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網綜合報道】據新華網,馬上就要到3.15消費者保護日,恒生銀行卻因客戶拉橫幅投訴而成為廣州地區的關注熱點。
3月5日早上8點多,廣州中信廣場附近,有不少上班白領見證了這樣的一幕,大概有七八個人,高舉橫幅“還我養命錢”,錄音喇叭不停地重復著恒生銀行投資理財產品欺詐……據周先生回憶稱,當時橫幅上寫著“恒生銀行騙錢狠心”、“恒生無良、騙子銀行”、“還我血汗錢”等字眼。關于此事的推測不斷,恒生銀行公關部廣州負責人解釋稱,該客戶跟銀行的糾紛在于理財產品問題,目前該行已就相關問題已聯絡了當事人,并處于溝通狀態,有具體信息會第一時間通知到本報。
對于客戶直指銷售人員涉嫌欺騙以及客戶稱“理財變騙騙你”,恒生銀行公關人員尚小姐接受咨詢時表示,其實客戶可以通過公開的途徑與恒生溝通。“我們正在跟客戶溝通中”她表示,只有了解情況后,才能有進一步的信息披露。截至記者發稿時,尚小姐未就記者的采訪提綱進行回復。
事實上,記者發現,客戶投訴焦點的“步步穩”系列產品多次成為恒生客戶不滿的對象,最后僅拿回90%的本金。而根據最新在售的一款產品顯示,其掛鉤中國石油(601857), 中國神華(601088), 工商銀行(601398)三只港股,觀察期為四期,潛在回報率為每期2.50%(約年率10.00%)。據要求,四只股票的下檔觸發水平為最初股價之60%,第一期提早到期觸發股價為最初股價之100%,第二期為98%,第三期為96%,第四期94%。對于部分風險承受能力不強的客戶,購買此類產品時要進行自身風險檢測。
記者發現,恒生銀行的公開信息并不完全透明。投資產品表現要通過綜合戶口結單、產品通知書、致電客戶經理等方式才能看到。而過往產品的發放情況也未能在官網上找到歷史記錄。
外資行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實際上外資行理財產品結構性產品比較多,一般會跟客戶講清楚虧損狀況,同時根據客戶風險承受能力進行推介。“有客戶賺錢了會很滿意,一旦虧損了,就想找銀行討個說法。”但該銀行人士同時表示,當前外資行產品高風險高收益性要求客戶有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
事實上,恒生理財產品能力此前收益情況較好。普益財富數據顯示,2010年恒生銀行的理財能力位列首位,年內到期的10款股票掛鉤型理財產品均取得了10%以上的年化收益率。而在2011年第四季度,恒生銀行排名滑落至在第8名。
除了理財排名稍微下滑外,恒生今年在國內的銷售渠道也有所舉動。據今年1月初的規定,恒生中國擬收緊電話銷售理財產品的渠道。恒生發言人證實,基于服務及營運考慮和進一步保障客戶,恒生中國的客戶本月開始必須親身到內地分行認購財富產品;而優越理財客戶本月起也不能直接致電理財經理作交易指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