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對保健食品的認知還沒有完全明確,受傳統的“藥食同源”經驗的影響,使得很多保健食品多帶有“藥品”的色彩,更有甚者居然將普通食品也向“藥品”靠攏,貼出連某些藥品都不敢保證的療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近日“保生堂”品牌就遭到不少消費者的質疑,其宣稱的療效是否靠譜,本報對此展開深入調查。
工商局表示將介入調查
日前,本報接到消費者反映,其幫朋友代買的上海保生堂生物企業有限公司生產的納瑞仕舒暢膠囊來治療便秘問題,但其在百度中查到該產品食品衛生許可證(滬)食證字(2006)第010031號已經過期作廢。該消費者表示懷疑產品的真實性,不知是否可以食用。
根據消費者所反映的情況,本報電話采訪了上海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該局電話接待人員表示,(滬)食證字為生產企業的衛生許可證,并非產品的批準文號。據該工作人員介紹,保健食品衛生生產許可證是表示一家公司具有生產保健食品資質的證明,并不是某一產品的批準文號。單就某一普通食品而言,只需要具備生產廠家的保健食品衛生生產許可證明即可。“但是作為普通食品,是不可以宣傳該產品具有保健功能,更不能宣傳具有藥物治療作用。”該接線員同時強調。
據調查,上海保生堂旗下納瑞仕舒暢膠囊在產品外包裝上并沒有保健食品“藍帽子”標志,其產品使用說明書中卻明確標注“本產品為保健食品”。
對此,12365熱線接線人員稱,目前國家對于某些膠囊并沒有明文規定其屬于保健品范疇還是食品范疇,“將食品加工企業正在申辦‘健字號’的膠囊、口服液、片劑、沖劑等產品暫不納入市場準入發證范圍。”
本報還發現,在納瑞仕舒暢膠囊產品說明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長期便秘者、嚴重便秘者服用,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據國家對保健品、食品廣告宣傳法規中規定,(保健品)食品不得使用醫療用語,或者易與藥品相混淆的用語,禁止宣傳療效。業內人士表示,“根本上解決問題”這種用語明顯屬于醫療用語,極易讓消費者誤認為此種產品為藥品。
保生堂實際上生產的是普通食品,卻虛構功效誤導消費者,對此,轄區工商局表示將介入調查。本報將予以跟蹤。
保生堂黑幕
據曾在保生堂內部管理層任職的知情人員透露,最初保生堂旗下有4款產品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為保健食品,其后生產的多種產品就沒有再被批準,只在產品外包裝上印有公司保健食品衛生生產許可證,以此掩人耳目。該人士稱,保生堂所有產品均或多或少涉嫌廣告違規,該公司多次因涉嫌廣告違規被當地工商管理局查處,然而該人士表示,即使這樣,公司仍舊我行我素,因為公司管理高層認為,比起因故意夸大產品廣告宣傳獲得的利益而言,工商罰單僅為九牛一毛。該人士坦言,公司旗下多款產品在銷售過程中都超越了食藥監批準的廣告許可范圍,銷售過程中曾多次使用如引用消費者案例等違規手段夸大產品功效,以此來吸引消費者購買產品,達到銷售目的。為此自己曾多次被公司推上“前線”,可能已經被當地工商局列入“黑名單”。
虛假誤導無異“殺生”
筆者咨詢專家這種虛假、夸大宣傳的后果。專家觀點:人的所有身體不適都是疾病征兆,應該在第一時間就醫。但是許多患者嫌就醫麻煩,往往就近在藥店隨便找點東西對付。但是一些消費者缺乏專業知識,甚至連藥品食品都分不清楚,這就給無良廠商留下了暴利空間,他們把食品做成膠囊、片劑、粉劑、口服液等人們習慣的藥品形狀混淆視聽,比如保生堂有一款苦瓜粉膠囊,數元錢一公斤的苦瓜買來曬干粉碎灌入膠囊后,恐怕苦瓜會給他們賣到幾千甚至上萬一公斤。更為惡劣的是,為了更快地推銷他們的產品,他們會給這些產品披上一些耀眼的光環,諸如,“治療”、“根除”、“有效”、“神奇”等包治百病,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說法,好像有了他們醫院都沒有存在的必要,這就是虛假和夸大宣傳。其危害是延誤患者的就診時間,掩蓋患者的病情狀況,前文提到的苦瓜粉膠囊,其說明書表示對糖尿病有效,一旦糖尿病人聽信其言盲目服用,等到并發癥出現病入膏肓時,悔之晚矣。無良商家此等行為,無異“殺生”。
再如便秘的形成有很多原因,既有多坐少飲水,粗纖維攝入不夠等生活因素,也有某些器質性病變所引起。市面上的潤腸通便產品,絕大多數含有瀉藥,如果是器質性病變患者服用后病情被掩蓋,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最后付出的將是生命的代價。(本報曾在3月9日報道過碧生源腸潤茶對健康的危害,消費者當引以為戒)
專家介紹,藥品有嚴格的審批制度,每一個藥品都有相應的批準文號,就是俗稱的“藥準字”,區別食品和藥品就是看有沒有“藥準字”。任何食品包括保健食品,都不具有治療作用。消費者感覺身體不適,都應該在醫生指導下選用藥品,不要再偏聽誤信,中了無良商家的“招”。
消費維權新聞線索征集聲明
即日起,本報各??瘜㈥懤m開通消費者投訴熱線,開辟維權專版,維護廣大消費者合法權益!
本報近期多次接到讀者對滬上的醫療美容整形醫院涉嫌誤導消費,亂收費以及患者對手術效果很不滿意等投訴。
同時在今年年初陸續接到讀者對康寶萊(中國)保健品有限公司涉嫌夸大宣傳和虛假廣告等情況的反映。
本報通過調查發現部分情況屬實,并將對以上投訴情況進行持續深入的調查和跟蹤報道。
為維護廣大消費者權益,揭露各行各業的違法違規現象,特向曾經有過類似經歷的讀者征集相關線索,一經查實,本報將予以曝光!
投訴熱線:61933206 13585746813
相關閱讀