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奢侈品電商的爭論從未停止過,14日早上消息稱,據一名已從尚品網離職的員工透露,公司于春節之前開始了大規模的人員調整,裁撤了大量的銷售、市場人員,目的是盡可能壓縮運營成本。
今年奢侈品電商已紛紛卷入“倒閉潮”。網易旗下的奢侈品網購平臺尚品宣布自2012年1月1日零點起關閉,開通時間不到一年。另一家奢侈品購物網站“呼哈網”也陷入資本困境。奢侈品網站均未拿到新的風投資金,面臨著較大的資金風險。包括尚品網、走秀網等在內的多家奢侈品電商網站被曝大規模裁員。
華強北在線副總裁龔文祥認為,中國電商業第一個已經被擠掉的泡沫是團購,第二個正在被擠掉的泡沫是奢侈品電商。
尚品裁員折射行業發展瓶頸 奢侈品電商冰火兩重天
而尚品網14日下午做出官方回應,指出,只是在進行常規的業務整合。并強調,尚品網目前無論從貨源、營收,還是融資方面,進展狀況都非常健康良好。
尚品網裁員的真正原因外面的人不得而知,但這件事已經再次引發業內人士對奢侈品電商的討論。
最大瓶頸:貨源真偽 售后服務
艾瑞咨詢分析師丁佳琪告訴IT商業新聞網記者,她也非常關注這件事,也接受了其他媒體的采訪。她認為,奢侈品牽手電子商務發展較為艱難,她說:“奢侈品電商不是簡單的奢侈品加電商就能夠實現的,一方面奢侈品貨源不同其他產品,其品牌商對產品及其價格的管控都是否嚴格,其貨源問題是受到較大制約的;另一方面,電商無法提供地面店才能賦予的增值服務和購買體驗,并且網購奢侈品新品占比還是比較少,售后服務也令用戶比較擔憂,而這些是真正購買奢侈品的用戶必須考慮的問題。”
易觀智庫分析師張"究表示,目前奢侈品電商的進貨渠道主要通過以下四種方式:
從品牌商及其代理商、經銷商處獲取授權并采購;買手通過國外奢侈品折扣店、奧特萊斯店等過季全新的奢侈品采購甚至買斷;通過品牌商秀場發布會、圣誕節節日促銷等活動現場直接購買;從國外專賣店采購少量當季新品。
前兩項是目前國內奢侈品網站的主要采購渠道,且主要為過季產品,所以貨源并不穩定,不能滿足消費者對于新品的需求。所以只有通過后兩種方式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但都由于折扣較少目前沒有成為主流方式。
其次,品牌的真偽問題,對于奢侈品商品,各個奢侈品網站都不能提供專業的商品認證。消費者對于奢侈品網站的不信任,也將成為奢侈品電商的絆腳石。
最后,奢侈品保修問題,目前的奢侈品大多實行店包,也就是商品在某店購買將相應的獲得該店的保修。而奢侈品電商的商品都來自于國外,所以網站自身并不能提供保修。
此前,高朋網和當當網就被卷入假天梭表事件中,奢侈品質量及信譽面臨危機。中國的奢侈品網購被指呈現出“野蠻生長”態勢,大多數來路不明,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假貨,也有可能是水貨,不排除個別商家將一些帶有瑕疵的高端消費品放到網上出售。
可見,貨品的來源、真偽、可持續性以及售后服務,是奢侈品電商發展的最大瓶頸。
市場環境所限 專業人才缺乏
缺乏奢侈品文化基因的中國市場,注定跨出的每一步都更為艱難。
從市場大環境來看,丁佳琪說,一是奢侈品本身具有稀缺性,奢侈品產品品類和數量上不容許其市場規模有過快增長;二是奢侈品網絡購物面向網民規模較小,整體消費交易規模容易受到用戶規模的制約。
從人員配備方面來談,專業人才與管理的缺乏等也將成為奢侈品電子商務未來發展面臨的問題。丁佳琪表示,不論是售前的招募買手或從經銷商處采購,還是售后的商品維護和客戶服務,這些都是與普通電商所不同的,因此奢侈品電商企業內部管理要求更高。
一方面,中國奢侈品電商發展困難。而另一方面,中國奢侈品市場潛力巨大。中國奢侈品電商可謂冰火兩重天。
奢侈品電商在國內發展時機未到
據了解,中國奢侈品消費市場增長迅速,2011年奢侈品網絡購物的交易規接近110億元,較2010年實現了68.8%的高速增長。但由于奢侈品品牌對在線渠道的嘗試和探索才剛剛開始,因此國內奢侈品電商發展實際還未完全成熟,需要時間的錘煉和沉淀。
有業內人士表示,“國外的奢侈品折扣B2C,比如美國的GILT和RULALA都做得很好,但國內卻是時尚商品折扣網站大行其道。究其原因在于奢侈品電商在國內的發展時機未到,這也導致大部分原本以銷售奢侈品為主的網站開始延伸一些大眾品牌。”
丁佳琪認為,奢侈品網購雖然體現了網購的優勢與網購高端化的趨勢,但從奢侈品電商披露的裁員關閉等消息可以看出,奢侈品電商不是想象中那么簡單,目前可以說仍然處于發展的早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