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飛光電IPO突然被臨時叫停?
證監會7月7日公告表示,決定取消對深圳市聚飛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聚飛光電”)該發行申報文件的審核,并表示尚有相關事項需要進一步落實。
接近證監會人士表示:“公司上會被突然取消屬于突發狀況,一般不會是IPO公司的主動要求,而是證監會對有關問題尚有疑問。比如可能因為財務造假、信息披露、關聯交易等問題被曝光出來。”
“一般,證監會會要求上市公司說明相關情況,把問題理清楚了是可以再上會的。”
如果聚飛光電能夠順利過會的話,將成為今年上市的第5家LED生產企業。此前,雷曼光電(29.070,-0.08,-0.27%)、鴻利光電(18.460,-0.11,-0.59%)、洲明科技、瑞豐光電等LED企業已先后IPO成功。
密集的交叉持股
《機構投資》查看其招股說明書,發現其股東以及業務客戶存在著比較密集的交叉持股現象。
據披露,聚飛光電董事長、總經理邢其彬,董事、副總經理侯利以及董事諸為民都持有深圳市中興維先通訊設備有限公司(下稱“中興維先通”)股份。
而中興維先通持有深圳市中興新通訊設備有限公司(下稱“中興新通訊”)49%的股權,為后者的第一大股東;同時,中興新通訊持有中興通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興通訊”)30.76%的股份,并通過中興通訊持有長飛投資51%的股份。
而中興通訊是中興康訊第一大股東控股股東,并占其90%的股份,深圳市聚賢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聚賢投資”)擁有中興康訊10%的股份。巧合的是中興康訊在2008年曾是聚飛光電的第二大客戶,占銷售總額的11.09%。
聚飛光電第三大股東深圳市長飛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長飛投資”)是中興通訊的控股子公司,同時聚賢投資也擁有長飛投資7.5%的股份。
持有多家公司股份的聚賢投資曾是聚飛光電的第一大股東,2005年進入公司出資760萬,在2008年12月30日將持有的發行人股權全部轉讓。
值得注意的是,邢其彬是聚賢投資發起人,曾持有其8%的股權,2010年6月轉讓其持有的聚賢投資股權。
聚飛光電招股說明書披露,聚飛光電的高管們在2010年普遍存在著從相關公司離職、轉讓相關股權的行為。
例如,聚飛光電董事諸為民曾擔任深圳市德倉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德倉科技”)董事,并間接持有德倉科技7.47%的股份,直到2010年11月,諸為民才辭去德倉科技董事職務。
據了解,長飛投資也通過立德通訊間接持有德倉科技18.75%的股權。
資料顯示顯示,深圳市平洋電子有限公司、深圳市普耐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德倉科技連續三年均入列聚飛光電的前五大客戶。
知情人士指出,目前聚飛光電存在著客戶集中度過高的問題,其業績表現對客戶依賴性強。
德倉科技不僅是聚飛光電的重要客戶,而且曾持有過聚飛光電的股份,另外聚飛光電也持有過德倉科技的股份。
聚飛光電曾持有德倉科技10%的股權,2008年8月發行人將持有的德倉科技股權全部轉讓;德倉科技曾持有發行人7.5%的股權,2008年8月德倉科技將持有的發行人股權全部轉讓。
相關人士表示:“聚飛光電與其重要客戶交叉持股,不排除涉嫌利益輸送的可能。”
華榮律師事務所許峰表示:“交叉持股比較多的話,是不符合IPO標準的,這種情況一般來說在上市之前是需要清理這些關系的。如果問題解決不掉的話,對上市審核有比較大的影響。”
經典的“中興系”
稱聚飛光電為“中興派”一點都不為過。
聚飛光電的發起人包括邢其彬、王桂山、長飛投資、王建國、劉燕玲和侯利等6 位,其中邢其彬、王桂山、長飛投資、侯利等4位股東,都與中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邢其彬履歷表所記錄的任職過的公司,基本上都與聚飛光電有著緊密的聯系。如中興新通訊、山西中興公司、深圳中興康訊電子有限公司、聚賢投資等。此外,邢其彬的配偶李曉丹,目前在中興通訊任職業務經理。
2005年,作為聚飛光電總經理的邢其彬僅擁有9.3%的股份,之后通過兩次增資,一次股權轉讓,邢其彬才成為其控股股東。
目前,邢其彬直接持有聚飛光電2,030.6萬股股份,并通過持有中興維先通1.5%的股權而間接持有本公司1.48 萬股股份,合計持有的股份占比為34.13%,為公司第一大股東。
絕大多數聚飛光電的高管也存在類似現象。如,監事會主席王桂山為公司第二大股東,持股1430萬股,占比24.02%。王桂山也曾在中興通訊、聚賢投資任職,直到2010年4月王桂山才與邢其彬一起辭去聚賢投資董事職務。
聚飛光電第一、第二大股東集體退出聚賢投資,毋庸置疑是為聚光飛電上市掃清障礙。
另外,聚飛光電副總經理侯利,曾先后在深圳市中興半導體有限公司、中興通訊等單位任職;董秘殷敬煌也曾在中興通訊任職。
2005年9月至2009年3月曾任聚飛光電董事長的諸為民也曾在中興半導體、中興通訊任職。2004年至今,諸為民一直任長飛投資總經理一職,直接持有長飛投資15.6%的股份,通過中興維先通間接持有長飛投資0.23%的股權,合計持有長飛投資15.83%的股權。
