一方面,在項目儲備充足的投行中,卻有高達66.6%的投行表示優質的項目并不多。

  據介紹,近年來幾乎每個優質的未上市企業都是各家券商投行極力爭奪的目標,但幾年下來,大多數成熟的項目早被挖掘,而相對優質的項目則被各家投行淘過好幾遍。這凸顯當前投行業所面臨的困境,項目儲備雖然很多,但有實際價值的上市資源并不多。

  “目前IPO項目正處在青黃不接的時期。”某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多數的企業還沒有達到上市的標準。但將眼光放得長遠一些,從現在開始就多儲備一些有潛力的公司是必須的,給這些企業兩三年的時間,一批優質的項目必定會脫穎而出。

  項目被否主因:獨立性較差或成長性不足

  IPO項目被否的原因? 成長性不足主體資格存在瑕疵盈利能力較差獨立性較差

  證券時報的本次調查還涉及IPO項目被否的原因。獨立性較差或成長性不足已成為IPO項目被否兩大主因。

  調查結果顯示,因獨立性較差被否的項目占比為28.1%;因成長性不足被否的項目占比為34.4%;因創新性不足被否的項目占比為3.1%;因盈利能力較差被否的項目占比為18.8%;因主體資格瑕疵被否的項目占比為6.3%;因募集資金投向問題被否的項目占比為3.1%;因招股書重大遺漏或虛假陳述被否的項目占比為3.1%;因財務包裝或利潤操縱被否的項目占比亦為3.1%。

  所謂獨立性問題,可分為對內獨立性不夠和對外獨立性不夠兩種情形。對內獨立性不夠主要指在公司改制等歷史沿革過程中對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的依賴,這種依賴通常會表現在關聯交易、同業競爭、資金占用、公司治理結構等方面。對外獨立性不夠主要是指公司業務或知識產權等對外產生依賴,這種依賴通常會表現在單一客戶依賴、專利技術專屬性有爭議、商標權有瑕疵等等。

  關于企業成長性問題,創業板對此要求相對較高。業內人士認為,在實際操作中,如果發行人在報告期內業績出現大幅波動、經營模式或方針發生重大變化、經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以及行業政策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等情形,通常會被認為對持續盈利能力構成重大不利影響,進而對IPO構成實質性障礙。如果報告期內創業板發行人的營業收入或凈利潤大幅下降或增長緩慢,則通常會被認為成長性不夠,進而對IPO構成實質性障礙。

  內核把握總體質量 些許瑕疵可接受

  在項目內核過程中,存在以下何種情形?針對項目的具體情況而定,允許帶有些許瑕疵的項目通過內核把關頗為嚴格,任何有瑕疵的項目均無法通過內核

  證券時報此次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顯示,有54.8%的投行人士表示,其所在公司IPO項目內核時,將針對項目的具體情況,允許帶有些許瑕疵的項目通過內核。

  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目前在優質首發(IPO)項目日趨減少的環境下,投行儲備的不少項目存在一定瑕疵。而從調查反饋結果看,多數投行內核時并不要求絕對完美的項目。

  那么,哪些瑕疵在投行內核人員看來是可以接受的呢?對此,某投行內核組人士表示,其中一種情況就是對“重大”一詞的界定,要看這類瑕疵是否屬于重大瑕疵。

  根據上市相關管理規定,發行人不得存在多種“重大問題”:發行人的主要資產不存在重大權屬糾紛;發行人最近一年的營業收入或凈利潤對關聯方或者有重大不確定性的客戶存在重大依賴等。因此,申報的項目如果存在這類問題,內核人員就要判斷該公司的問題是否屬于達到“重大”的程度,如果問題比較輕微,那么這類瑕疵可以接受。

  此外,還有高達45.2%的投行人士表示,其所在券商內核把關頗嚴,任何有瑕疵的項目均無法通過內核。

  
[page]

  投行項目基層人員普遍匱乏

  投行業務的人才現狀普通項目人員嚴重缺乏,正大舉招聘通道較少,高薪聘請保代人手已經夠用,保代數量較多

  缺乏普通項目人員已成為部分投行業務拓展的主要障礙之一。證券時報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投行人才儲備存在兩種情況:有43.3%的投行人士表示所在公司目前人手足夠,保薦代表人數量也較充足;同時也有43.3%的投行人士表示所在公司由于嚴重缺乏普通項目人員,目前正在大舉招聘。

  值得注意的是,僅13.3%的投行人士回答其所在公司目前通道較少,需要聘請保薦代表人。這反映出投行人才儲備格局正發生變化,人才緊缺正從頂端的保薦代表人向基層的一般項目組員工蔓延。

  從以往經驗看,增加保薦代表人數量一直是各家投行最重視的環節,特別是一些積極尋求拓展的中小型投行。但是,在保薦代表人數量快速增加的同時,再加上一批曾經的業務骨干也成長為保薦代表人,基層項目人員的緊缺更為明顯。

  “誰都不想當光桿司令。”西部某券商投行人士稱,每一位新保薦代表人都希望盡快成立自己的項目組,因此只能不斷招人。另一方面,目前多數投行雖然項目儲備充足,但隨著優質項目的減少,想要篩選出好的項目就必須花費大力氣對各個公司進行調查,如果由保薦代表人親自調研則會浪費太多的機會成本,因此多數工作由基層項目人員完成,這進一步導致人手缺乏。