諸為民現僅為聚飛光電董事,持股28.6萬股,為公司第九大股東,占比0.48%。
2005 年9 月1 日,深圳光華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對聚飛有限設立時的注冊資本情況進行了驗證,邢其彬貨幣出資140 萬元、王建國貨幣出資150 萬元,聚賢投資出資760 萬元,長飛投資出資450萬元,聚飛有限實收注冊資本為1,500 萬元。
諸為民任公司董事長一職正是在長飛投資進入聚光飛電之后。由此可以看出,直到2009年聚飛光電的決策權還是由長飛投資控制,而長飛投資又為中興通訊控股子公司,聚飛光電與中興通訊的關系不言而喻。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在創業板上市管理辦法》第十三條規定,發行人最近兩年內主營業務和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均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實際控制人沒有發生變更。由此可見,聚飛光電剛剛符合創業板的IPO標準。
許峰指出:“如果聚飛光電在主板上市的話,是不具備IPO資格的,因為主板要求企業三年之內高管不發生重大變化。”
公司發起人以及人力資源行政部負責人劉燕玲在聚飛光電股權轉讓史上起著重要的作用。2007 年4 月25 日,根據《深圳市聚飛光電有限公司員工內部股權投資章程》選舉劉燕玲為出資受托人代為持有員工所認購公司股份。
之后一直到2010年4月劉燕玲一直為員工代持股。之間的股權轉讓價格或是等價轉讓或是低價轉讓。
2010 年3 月5 名新入職員工以1.2 元/股認購,與退股人員認購價一致;4 月22 日,劉燕玲與29 名委托人簽訂了《股份轉讓協議書》,約定劉燕玲將其所持發行人400.40 萬股股份按1 元/人的名義價格轉讓給上述29 名委托人。
3月份5名新入職員委托劉燕玲代持股,4月份劉燕玲便以更低的價格轉讓給這些員工。
[page]
LED下游企業利潤較薄弱
東方富海陳瑋曾公開指出,在LED產業鏈中上游企業拿走了70%以上的利潤,被美國和日本公司壟斷。大部分的中國LED制造商,只能在產業鏈末端的封裝應用領域,爭奪余下不到40%的利潤。
LED產業鏈分為三部分:半導體襯底材料、外延鏡片的制造是上游產業、芯片制造是中游產業,LED封裝及基于LED的應用產品制造是下游產業。
聚飛光電主要產品為背光LED 器件和照明LED 器件,屬于LED封裝行業,處于產業鏈的下游。
LED業內人士指出:“目前LED照明還沒有進入民用市場,都是商用的。如果替代民用產品,市場空間將非常巨大,但是這是長時間的替代過程,期間要死掉不小企業,如果能夠堅持下來做成功的將會是未來行業的龍頭。”
賀在華表示,“聚飛光電在LED行業屬于中小企業,想要進一步成長首先面臨的是市場份額的擴張。目前聚飛光電在中小尺寸背光領域的供應市場已具有相當的規??梢詰{借規?;瘍瀯萑?,如果可以上市成功,對聚飛光電的進一步擴張非常重要。”
“目前,上市已經成為LED企業擴張規模、加快發展的最重要渠道。在資本市場為行業注入資金血液之后,行業競爭必然會加劇。上市企業與非上市企業之間的競爭,上市企業間的互相競爭都是加劇行業競爭的主要因素。很明顯,一旦上市企業能夠充分有效的利用資金實現規?;臄U張,行業兼并重組、結構調整、升級等都會受到影響,市場格局必然生變。”
LED企業的排隊上市會不會影響個股的股價表現?
市場人士指出:“對于基礎良好、具有優勢的企業,上市企業數量的影響是可以忽略的,但是對于基礎并不良好的企業而言,上市企業數量過多,投資者的對比可能會凸顯個股表現。”
新聞背景:
從去年開始,中國LED市場就異?;鸨?。去年共有4家國內企業上市,曬樂照明、旭明光電在美國上市,乾照光電、國星光電在國內上市。
乾照光電是時隔14年之后在國內上市的首家LED生產企業。此前就要追溯到1996年,當年共有三安光電、彩虹股份、方大集團等三家LED企業上市。
在政策上,國家以及地方對于LED行業的支持,可謂不遺余力。
2005年,國家已將光電子元器件生產列為鼓勵類行業。之后每年都公布相關律法規支持LED行業的發展。如,廣東省把發展LED產業作為重要目標,并表示“到2015 年,廣東將建成全球LED 封裝中心和最大的產品生產應用基地”。
政策的支持帶動私募股權企業對LED市場的關注。
紅杉資本投資的乾照光電已經上市,其投資增值了20多倍;去年1月,開投基金、IDG等向武漢華燦投資1.5億元;深創投、特變電工、萬向集團等機構對勤上光電的風險投資近6億元;金沙江創投可謂是投資LED企業的佼佼者,相繼投資了太時芯光、晶能光電、晶和照明、易美芯光等四家企業。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賀在華指出,無論是外圍節能需求對LED行業的刺激,還是行業自身的成長,LED產業的發展都已經進入到相對關鍵的時期,未來的兩到三年或是全球LED產業爆發的節點。
業內人士表示:“這兩年是LED生產企業上市的最好時機,對眾多處于快速上升期的企業而言,若能在行業爆發性增長的高速期獲得資本支持,絕對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資料顯示,目前僅在LED照明應用端,近三年就出現了4000多家企業,競爭非常激烈。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