  合資投行將借助國際板強勢崛起

  國際板開板后內地投行未來的格局將發生怎樣的變化?海外投行將全面擠占內地投行生存空間合資投行將借此業務機會強勢崛起內地大型投行在業務規模和盈利能力方面超越海外大型投行內地投行將擔任多數項目的首席主承銷商角色

  近年來,不斷有合資券商投行掛牌,不過多數合資投行業績仍難如人意。證券時報此次調查結果顯示,40%投行人士認為合資券商將有機會借力國際板業務機會強勢崛起。

  某投行人士認為,合資投行介入國際板業務主要有兩大優勢,首先是具備本土投行多年搭建的渠道關系和銷售網絡,此外又兼備國際投行的海外項目延攬能力。

  相對于沒有“海外關系”的本土投行,上述優勢將令合資投行在國際板業務上先行一步。據了解,一些合資券商很早就與海外的潛在客戶進行了接觸,客戶方面也表現出有濃厚興趣。

  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還顯示,有45.7%的投行人士認為內地投行在與海外投行的較量中將占據主導,內地投行無論是業務規模還是盈利能力都將超越海外大型投行,內地投行也將擔任多數項目的首席主承銷商,而海外投行可能淪為配角。另外,僅有14.3%的投行人士認為海外投行將憑借豐富經驗,全面擠占內地投行在此業務上的生存空間。

  據介紹,近年來一批內地大型券商雖然沒有海外背景,但仍憑借其雄厚的實力積極拓展海外業務,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同時也儲備了一定的海外上市資源。相對于合資券商,這類大型券商在內地的銷售能力更為強勢。 而對于也想參與國際板業務的中小型內地券商來說,最理想的模式就是積極與海外投行聯手合作,共同分一杯羹。

  投行加緊儲備項目備戰新三板擴容

  目前新三板的項目儲備情況目前仍在觀望新三板項目儲備非常豐富新三板業務不如IPO項目賺錢,業務重點還未轉向此項業務已發現新三板業務潛在的巨大機會,正加快儲備新三板項目

  隨著新三板擴容步伐的加快,多數投行正加緊儲備項目。證券時報本次調查顯示,“新三板項目儲備非常豐富”的投行占比為9.7%,“正加快儲備新三板項目”的投行占比為58.1%,認為“新三板業務不如首發(IPO)業務賺錢,業務重點還未轉向此項業務”的投行占比為22.6%,認為“新三板業務前景暫不明朗,目前仍在觀望”的投行占比為9.7%。由于新三板擴容方案尚未出臺,因此各家投行新三板業務普遍處在摸索階段。

  
[page]

  四成投行部分業務外包

  遞交項目IPO材料時,存在以下何種情形? 項目本身質量優良,對上報的項目充滿信心申報材料少部分外包,保薦機構對于外包制作的材料反復核查申報材料制作精良,系統并有效地闡述了項目公司的業務和技術

  隨著近年來首發(IPO)節奏的加快,業務環節外包正成為投行項目操作過程中的一種新模式。證券時報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有接近40%的投行將部分業務環節進行外包,比如保薦機構通常會把招股書中發行人基本情況、歷史沿革、業務和技術、募集資金運用、未來發展與規劃等章節外包給其他中介機構或第三方機構。

  業內人士指出,投行項目增多與人手匱乏之間的矛盾是導致部分業務外包的重要原因。

  與此同時,盡管投行近年也招聘了不少新員工,但新員工的素質和數量仍遠遠不能滿足項目激增所帶來的相應需求。某地監管部門的調查顯示,在項目輔導、盡職調查階段,相當數量的項目現場都是由沒有任何經驗的新聘大學畢業生執行具體業務流程,這些新手對項目的情況往往“一問三不知”。

  “新手非但不管用,而且會帶來大量的固定人力成本,一旦未來發行節奏放緩,那么這些新增的人手,對于投行而言將是沉重的負擔。”業內人士認為。

  通道周轉率大幅度提高

  18個月以上12至18個月6至8個月以下8至12個月貴公司通道周轉周期有多長?

  隨著A股發行節奏加快,投行業整體的通道周轉率大幅度提高。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一個IPO項目或再融資項目需要2個保薦代表人簽字,因此行業內習慣把2個保薦代表人稱作“1個通道”。所謂通道周轉周期,是指一個項目從立項到申報到核準所需的時間;而通道周轉率是衡量通道利用水平的指標,通道周轉周期越短,通道周轉率就越高。

  據證券時報本次調查顯示,通道周轉周期為6至8個月的投行占比為34.5%,8至12個月的投行占比為55.2%,12至18個月的投行占比為6.9%,18個月以上的投行占比為3.4%。

  據悉,在2007年和2008年,投行的通道周轉周期多為12至18個月左右,而自2009年IPO重啟以來,行業平均通道周轉周期大幅度縮短。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應客觀看待通道周轉率的提高,一方面這表明了投行越來越趨于流程化管理,整體項目運作效率顯著提升;另一方面對投行的內控內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為了提升通道周轉率而放松內控。

  值得一提的是,各家投行的通道周轉率相差很大。業內人士透露,通常大型投行項目儲備比較豐富,因此通道利用率和周轉率普遍較高;但中小投行的項目儲備相對貧乏,項目人員經驗相對不足,通道周轉率相對較低。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